中华文圣拳与冯克善研究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义和拳等。主要传承于鲁西南地区、河北南部、江苏北部、河南省东部,在全国其它地区也有众多习练者。它是京杭大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方圆几百里,习练者数万。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中华文圣拳”等。一直以来冯克善与文圣拳、梅花拳、戳脚的联系引起武术界的广泛探讨,这也是一直是困扰文圣拳武学文化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则因为冯克善是清朝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首领,与民间宗教八卦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前很少有研究者重点涉及到这个问题。再者由于清朝八卦教分支众多,教名名称就多达几十个,由于资料的阙如,对研究带来困难。近年来,在对文圣拳挖掘整理过程中,基本缕清其历史脉络,比较清晰地阐明了冯克善与文圣拳及梅花拳等的联系的问题。

冯克善(1772—1814),河南滑县人,是天理教(八卦教同教异名)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是离卦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精通多种武艺,杰出的近代武术家。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当时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八卦教尚武传统由来已久,涌现出一大批文武兼备的武术家和农民起义领袖,而冯克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清代嘉庆年间,继川、楚等五省白莲教大起义之后爆发的较大的农民起义,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林清、李文成、冯克善领导的直隶、河南、山东的天理教起义。嘉庆年间由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宫教)、荣华会、白阳教、红阳教、青阳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逐步联合统一而成 。主要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以河南滑县为基础。攻打紫禁城失败后,林清在北京被捕。起义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冯克善在献县被捕,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冯克善是继文圣拳第三世先祖宗师山东冠县桑阿镇杨朵庄杨四海(1714—1784,乾隆年间文武双进士,也有传为“监生”,因“义和拳”案被朝廷发配西藏。)之后,又一八卦教重要农民起义领袖。冯克善与历史上文圣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被尊为梅花拳第八代宗师。

一、冯克善与八卦教的关系

八卦教习练拳棒活动由来已久,早在雍正六年(1728年)的一道上谕中说:“闻卦子匪类隶籍于江南之庐、凤及河南、山东、直隶、山陕地方,其男妇皆习拳棒技艺。”(《清世宗圣训》,第36卷)“卦子匪类”,即指八卦教徒。教门中负责“教演拳棒技艺”的称为武场(外场),负责“念咒运气”的称为文场(内场)。武场的教徒称为武弟子,文场教徒称为文弟子。文弟子高于武弟子,以文场领导武场。“学拳运气”,即是将武术和“念咒运气”(气功)结合起来,成为八卦教传经布道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文圣拳是历史上八卦教的内传功法,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其功夫的精髓,后来又有所创新发展。过去按八卦八方组织传承,各卦传承分支众多,主要传承于鲁西南、鲁南、苏北、冀南、豫北、皖北等区域,是京杭大运河流域的代表性拳种,传承地域辽阔,习练人数众多。文圣拳自乾隆年间第四世先祖宗师杜恒信分八卦八方之后,基本形成了现代八卦八大支传承格局。各卦宫开枝散叶,传承众多。此后再未分八卦组织传承。

冯克善,住在滑县,或就住在县城,他出自一个低级的乡绅大家庭。从兄弟中有人得过武举功名(举人或进士)。冯少猛鸷有臂力,喜舞枪弄棒,任侠仗义,好交朋友。冯的连襟牛亮臣是滑县知县衙门的库书,正是通过家族的影响与其连襟牛亮臣,使冯克善有了“强人”的名声,成为地方争端的调解人。他的朋友有酒肆老板、衙役、赌徒及社会闲散人员等,在底层社会有一定影响力。另外冯克善一身武艺也使他成了值得依赖的人。冯克善参加天理教起义与牛亮臣有一定的联系,也是牛亮臣从中串联撺掇有关。

牛亮臣参加天理教起义领袖林清为首的坎卦教。他说:我于“十三年正月后……始与认识(林清),我听他讲教中真理,就想要入他的教……传我“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言,我入了林清的坎卦教。”(《军机处录副奏折》)林清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1813年 ),顺天大兴人,自幼在北京郊区长大,住北京西南郊区约十多里的黄村(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其父亲原籍浙江绍兴府人,后来迁入北京,曾在两个地方官衙书吏。林清少年向他父亲的一个同事学会了读书。17岁他在北京城西南角的一家草药铺当学徒。学成后,在另一家药铺当伙计。他父亲去世后,接充他父亲的书办职位。林清阅历丰富,曾是药师兼医生、建筑工人,店铺主、小贩、赌徒、衙门吏目、知县长随,有各种本领和经历。他在北京加入白莲教(即八卦教),后逐渐统一了京畿老理会、大乘教、荣华会、白阳教、红阳教等,成为组织1813年八卦教攻打“紫禁城”的核心力量。

