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7日,苏联为了纪念内务人民委员部成立二十载,于莫斯科大剧院隆重举行了庆典活动。在这一特殊的时刻,内务部的重要领导者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得以在他的人生舞台上迎来了最为辉煌的瞬间。
他的肖像与伟大领袖斯大林并肩悬挂,被鲜艳的花朵环绕,显得尊贵而庄重,如同苏联的重要领导人。众多民众纷纷向他表达敬意,主持人米高扬谦卑地颂扬道:“我们都应当效仿叶若夫同志,不断追求与斯大林同志的精神相契合……”
叶若夫,一贯以冷酷著称,此刻却仿佛被某种魔力所迷惑,他羞涩地陶醉在众人的崇拜与膜拜之中。然而,在这无意识的沉醉中,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自以为是地肯定了自己的“功绩”,甚至忘记了应该谦逊地为他的主子说上几句好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职场成功的关键,除了专业能力,情商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叶若夫却是一个典型的情商低下者。考察其生平,不禁让人怀疑斯大林是否故意挑选了这样一个人,以便于在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抛弃。
根据沙俄时期圣彼得堡帝国警察局的官方记录,斯大林的身高是1.62米。然而,从他们两人的合照中,我们可以看出叶若夫明显比斯大林矮很多。也许是由于他瘦小的身材,叶若夫在童年时期表现得相对内向,不太喜欢与同龄的伙伴玩耍。相反,他热衷于一种残酷的游戏,即将蘸满煤油的布条绑在小动物的尾巴上并点燃,然后观察这些小动物在火焰的驱使下疯狂奔跑,最终被火焰所吞噬。这种游戏或许反映了他内心的某种特质。
不过,颇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以腹黑冷血著称的人物,在其政治生涯的初期,竟然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老好人”,以“温和善良”的形象赢得了同僚们的一致好评。一位苏联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这位人物时,毫不犹豫地断言:“没有人会讨厌叶若夫”,并高度赞扬他在处理事务时总能把握分寸,富有同情心。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布哈林在评价叶若夫的工作风格时,除了赞赏其老实和干练的特点外,还特别指出了其“民主作风”的显著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35年之前,叶若夫的地位并不显著,他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的运气和所处的有利时机。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遭遇了一场政治危机,其过程确实充满了痛苦与困难。然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当时,苏联的内部构成极为复杂,高层领导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权力斗争。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沦为了各大势力间争夺权力的工具,导致了混乱和不稳定。因此,为了消除这种混乱,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苏联需要经历这场政治灾难。虽然过程痛苦,但结果却是必要的。
不论是谁身居高位,寻求建立以个人为核心的政治统治,并通过强硬甚至极端的政治策略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这种做法在政治领域中是常见的,也符合一定的权力逻辑。
令人震惊的是,斯大林在初登权力巅峰时,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显得异常不合逻辑,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大开眼界。
据相关部门解释,单个工人一天的怠工可能只影响少量零件的生产。然而,累积起来,一年内少生产的零件数量足以对国家造成几辆甚至几十辆拖拉机的损失。如果这种情况在十个、一百个工人之间蔓延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怠工的工人被视为潜在的“破坏分子”。
尽管这股风气看似偏颇,但它实际上是当时苏联内务部门评估个人品行的重要“参照指标”。1930年8月初,斯大林在给副手莫洛托夫的信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指示将这一标准广泛传播于各大媒体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负责“严厉打击内部破坏分子”的并非内务人民委员部,而是苏联极度机密和隐秘的顶尖情报机构——苏军总参谋部4部,它在某些文献中也被称为“格帕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