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日本一度和我国同为受害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日嘉永五年),美国舰队驶入东京湾,一举打开日本国门,史称“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后,出身豪农豪商阶层的武士高举民族主义旗帜,掀起“倒幕运动”。

经过数年斗争,幕府下台,明治天皇亲政,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治天皇亲政后发起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

比起当时中国隔靴搔痒式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改革更为剧烈和彻底。

由此带来的并发症是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外加日本是个地狭民寡的岛国,极度缺少工业化所需的生产原料和商品市场。

故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是日本必然的结局。

甚至某些程度上日本对外扩张和它的社会制度不一定有多密切的关系。

自日本建国以来,但凡在国力增长后,必对它的邻国动手,只不过以前中国强而日本弱,唐之大战白江口、明之两战朝鲜,日本皆大败而归。

万历朝鲜战争

明治维新完成后,中日强弱之势扭转,而西方列强恐俄远胜于恐日,默许日本插手远东争霸以制衡沙俄。

在当时的清政府眼中日本人还是一群茹毛饮血的倭寇,殊不知这个千年死敌已在磨刀霍霍。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外藩琉球,琉球国王遣使向宗主国求救,李鸿章建议请美国调停(蒋光头直呼内行),并表示琉球又远又穷毫无价值(李中堂对幅员万里的新疆都弃之如敝履,何况琉球乎?)

最终的结果是一方有心无力,一方有力无心,日本吞并琉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另一个外藩朝鲜动手,几千年来,无论是中国征日本,还是日本侵中国,必以朝鲜为跳板,这一次朝鲜也没能幸免。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并在条约里否认了清政府对朝鲜的宗主权。

1882年,朝鲜士兵发动起义,当政的闵妃外戚集团被推翻,中日同时出兵,初登国际舞台的袁世凯很快指挥清军将起义镇压。

两年后,日本人资助亲日政党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试图驱逐驻朝清军,这次政变仅持续三天便被袁世凯镇压。

袁世凯

人不是非黑即白,虽然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身败名裂,但他在朝鲜的所作所为,堪称晚清张骞班超。

奈何袁世凯的武勇不敌统治者的无能。

极力主张对日妥协的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签署《天津会议专条》,认可日本在朝鲜拥有和中国共同行动的权力,此举为后来的甲午事变埋下祸根。

甲申政变后,日本加大了扩充军备的步伐,而清政府和李鸿章则沉浸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两国的军事差距在不知不觉间越拉越大。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皇室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请求清政府出兵支援。

李鸿章命令淮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出兵朝鲜,日本人闻讯后同时出兵登陆朝鲜半岛。

东学党起义

没过多久朝鲜皇室与东学党议和,便要求中日两国撤军,日方与袁世凯展开谈判,明确表示拒绝撤军,并暗地里持续向朝鲜增兵。

深知朝鲜局势危在旦夕的袁世凯三番五次向北京求援,李中堂作出与当年中法战争时别无二致的决定。

既未向朝鲜增兵,又拒绝撤军,并且请求洋人出面调停——在买办的心中,洋人是救世主,奈何在洋人心中,买办不过是豢养的走狗而已。

7月,朝鲜局势进一步转危,面对以袁世凯为首的驻朝将领送来的一封封告急文书,慈禧太后一门心思只想办好六十大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太后

而李鸿章为保存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极力主张议和。

只是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7月中旬,中日议和再度破裂,李鸿章才被迫调大批淮军入朝。

与此同时,深知局面无法挽回的袁世凯脚底抹油逃回天津。

淮军主力尚未就位,以逸待劳的日军便掀了桌子。

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全歼朝鲜守军,俘虏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

两天后,日军在丰岛海面击沉清军“高升”号,九百名淮军士兵壮烈牺牲。

7月底,日军在牙山重创清军,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进攻平壤,事已至此,李鸿章仍然要求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导致坐拥地利人和的清军处处被动挨打,甚至发生夜战自相残杀的闹剧。

9月15日,日军开始围攻平壤,战局稍显劣势,淮军将领叶志超就挂上白旗(法国行为),随即弃城逃跑。

平壤之战

清军在逃跑途中遭遇伏击,阵亡两千人,叶志超被吓破了胆,六天狂奔二百五十公里逃回国内。

9月17日,李鸿章再秀操作,成功劝说光绪帝放弃清军在朝鲜的最后一个据点义州,退守鸭绿江。

9月26日,清军全部撤回国内。

清军的溃退速度甚至让日军都难以望其项背,1个月后日军才抵达不设防的义州,随即开始进攻鸭绿江。

日军渡江

面对远道而来的日军,清军坐镇主场,却连鸭绿江的地形都没搞明白,让日军轻而易举突破天险安平河口,甚至坐视日军在鸭绿江上架起浮桥渡河。

不到三天时间,3万守江清军就全线溃退,日本军队历史上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而他们撤军则是五十一年之后的事了。

在日本陆军饮马鸭绿江的同时,日本海军也加快了侵略步伐。

因黄海海战失利后李鸿章严令北洋水师“避战保船”,而清军其他水师则巴不得淮系出洋相,日本海军在黄海如入无人之境,在花园口(今大连庄河市)登陆。

日军登陆时间长达十二天清军竟不闻不问,这样的战争焉能不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进攻大连,淮军守将赵怀业不战而逃,日军占领大连湾。

19日,日军进攻旅顺,淮军守将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先后逃跑。

22日,旅顺沦陷。

日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两万余名中国老百姓惨遭杀害。

另一头,日本北路军突破鸭绿江后乘胜追击,清军一溃千里,凤凰城、大孤山、苏甸、宽甸、木城、海城等辽东重镇相继沦陷,辽阳告急。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2月,日军再度发动攻势,相继攻克牛庄、营口,清军六万余人溃退至辽河西岸,辽东半岛全境沦陷。

日本人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不忘开展政治攻势,发表《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直击满汉矛盾,否认满清统治合法性。

书中称“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承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甚至号召汉人“卿等速起,勿为明太祖所笑”

一头是“龙兴之地”辽东全境沦陷,历代酋长陵寝危在旦夕,一头是政治合法性遭到空前打击,满清若再不投降,崇祯皇帝的教训为时不远。

而日本的战争机器也已达到极限,再加上列强不愿意日本独占东北亚,开始积极调停。

3月,李鸿章赴日议和,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

甲午之败对中国各阶级的打击是空前的,毕竟在此之前的屡战屡败尚可归结于制度、国力乃至人种。

而甲午战争是被长期看不上的番邦小国从平壤一路吊打到辽东,甚至毫无还手之力。

究其原因,指责满清政府腐败、短视的文章如汗牛充栋,本文只说李鸿章。

作为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战前一味退避忍让,坐视日本蚕食琉球、朝鲜,借军备之名行买办之实,北洋水师一副好牌被打得稀烂。

战争爆发后极力主张“避战求和”,屡失战机,任人唯亲,重用的淮军心腹叶志超、赵怀业不战而逃,麾下北洋水师和淮军在水陆战场均一败涂地,北洋水师甚至全军覆没。

甲午惨败,毫无疑问是李鸿章的一大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