嘉庆十六年(1811年)初春林清去滑县,联系在直隶南部、山东活动的九宫道,由牛亮臣联系认识九宫道首领河南徐安国、李文成(滑县人)。林清与李文成联系后,此两人野心勃勃,他们足以有将北京的老理教、坎卦教、大乘教、荣华会、白阴教和红阴教等教派与这一地区的八卦教群体联合在一起的信心和领导能力,开始将分散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八卦教分支合为一个组织。经京畿林清坎卦教与河南李文成震卦教的多方筹划,华北地区部分震卦、坎卦、离卦教教徒逐渐重新联合起来。林清通过牛亮臣认识了冯克善。冯克善热心于宗教事务,在与林清、李文成见面后,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从而形成了后来天理教起义林清、李文成、冯克善三大巨头。在此逐步联合的过程中,从此在豫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兴起的一支以冯克善为首的离卦教支派,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嘉庆十六年(1811)九月,林清第三次赴河南联络八卦教,从而形成了以河南李文成震卦、京畿林清坎卦、山东冯克善离卦三卦合流的八卦教起义组织。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使得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人集结在一起,将八卦教改名为天理教。他们在宗教“劫变”思想鼓动下,从而最终导致了癸酉年八卦教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述清天理教起义一节载:“李文成见林清人才出众,大喜,共推林清为天皇,冯克善(有勇力)为地皇,李文成为人皇。约定成功后,清得直隶、文成得河南,克善得山东,众人按志愿分割土地。”

冯克善在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入离卦教,或更早些时间。他的入教师父是济宁人,拳棒师父王祥。据《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冯克善供词记载:“……掌离卦的郜二,山东东昌府城内人,系现已病故王充之师,王充系王祥之师,王祥即我之师。”此中郜二应为郜添麟,即高道远。郜添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河南商丘老家迁至山东聊城(即东昌府)东关外开首饰店,并继续传八卦教,充任离卦长。郜添麟死于嘉庆十六年(1811)六月。王祥于嘉庆十六年之前为离卦分支武卦主,精通文圣功,是离卦教的重要代表人物。冯克善加入离卦教后,被推为离卦武卦主,总领武场。据冯克善称:“我是河南滑县人,于嘉庆十六年入离卦教,旧离卦教头王祥病故,因从我的人多,就推我为离卦头。”(《军机处录副奏折》)《千年末世之乱》记载:“1811年在林清邀请下,冯克善到宋庄来表演武术并教授武术。他还带来了自己的师父,一位年长的山东人王祥,他们向林清的一些徒弟教拳路。”在冯克善在滑县与林清见面后,被定为地皇的冯克善去北京宋家庄几次。1811年下半年他去了一次,1813年初他又去了一次,在这两次之间,他又有了不凡的业绩,发展信徒,有着一个教首的权势。

二、冯春善与文圣拳、梅花拳的联系

冯克善虽然出生于热衷于习武的家族,但在家族中比较有地位的各房都瞧不起冯克善,指责他平素好赌博、打架。冯好赌钱、习武,经常出没于酒肆客店和集市,是中国城镇中底层社会中的一员。“21岁时冯克善向山东人王祥学习拳剑,后来还向一个本县的人学挥矛格斗”(韩书瑞《千年末世之乱》)。据清《蓝簃外史﹒靖逆记》记载:“嘉庆二年(1797),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习练八卦拳,尽得八卦拳之精妙,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嘉庆五年冯克善又向朱召村人唐恒乐学习梅花拳及枪法,唐恒乐的师父是杨炳的弟子齐大壮,冯克善也成为唐恒乐(即:唐胡子)的徒弟。

