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兰州一口气刷新了好几个记录。

五天假期接待游客超595万人,旅游收入38亿元,这是兰州史上最火爆的一个五一。

小长假首日,兰州局发送旅客43万人,创历史单日客流新高;五四当天,兰州地铁客流达到52.73万人次,客流强度1.51万人/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甘肃省博物馆持续高位满负荷接待,甘肃简牍博物馆、市博物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等文博场馆接待游客达到历史最多。

兰州野生动物园有了四只大熊猫坐镇,5天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单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创历史新高……

今年兰州的夏日顶流“黄河大合唱”,累计参与群众15.83万人,单中山桥畔近水广场,就有约13.84万人曾一起合唱!

为了持续丰富和提升来兰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兰州黄河大合唱”系列活动将持续到10月中旬。

不过,受汛期影响以及人流聚集的交通压力等,为安全考虑,兰州黄河大合唱场地如今分散至三区相继开展。

有人说,黄河大合唱不在黄河边就没有了灵魂。

也有人说,这个活动其实就是年轻人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至于唱什么歌,在哪里唱,并不是很重要。

要的就是那个一起宣泄、一起呐喊,然后一起开心的感觉。

网友也建议,非节假日、非人流高峰的时段还是可以恢复到近水广场开唱,毕竟这样,黄河、铁桥、白塔山、黄河游的兰州特色才会更出圈。

兰州也在机动调节场地,采用巡回演唱的方式,在城关、七里河、西固三区轮流安排黄河大合唱。

还对接邀请了甘肃籍演员孙茜,以及一批网络红人助阵兰州黄河大合唱。

今年五一,全国有2.95亿人国内出游,今年的抢票也很激烈,想出去玩,但没买到票的也很多。

这两年,感觉上人人都在消费降级,但每当节假日来临,旅游出行却格外热闹,出去玩的人无论是数据上,还是感觉上,年年递增。

包括像从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再到甘肃麻辣烫,开封王婆说媒等等,网红城市也越来越多。

不愿意买房,不愿意消费的大众,却愿意为了一顿烧烤,一碗手擀粉,一场演唱会……跨越千里去往另一座城市。

今年五一,国内出游2.95亿人,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人均消费565.73元,人均每日消费113.15元。

对照一下2019年,五一假期4天,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76.7亿元,人均消费603.44元,人均每日消费150.86元。

相关机构分析数据定论说:消费降级与体验升级同步存在,最终指向了很多城市“旺丁不旺财”的文旅割裂。

尽管大家出游热情极高,但是口袋里的银子却不给力。

近几年,经济发展遭遇较大压力,但是,中国14亿人口,出现多样化的分层,是任何时期都会保有的特征。

每当我们还在坚守岗位,看见麻辣烫店外排起的长龙,总会发出感慨: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是社畜,需要按时按点上班吗?

但其实,那些已退休的老年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开始享受人生,银发经济悄然兴起。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先富起来的60后和70后的子女,又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完全可以敢想敢做,追随新的潮流。

更多的90后和00后甚至夹层中的80后,也开始不被传统观念束缚,一种新型的价值观的正在疯狂传递:

人们终于发现,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鸡娃……一个月几千块,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相比较随大流背负高杠杆去成为大众眼里的中产,很多年轻人更愿意花比较少的钱,让自己更快乐。

五一假日的第一天,夜幕降临,兰州黄河风情线上,山、塔、桥、楼渐次亮起霓虹,满载游客的游船荡漾在黄河中,近水广场上,万人齐唱《大中国》,一对来兰旅游的夫妇说:

“这就是免费的快乐,没想到兰州这么有意思……”

兰州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快速出圈,和这种大众追求的低成本娱乐方式不谋而合。

这个好似被人遗忘的昔日民谣之都,黄河岸畔,人流如织,想听什么演唱会,就自己开,免费的快乐,迅速在每一个人之间传递。

领唱、大合唱、开放麦,兴致来了,谁都可以是主唱,兰州人确实有自己独有的松弛感。

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现象。

以前经济行情好的时候,许多人,尤其是被主流价值观裹挟的中产群体,每天忙忙碌碌、加班加点,都在全身心投入去赚钱。

赚了钱,无非就是买好房子,买好车,改善生活,做投资,让钱生钱。

这两年,所有的路径都被推翻,很多人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挣扎,都是无效的,还不如躺平,少折腾就少亏损。

旅游市场的割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热闹和繁荣是两码事。

就像甘肃麻辣烫和兰州黄河大合唱能带给我们足够的热闹,但整体而言“旺丁”会持续,“不旺财”也会持续。

从去年的特种兵旅游,到今年的情绪价值游,其实都是消费降级背景下的性价比追求。

最近这几年,我们普通人,最大的生活智慧可能就是:别为难自己。

行情好的时候,我们就没赚到什么钱,现在就更别奢望了。

今年开始,水电气明里暗里调价,现在轮到出行了,高铁涨价,公共服务价格市场化了。

那是因为过去有土地财政不断补贴,现在,很明显已经玩不转了,各大城市陆续都放开限购了,但居民杠杆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换句话说,能背上债务的,基本上都已经背上了。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一些地方出台政策,说大学生买房享受优惠,看中的就是大学生债务清清白白的样子……

一个经济体可以负债的主体,大概分为3个,分别是居民、企业、政府,政府又分为地方和上面,对于我们来说,居民欠了一屁股债,企业欠了一屁股债,地方一样欠了一屁股债。

四个负债主体,三个都欠了一屁股债,还哪里来的杠杆空间?

当然了,这也是为啥过去十几年日子过得那么好的原因,很多人都曾天天借钱挥金如土,日子也爽,但钱总要还的。

这个趋势估计会继续延续下去,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持续增加,所以预见这个事实,就必须做好 “极限生存假设”。

控制好负债,保持冗余。

对内平和,免费的、低成本的快乐多享受,不要纠结有没有灵魂。

对外,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一技之长不被淘汰。

作者=指兰针·瑞幸

版权声明:本文为指兰针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需授权,联系客服

法律顾问= 上海兰迪(兰州)律师事务所·张维林

联系电话:181 9800 5777

我们一起聊聊观点,讲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