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鲜出炉的俄军战报捎来了火药浓浓的战况描述,阵阵枪炮声划破了安宁,那些蜂拥而至的数字亦如一记记重锤在唤起世人对这场血腥惨烈的战争的正视。面对如此骇人的战况,我们又当如何反应?或许中立、客观地予以概述便是最为稳妥的立场。然而,在战火阴霾中,中立是否也意味着沉默呢?

红了眼眶的战报字里行间正诉说着俄军在顿涅茨克等地区凶猛反扑的景象。在这片曾被视为乌克兰民族摇篮的土地上,双方的武力较量不啻是场殊死搏斗。坦克炮火、导弹轰炸声不绝于耳,乌军屡屡反攻亦无法逆转大局。数字虽冰冷无情,却也印证了巴赫辛之役的白热化程度。当俄军步步紧逼,乌军岌岌可危之际,我们又该如何审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可是,为何会演变成如此胶着残酷的局面?双方的骄傲使然,还是更深层的民族仇恨正在发酵滋长?俄乌两国原本亲如骨肉,如今却在炮火硝烟中相互厮杀。大国博弈、种族矛盾、地缘政治等因素是否都在其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火的根源也许才是我们最应审慎思考的。

目睹这残酷的战况,不禁令人想起去年二月俄乌大战拉开序幕的那个冬夜。当时,俄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宣称是为了"去纳粹化"和保护俄罗斯人。而乌克兰方面则视之为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誓死抵抗到底。就这样,双方的武装冲突悄然拉开了序幕,并很快就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俄军凭借其雄厚的军力快速占领了部分乌东地区。但随后乌军的顽强抵抗令俄军的进攻步伐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阻。去年9月,乌军更是在哈尔科夫地区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攻,将俄军赶出了大片被占领区。此后双方陷入了绝境相持的胶着状态,从库普扬斯克到叶利萨韦达,无数前线城镇几乎化为人间炼狱。

直至去年年底,俄军终于在巴赫穆特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而在新年之初,双方更是为了顿涅茨克地区的控制权而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现如今,战事正在这片土地上白热化发展,暴力对抗的硝烟并未显现消散的迹象。

那么,导致如今战局陷入旷日持久的胶着状态,根源又在于什么?从地缘政治的高度来看,顿涅茨克地区无疑是俄乌两国在这场斗争中的主战场。对俄罗斯而言,控制这里就等于切断了乌克兰通往亚速海的出路,从而彻底扼杀了乌克兰融入西方阵营的夙愿。而对于乌克兰,顿涅茨克既是其工业重镇,更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一旦失守,必将对乌克兰的国力和民族自信心造成致命打击。由此可见,顿涅茨克地区对双方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战略要地,双方都视之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利益,因而愿意在这里不惜一切代价血战到底。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俄乌冲突已成为一场大国较量的全景缩影。俄罗斯自认为是主导世界格局的超级大国,绝不愿看到乌克兰完全臣服于西方阵营,否则必将影响其在黑海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传统影响力。而美欧则将乌克兰视为遏制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前哨,愿意不遗余力地援助乌方以牵制俄罗斯。双方如此你争我夺,势必将这场战火燎原进一步推向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