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根本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党。近年来,江苏宜兴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农村百姓致富的领路人,激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合万石镇党委推出专题报道“善美万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纪实”,探析宜兴如何创新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夜幕降临,走进江苏余境村,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两旁,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便依次亮起,与一幢幢整齐排列的特色民居相互衬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照亮着村民夜间出行的“幸福路”。

余境村的变迁是宜兴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的“上尧白土籴米还租”变成了今日的“富‘余’境”。2023年,江苏余境村村级经营性收入455.27万元,人均纯收入5.3万元。以“村史砥砺振兴志,乡愁开创富余境”为主线,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村容整洁为重点,以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努力实现了全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事惠民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万石镇的西侧余境村,该村东靠华东石材市场旁。 据村民们介绍,余境村是由原来3个传统农业村合并而成,村级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过村口的余双路时,余境村党总支部书记刘若华回忆道:”余双路从筑沙石到浇筑水泥路,进而铺浇黑色路面,这条路实现了三级跳。第三次改造,村委投资400多万元。“这条脚下的路,在刘若华看来,是伴随着余境村村民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问起基层工作经验,刘若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在2001年成立了余境村党总支部。2004年12月,我开始担任余境村党总支部书记。面对这刚组建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的余境村,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量。”刘若华带领村党总支部的这班人,都知道他的目标——“富民强村谋福祉,全力打造新余境”。他带领村民整治环境、筑巢引凤,以万石机电产业园余境配套区和华东石材市场扩容为着力点,迈实了强村富民的创新之路,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成了今日的“富‘余’境”。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号文”,聚焦银发经济,《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解决好老年人生活圈、身边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里创建的老年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内设有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等公益性服务点。据了解,今后余境村将找准服务内容,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志愿者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服务新机制。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余境村党总支部根据困难老人实际情况,进行帮扶改造,致力于打造安全、舒适、便利、无障碍的居家养老环境,提升改善老年人居家环境和生活品质。

“我们做了一系列惠民的实事。我们相信有温度,就是在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中体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人文性,给予老年人群体更多的关怀;而有质感,就是要充分纳入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考量,改善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适老化,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刘若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余境村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村史励志 增强乡村振兴奋进动力

“900余年的历史,有着余境之根,塑造着余境精神。”刘若华告诉记者,余境村党总支部特别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余境的历史变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传统乡艺等,希望用文字、用图片、用实物把它们记录下来、留存下去。据了解,2019年7月,《余境村志》在余境村党总支部支持和关心下,正式开始编纂,经过两年半时间,一部十五章五十余万字的《余境村志》终于完工,于2022年1月8日正式发行。《余境村志》编纂完成后,“余境村村史馆”的建设被村党总支部提上了议事日程。余境村村史馆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2023年12月,余境村村史馆的老物件展示馆基本布馆结束。

谈起如何展开布馆工作,刘若华感激了很多人,“当时是通过村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捐赠、网格员志愿者走访搜集、村委出资购买等方式收集村史展品,深挖本土人文底蕴,形成共建合力,打造具有余境特色的村史馆。”参与余境村村史馆的文案设计的村民谈俊庆向记者介绍道,“村史馆以‘留住乡愁’作为建设主线,围绕‘记得住的乡愁、守得住的初心、看得见的幸福”三大篇章分别设立了村史文案馆和老物件展示馆,占地面积共270㎡。秉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理念,将余境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等作为陈设展览重点,让村史馆真正成为符合群众需要、传承本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坚强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余境村将村史馆与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有机交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老物件传承弘扬乡愁,充分发挥“堡垒村”红色资源,向抗日战争老兵、抗美援朝老兵学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乡村振兴奋进动力,开创共同“富余境”新境界。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育好、培养好青少年,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以村史馆为载体,积极与万石中学、万石小学开展党建联建活动,让青少年一代加深对‘四史’的理解,让他们弘扬红色基因,记住乡愁,充分发挥村史馆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接班人的育人功能。”刘若华说。

“三清三治”,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时下的余境村,青山绿水环抱村庄,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山水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三清三治”以清理各类垃圾、违建乱放、家河家塘,治理农村厕所、农村污水、农田风貌等为重点。

近几年,余境村党总支部把人居环境作为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村干部分片包区,逐组攻坚,力争做到“道路干净、院落干净、菜园干净、房屋干净”。刘若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余境村共拆除鸡棚舍217处,整治乱堆放305处,清理河污10处,总占地面积约3800㎡,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刘若华深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系统化推进,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谈及继续美化人居环境工作计划,刘若华坦言,将提升余双路沿路环境整治成效,并做好各整治点长效保洁和日常维护,将余境陈家组、刘家组作为今年整治点改造提档升级,进行墙面粉刷、绿化补植,增设党建宣传标志、休闲广场等,为村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如今的余境村,班子团结,民风淳正,村民富裕,环境靓丽,展示着余境人的幸福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