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总理访问朝鲜时,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看望全体官兵。期间,他有感于志愿军艰苦作战的精神,向志愿军京剧团提出了一个建议,“创作一部向祖国和人民献礼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剧团在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了创作中,为了解前线真实的战斗情况,他们特意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所在的部队了解情况,由此创作出了《奇袭白虎团》的剧本。

创作完成后,在朝鲜连演多场,好评如潮。

1963年秋,经过多次加工修改后的《奇袭白虎团》首次在国内演出,山东省委宣传部再次对这部京剧进行了重点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6月,该剧团在京演出,周总理、朱德、贺龙等领导人出席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同年8月,毛主席在解放军总政治主任肖华的陪同下,也观看了《奇袭白虎团》这一剧目。

这部剧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评价其“声情并茂”。

当毛主席得知《奇袭白虎团》是根据志愿军真实经历创作而成时,他指着台上的主角严伟才,问肖华说:“那这个人的原型现在还在不在呢?他是什么职务?”

肖华也不知道,他只能如实回答说:“主席,我也不太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但事后,肖华连夜给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杨得志打去了电话,向他询问此人的情况。

原来,这位主角的原型就是杨育才。此时,时任师侦察连副连长的杨育才正随203师驻扎在江苏徐州,率领战士们苦练武装泅渡。

相比于副连长这个有些低的职务,杨育才在战场上的事迹却精彩得多。

1953年6月8日,朝鲜战场上的交战双方达成关于遣返战俘的协议,向和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这一背景下,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为了破坏和谈,擅自扣押战俘。

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朝鲜人民军商议后,决定发起金城战役,展开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育才所在部队是这次战役的攻坚团,而守敌正是南朝鲜号称王牌军的“白虎团”。

“白虎团”武器装备先进,还有空军支援,如果正面交战,对我军十分不利。因此,第203师首长研究后决定,派一个侦察班化装袭击,直捣敌人心脏,袭击白虎团指挥部,以配合我军主力部队发起总攻。

而杨育才正是侦察班的班长,为了完成任务,他率领全班12名战士乔装打扮,冒着被敌人炮火密集轰炸的危险,巧妙插向“白虎团”指挥中枢。在敌人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行动,仅用十几分钟便结束战斗,缴获了“白虎团”的虎头旗,在我军仅有一人轻伤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

战斗结束后,杨育才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杨育才升任203师副师长。虽然已有名誉地位,但杨育才对自己儿女要求十分严格,更不允许家中有人借助自己的名号谋取私利。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