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被誉为“军神”源自于1916年一次负伤后的救治过程,全程未使用麻药的刘伯承,还记得自己被割了多少刀,凭借顽强的意志力让主刀医生叹服。而在今后数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又赢得了“战神”粟裕的强烈推荐,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缘何有此说法?

1949年6月,粟裕接到了毛主席的电报,要求他谋划对台作战计划。这可是一项大事情,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当时,大陆还未完全解放,我军只有陆军这一主力兵种,海军、空军都尚未成型,若想跨海作战,难度很大。

粟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谋划,形成了作战计划的基本轮廓。在1950年6月的相关会议上,粟裕做了专题汇报,并提出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对台作战,但此意见未被批准。

之后,粟裕又提出,可以让刘伯承和林彪成为主持对台作战的主帅,并在给中央领导的报告中,粟裕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他心目中,若是论会打仗,刘伯承是要排在林彪前面的。

粟裕是站在全国、全军高度提出这一建议的,并没有带有任何的个人色彩。在建国初期,要想打下台湾,三军必须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作为主帅,必须经历过大规模作战,指挥过多兵种,且有全局观,而且还得考虑周全,行事全面。

粟裕与刘伯承共同指挥过淮海战役,对刘伯承的运兵之道非常熟悉。虽然林彪也在辽沈战役中指挥若定,获取了最终的胜利,但若论服众程度,刘伯承还是要占据上风。

但粟裕的提议,因为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没有得以实施。但刘伯承在粟裕心中的地位,明眼人可知。

灵活作战,伏击日军两次

刘伯承是在辛亥革命那年入伍的,在重庆的军校内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后结识了共产党人,思想提升,成为了一名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承参加过南昌起义,在长征期间担任先遣军,牢记军事任务,每指挥一次军事行动,都要将我情、敌情、时间和地形掌控,有一点儿不熟悉、不了解,都会非常谨慎行动。刘伯承指挥作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多次以少胜多,巧妙获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0月,刘伯承指挥129师,在山西七亘村地区合理布局,将日军的辎重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按照一般的作战经验,伏击战过后,我军应该快速撤离,且不宜久留。谁曾想到,刘伯承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地形和日军的交通线,认为日军依旧会继续利用七亘村这一咽喉要道来运输军需物资。

过了两天,刘伯承继续在同一地点再次伏击了日军,直接将日军打蒙。我军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让本次战斗成为了具有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

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刘伯承与邓公指挥麾下将士,兵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拉开了经略中原的序幕。在汝河流域,面对敌军的四面围堵,我军战士与敌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喊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坚定口号,歼灭大量敌人,在鄂豫皖地区站稳了脚跟。

这次关键的战略转移,被毛主席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刘伯承还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与其他将领共同指挥了三大战役中最为激烈的这一次作战,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在淮河流域的军事力量,也标志着国民党势力已步入末路。

1955年,刘伯承荣膺十大元帅之一,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