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虽然常常被认为是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它与其他给药方式的最终疗效并无显著差异。如果患者的胃肠功能正常,就应该避免滥用静脉输液。静脉输液的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尽管它可能带来严重危害,但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近3年,静脉输液连续被列为国家十大医疗质量改进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静脉输液易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不同的代谢和分布,从而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静脉输液直接进入血液,产生反应迅速,因此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远高于肌肉注射和口服。同时,静脉注射剂常常是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而不同的药物混合不当,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危害,这是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加剧。因此,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地选择较为安全的给药途径,保障患者健康。

静脉输液对血管的危害

静脉输液对血管具有较大的刺激性,长期输液或输液操作不当,都可能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例如选择不合适的针头、穿刺进针方式和角度不正确、固定方法不稳定等,都可能引发血管的损伤。因此,我们应当尽量避免静脉输液。

过度输液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但如果一遇到疾病就选择静脉输液,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抗菌药物是静脉输液中最常用的药物,一旦滥用,可能导致人类抗细菌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耐药等,为以后的治疗带来严重隐患。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影响

静脉输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因肉眼看不见,其危害常常被忽视。不溶性微粒在药物的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均能产生,包括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等。不溶性微粒随着静脉输液进入人体,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人体产生近期或远期危害。

血管壁一般是光滑的,但当其存在损伤时,表面会变得不再光滑。这种改变会促使血小板发生黏附,此时不溶性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黏附在血管内壁,就可能引发静脉炎。当不溶性微粒尺寸超过毛细血管的直径时,这些微粒便可能在肝脏、肾脏等部位的毛细血管中堆积。长时间就可能诱发肺动脉高压、出血以及微血管血栓等严重问题。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往往被其他疾病掩盖,且致病过程相对较为缓慢,这使得其在早期很难被察觉。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溶性微粒产生的危害,谨慎对待输液治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液。

增加医疗费用

过度使用静脉输液,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而且在目前医保支付方式下,还会提高医院的医疗成本。此外,还会导致大量一次性医疗废物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并保护环境。

静脉输液用药建议

在以下三种特殊情况下,静脉输液才是最佳选择。

①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时,通过静脉输液将药物直接送入血液循环,可以避免患者因吞咽困难而无法服药的问题;

②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时,通过静脉输液给药可以绕过肠道,确保药物被有效吸收;

③在病情危重且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静脉输液能迅速将药物送达全身,提高药物浓度,更好地控制病情。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选择静脉输液。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药物吸收的“高效”,但长远来看,频繁使用静脉输液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潜在的风险。如果确实需要进行静脉输液,请将自己的过敏史告知医生。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另外,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不仅能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文/陈传涛 皖南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