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对朝鲜人民军实现了南北夹击的局势之后,美国国内对麦克阿瑟一片溢美之词。殊不知,卧虎藏龙的志愿军中,有位叫邓华的开国上将,比麦克阿瑟要强好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州决策

当党中央决定出兵朝鲜之时,先是设立了一个战略预备队。在选择这支非常关键队伍的司令时,林总和罗帅都推荐原先四野的将领邓华。一是因为预备队的主力就是四野十三兵团,二是林总和罗帅对于邓华非常了解,认为他堪当此大任。

邓华是四野将领,多年征战,使得邓华养成了战前思考、战后复盘的习惯。1948年9月,辽沈会战前夕。关于是否攻打锦州这一城市,林总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锦州驻守有11万国民党大军,强攻恐怕不利,因此计划围点打援。而邓华在详细分析了当时战局之后,提出了啃下锦州这个硬骨头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提出的想法是兵分两路,既要阻击援军,又要攻打锦州,因为战事一旦拖延时间太长,国民党南北援军会赶来,届时时机丧失,恐怕连打援都不成。结果,邓华的想法与毛主席的不谋而合,而锦州很快也被我军攻克。林总由此对邓华刮目相看。

出兵朝鲜

邓华领命后,立即做出部署,开始对麦克阿瑟的性格和军事特点进行研究,邓华很清楚,只有对对手研究清楚了,才能制定出更切合战局实际的策略,痛击对手。因此,没有多久,邓华就向军委上交了一份报告,关于麦克阿瑟,关于朝鲜局势。

在报告中,邓华详细分析了自己对朝鲜局势的判断,认为美军极有可能从朝鲜半岛中腰处登陆对人民军实施突袭。邓华的这一分析被毛主席认可。之后,邓华又联合洪学智等将领,向军委上交了一份更为详细的分析报告,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作战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麦克阿瑟取得了暂时性胜利的时刻,却没有想到,我志愿军开始挺进朝鲜半岛,而且,开局即胜出。虽然麦克阿瑟将人民军赶出了朝鲜南部,但他的不足之处也彻底暴露在志愿军面前,超长、超宽、超分散的战线,直接给我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施展战略,而对麦克阿瑟研究透了的邓华,就给予联合国军迎头痛击。

屡建奇功

志愿军正式成立之后,彭老总担任了司令一职,军委任命邓华为第一副司令。邓华谦让,认为陈赓比自己功劳大,宋时轮比自己资历老。彭老总不高兴了,强压邓华就职。而邓华也切切实实能够胜任彭老总的助手,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战术,获得了彭老总的赞许。

志愿军进入朝鲜之后,连续在前四次战役中获胜,将麦克阿瑟打蒙了。而在第五次战役决战前夕,邓华却与情绪高昂的指战员唱起了反调,冷静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对美军实行分割猛插的策略,不宜围上来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的建议未被采纳,结果,第五次战役后统计伤亡数据,我军和美军各有八万人损失,等于打了个平手。彭老总事后反思,认为这是自己的一次指挥失误,并感慨道“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当时,我军还谋划发动第六次战役,但邓华提出的“主动防御和运动防御”的见解引发了军委和彭老总的思考,最终,我军未进行该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彭老总因病回国休养,是邓华留在了朝鲜,将美军打回了三八线,将麦克阿瑟打成了平民老百姓。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邓华去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