据嘉庆十八年(1813)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一份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炳学的,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唐恒乐传徒甚多,门下弟子武功精绝。据唐恒乐本人讲:“我是滑县东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岁,长子唐会元,次子唐魁元。我在家开药铺为生,练习梅花拳;嘉庆五年正月内,同县的冯克善来要学拳,就拜我为师。……我并末入过教,我是冯克善教拳的师傅,不是传教的师傅。”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为官府所执,时年62岁。杨炳传梅花拳于齐大壮,齐大壮传梅花拳于唐恒乐,唐恒乐传梅花拳于冯克善。杨炳是豫北内黄县丁庄人,齐大壮称杨炳为滑县人不确,我们查阅《滑县志》和《内黄县志》,清康熙年间或清代其它时期内黄县的丁庄均未属滑县管辖,故杨炳的家乡丁庄始终隶于内黄县境内。唐恒乐的供词对研究冯克善与梅花拳的师承关系,以及历史上梅花拳与八卦教和“义和拳”((非指义和拳运动)的联系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梅花拳后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靖逆记》云:“庚午二月,其僚婿滑县库书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坎离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壬申夏四月,滑人有霍云方者,慕克善名,请之往山东德州,与宋跃隆比拳。跃隆遇克善,自以为弗如,命其子宋玉林与之角,又弗如远甚。跃隆遂师事之,入离卦教。嗣后亮臣三子牛文成,浚县人李大成、滑县人熊自华、张九成,俱师事克善。自华、九成等,又各授其徒,党羽渐多,众遂奉克善为离卦头目。”历史上离卦教传拳有五步、六步、八步之分,俱为一家,素有“五步在河(黄河)南,六步、八步在河(黄河)北”之说。在中国民间传统武术发展中,历史上有很多拳种与八卦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载:“宋跃隆妻弟(刘元)常在宋跃隆家居住,随从学习拳棒,并入教学八卦歌诀。嘉庆十七年四月间(即天理教起义爆发前一年),有原籍滑县寄居刘元邻庄之郝运方(霍云方)往向刘元告之,有离卦教人冯克善人滑县来,欲寻宋跃隆比较拳棒,烦有说合,刘元应允,次日即领同冯克善往见宋跃隆留住比试,宋跃隆因冯克善技艺较胜,随拜为师。”(《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署山岽巡抚章煦奏折》)宋跃隆之子宋玉林也跟随冯克善习武,“我(宋玉林)是山东德州人,现住直隶景州焦家庄,年二十二岁……我起初从恩县的谢元化学棒。去年四月,冯克善到我家,我父亲又叫我跟着他学拳棒。”(《义和团档案史料·宋玉林供单》)宋跃隆是山东德州一带赫赫有名的拳师。虽说宋跃隆武艺不凡,但与冯克善交手后遂心悦诚服地拜冯为师。宋跃隆的儿子宋玉林就是败在冯克善的拳下,还专门到豫北滑县冯克善的家里去学艺。宋玉林随冯克善学艺时年方21岁,年轻力壮,身材高大魁梧。据《义和团档案史料》也记载:“滑(县)人有霍云方者,慕克善名,请之山东德州,与宋跃隆比拳,跃隆遇克善,自以为弗如,命其子宋玉林与之角,又弗如甚远,跃隆遂师之,入离卦教。嗣后,亮臣之子牛文成,浚县人李大成、滑且难熊自华、张九成,俱事克善。自华、九成等又各授其徒,党羽渐多,众遂奉克善为离卦头目。”

冯克善通过比武较艺,以武会友的形式,广交武林豪杰,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去收授徒弟,传教布道。冯克善传宋跃隆、宋玉林为徒外,宋氏父子又传徒众多,徒弟和徒弟又招引其他人。这些习武人员成为日后天理教起义的骨干力量。

在宋跃隆未与冯克善接触之前就是八卦首领。他在直隶中部靠近山东景县汇聚了一大批教徒,他们长于八卦教传统层面的武术。冯克善与这些人建立了联系,由于他武功超群而得到了他们的尊重。他接受了他们,将这个联系网当作他的“基地”。这些人的首领就是时43岁的宋跃隆。他以会各种武术而闻名,其中包括腿功、拳术和棍棒。宋跃隆向许多徒弟教过武功,他称自己的路数为武术中的义和门。他信认为自己是一个教派,但重点显然是武术。正是因为对武术有共同的兴趣将冯克善和宋跃隆两人拉到了一起。1812年春,有个叫霍云方的教徒建议冯克善与宋跃隆两人比一次武。霍云方住在宋跃隆家附近,但他原籍是滑县。宋跃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冯克善就来到景县宋住的村子与他比试拳剑。冯克善的武功高强,承认获胜。宋跃隆和儿子向冯磕头,拜他为师,加入了他的离卦教。宋家的人学会了八字真言,然后再教给所有的徒弟,告诉他们现在他们应该算是离卦教徒。宋跃隆有个比较重要的徒弟是来自固城的武生员,名叫李盛得。李盛得手下至少有23个徒弟,大多来自景县附近的村镇。因此,通过这次比武,冯克善将所有这些人都纳入了他的联系网,此后就将他们当作他的离卦教的骨干信徒。他与他们保持正常的联系,并为来劫而让他们做准备,这也是后来冯克善组织起义依靠的重要力量。到“癸酉之变”前夕,冯克善手下已有三百多名弟子,多掌握在其徒弟宋跃隆、高玉爪、赵步云手下。冯克善弟子虽然不多,但多习拳棒,是八卦教起义的骨干力量。1813年天理教起义失败后,宋跃隆被朝廷捕获。《靖逆记》第十六页:“宋跃隆,景州焦成庄人,亦以拳勇闻。为克善大弟子,数为克善招纳亡命。克善未获时,跃隆先为德州知州徐绍薪所获伏诛。”

三、冯克善与天理教起义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晚期的时候,由于朝廷的腐朽和衰落,当时的中国各地,爆发了许多的农民起义。乾隆二十九年(1774)王伦清水教(八卦教同教异名)起义像一颗划过天穹、迅疾消失的彗星,它是在清王朝前期鼎盛之时爆发的,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它给中国末代封建王朝敲响了晚钟,让紫禁城在如血的夕阳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预示着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到来,从而拉开了下层民众武装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序幕。四十年后,社会愈加动荡不安,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各地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呼声日益高涨。民间秘密组织相继行动起来发动群众,进行起义,天理教起义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京畿地区及直、鲁、豫三省爆发的林清、李文成、冯克善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则是一股久已在地下涌动、喷薄而出的炽烈岩浆,是一场燎原烈火,一场旨在推翻清政权、进行土地和财产再分配的农民起义运动,在中国民间宗教反抗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在八卦教众多支派中,离卦、震卦、坎卦都是实力雄厚、影响较为深远的几支,天理教起义主要汇聚了当时八卦教这几支力量。

在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李文成、冯克善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天理教起义中,李文成与冯克善他们以豫北滑县为大本营,在河南、山东、直隶三省的交界地区为活动中心,进行传教反清起义。天理教起义主要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京畿,一个是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京畿林清的任务是攻打紫禁城,在起义前,林清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他不知道李文成所带领的组织因秘密泄露已提前起义,林清仍按原计划实行,九月十五日,林清带领一百多人的队伍进攻紫禁城,即史称“癸酉之变”。起义失败后,林清被捕英勇就义。清政府对大兴、通县一带的八卦教、红(弘)阳教徒镇压及缘坐七百余人。而此时在直、鲁、豫三省八卦教起义却如火如荼展开了,底层民众用自己的手描绘了另一幅慷慨悲壮的历史画面。以李文成与冯克善为主要领袖的直、鲁、豫三省天理教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军与清军浴血奋战,坚持了近三个月之久。特别在河南道口、司寨、滑县等地与清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血战中,李文成在司寨阵破后举火自焚,八宫王全部战死,百姓及战士死者达七八万之众。冯克善、牛亮臣、徐安国等被捕。

冯克善被捕经过。葵酉春(1813 年)三月与林清、李文成和牛亮臣商议以天理教会组织反清起义,不慎泄密,起义失败后,在当年十月遭到清政府派兵镇压,他凭借深厚的武功杀出一条血路,先逃逸至河北南馆陶县,十一月初十逃逸至景县焦马庄文歌村,十九日转至献县三角村买药被官府发现,并最终于十二月初四被捕,随即被押至北京。冯克善、牛亮臣、徐安国于嘉庆十九年(1814)正月十二日嘉庆皇帝亲自审问,廷审后,因“情罪较各犯尤为重大”,被“痛加脔割”,英勇就义。天理教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有力地鼓舞了各地民众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志与决心,他们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农民起义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天理教起义的战斗中,冯克善凭借自己非凡武功,英勇对敌,他“挥刀拒捕,砍伤丁役,脱险逃去。”李文成、林清和冯克善等人领导的天理教起义,使嘉庆皇帝“披览未竟,手颤心摇”、“胆裂战栗”、“椎心挥泪”,使清王朝惊恐万状。据《清史稿》载:嘉庆皇帝称天理教起义是“汉唐明之所未有”过的给封建王 朝极大打击的重要事件。天理教起义的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人民自发组织并且以农民为主体的教会组织,天理教教徒凭借着一股反抗精神自发组织对抗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最后天理教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们已经唤醒了当时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之后的时间里,起义四起,这都是天理教起义的影响。

冯克善武功造诣深厚,其离卦教和文圣功传承,郜添麟——王充——王祥——冯克善,是历史上文圣拳武学另一分支传承。郜添麟是郜云龙的四世孙,即郜云龙——郜晋中——郜从化——郜建福——郜添麟。文圣拳由山东省嘉祥县黄垓镇井庄杜恒信(1756—1838)先师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时被晋、冀、鲁、豫、皖武术界称拳师,弟子八百,名扬四方,誉贯五省”(杜氏家谱);其时民间传有“南京到北京都是杜家兵”之语,又有“五步架子,白莲教,皇上听了吓一跳”之说。“五步架子”,就是指现代流传的文圣拳。早期传承刘奉天——郜云龙——杨四海——杜恒信。杨四海(1714—1786)是离宫兑卦,杜恒信为兑宫乾卦。从杜恒信至现在杜家传承人杜仲山(1948年~)离时六世,即杜恒信——杜玉珍——杜广穆——杜金房——杜学颜——杜仲山。冯克善对文圣拳后世习练者影响深远,其英雄壮举为后人所敬仰。据梅花拳传承谱系记载:“冯克善生于1776年拜梅花拳第七世祖师唐恒乐为师学习梅花拳,是一代梅花拳杰出的拳师,后参加反清天理教1813 年被镇压,1814年正月冯克善枭首,冯克善时年38岁。”冯克善梅花拳传承,杨炳——齐大壮——唐恒乐——冯克善,他也是梅花拳传人。

五、冯克善与戳脚源流

戳脚拳是我国北派著名拳术,以腿脚功夫为主,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相传由嘉庆年间在豫、鲁、冀三省交界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冯克善创立形成。(1)续修四库全书中,《那文毅公奏议》中第三十二卷三十中,清朝大臣那彦成奏给朝廷的奏议中写有,天理教会头目冯克善在北京供述他的同伙六十四人。这足已说明冯克善在献县被捕后押解已至北京。传说冯克善在献县被捕踢开牢门越狱出逃,以及用金元宝、金条买通狱卒出逃的说法不属实。(2)《钦定平定教匪纪略》第三十一卷三(586页)记载:清朝廷降旨,甲戊年(1814 年)正月十二日冯克善与13名同犯凌迟处死枭首示众。(3)清代历史资料丛刊、清《蓝簃外史﹒靖逆记》中有记载,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天理会首领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人在直隶、河南、山东发动起义。本书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版、影印。书中第五卷记载了冯克善1813年10月在河南滑县起义失败后,逃出到河北馆陶,山东德州,再到河北景县,最后到献县三角村(十二月初四)被捕,之后押解至北京磔死(古代分裂犯人肢体的死刑)的详细过程。(4)《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记载,关于冯克善1813年在京磔死枭首的内容。(5)《献县志》第十一页记录了嘉庆十八年(1813),冯克善于献县冉三角村被捕后,被押解至北京。(6)河南献县冉三角村村委会证明,关于1813年该村村民见证冯克善于村中被捕且被挑断脚筋押解入京的相关证据,并由村中后人口口相传至今。于1814 年正月十二日由清朝廷下旨枭首示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学者在对戳脚的挖掘整理过程中发现,天理教起义失败后,冯克善并没有死,而是与杨景、唐有义越狱后有在献县、饶阳、深县等地教拳。后来演变成为较为系统的戳脚。此说法有证据证明冯克善越狱再创戳脚拳的源流问题存在疑问。但不可置否的是中国众多民间武术流派的产生与民间宗教习武活动有密切联系。戳脚门是北方的重要拳种,冯克善被尊为戳脚门的创始人。冯克善在生前或其死后他徒弟曾在河北省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的几个村庄授艺,亦是有可能的。之后传在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趟、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并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戳脚门。

(2020年3月25日,庚子年,农历三月初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刑侦科长、刑警大队教导员、队长与政法委领导等。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