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

孙云彩

点击进入:一、应征入伍

二、农场插秧

1968年5月上旬的一天,我们新兵刚下到老连队不久,正逢水稻插秧时节,全连除留守人员外,乘汽车从驻地(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去约130公里外的苏家屯部队农场插秧。

汽车行驶3个多小时,抵达苏家屯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公路旁,战士们下车短暂休息。苏家屯区域历史悠久,遥想“战囯七雄”时这里曾是燕国的疆域,如今这片土地上仿佛仍留有战国的温度,沉积着逝去的记忆。

短暂停休后,车队继续前驶半个小时,到达苏家屯部队农场(部队农场由师后勤部、师辖568团、569团、570团等团级单位的农场组合而成,互不隶属,占地约八倾)。这里位于苏家屯西南部,距沈阳市中心约50公里,离苏家屯火车站约20公里,哈大道(哈尔滨至大连的道路简称)西侧约9公里。

苏家屯部队农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最适宜水稻栽培和生长。师后勤部农场位于苏家屯部队农场的东南部,占地约200亩,西邻东风干渠,农场大院位于南侧(当时院内有场房6栋,拖拉机2台、马车1架、骡马5匹及其他相关设施),为连级编制单位(场长、指导员等官兵约90人,还住有辽宁省大连市外语学院参加集体轮训劳动的师生70余人。)

师后勤部农场除用拖拉机实施耕地机械化作业外,其余的平地、打田畦、浇灌、播种育苗、插秧、施肥、除草、松土、排水、收割等全都需要人工操作。田多人少,每到农忙时节,师后勤部直属分队的干部战士便“受邀光临”,我们汽车运输连队便是其中的“特邀主宾”和“常客”。

虽说“庄稼农活不用学,老兵咋做咱咋做,但是插栽(移栽)秧苗对于我们河南豫东的新兵来说全是陌生的,这是因为广袤的豫东平原主产小麦,而对于水稻的插栽(移栽)秧苗、施肥、病虫害预防和收割则不了解。

说到小麦,记得在我读初中三年级时的那一年初春时节,曾和另外9名同学参加公社抽调的预防小麦吸浆虫病普查队,两人为一组,对全社麦田普查。按照要求,我们需要在每百亩麦田的不同位置取出2个长、宽、高各10厘米正方体的土壤放入布袋,然后将每袋中的土倒入细锣网中,用清水将土淘凈后查找里边的虫卵,一般每细锣网中有3至5个虫卵(不同区域虫卵数量也不一样),而后再将虫卵数量登记汇总,有针对性的做好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当年小麦大丰收。

我们汽车连的干部战士,临时住在农场南边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们的家里。距农场有一公里的路程,连队按照规定自行起伙,每天早饭后,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奔向田间,午饭则由炊事班的战士送至田间地头。

记得,战士们沿着东风干渠旁边的道路步行至要准备插移秧苗的稻田地,湍急的浑河水从东风干渠的支渠里流出,滋润着一望无际的田地。目光所及之处,一块块等待被插移稻田的整齐秧苗揽入视野。我惊讶的发现前方正在平整中的稻田里,有一个身着防水衣裤全身沾满泥浆的身影,像个泥人似的站在耙床上,手握长鞭,目视前方,不停的吆喝着拖拉耙床的5匹骡马。随着“喔、吁”的吆喝声,5匹骡马一会儿前行直耙,一会儿转弯锁耙,把等待插秧的稻田平整得上烂下实,田面干净。等到走近一看,啊!那不是我们同乡入伍的战友张步洲吗?战友们把敬佩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后来得知张步洲战友还常赶马车运送货物往返于苏家屯与农场之间,他己成为犁、耙、耕、种和赶车运送货物的行家里手,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经过15分钟的徒步后抵达插秧田埂旁,然后以班为单位,有插移秧苗经验的老兵们在田间传授和示范插秧栽苗的动作要领,比如手握秧苗(秧苗初期从苗床铲出秧苗块分成小秧苗块叫移栽)左手传右手的技巧,以及要做到浅插插稳、直插插匀等规范要求。此外,为了达到每穴秧苗3至5株,株距13厘米,行距30厘米,插秧深度不超过2厘米的标准,还为每个新兵准备了一条和田块长度相同的“准绳”,绳子系上株距标记点,然后两人为一组,将两条“准绳”按行距紧贴田面绷紧,并且分别在两端的田埂内侧用约30厘米的棍子固定后,再由两人从稻田两端面朝面低首、屈身、弓腰不停地对准各自“准绳”上的株距标点将秧苗插入稻田中,还一边背诵着伟人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如唐朝布袋和尚所叙妙语,“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凈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战士们往返不停地重复着这些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天的插秧磨练,由生疏到熟练,逐渐掌握了每穴苗数、株距、行距、深度等插秧枝巧,最后索性扔掉“准绳”,争先恐后、往返不停地将秧苗插得横竖都在一条线上。

1968年5月上旬的东北天气,早春遇到寒潮,在田野的晨风中,战士们将袖口挽到胳膊弯下侧,裤腿撸到膝盖处,赤脚跳入水田,感觉就象千万针刺,全身直打寒颤。当插秧进入中、后期时段,头上艳阳晒着,稻田里的热气直扑面额,人人又都是挥汗如雨,生理极限无不处于巅峰。

插过的秧苗返青后活力四射,给田野撒满青春的气息,敞开了灿烂的微笑。望着大自然为我们的辛勤劳作所给予的美好回报,战友们感到优衷的高兴。傍晚收工后,战友们不顾一天的劳累,迈出整齐步伐,高唱着“打靶归来”的歌曲返回临时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过的秧苗返青后活力四射)

两个月过去了,曾被称之为“军农大寨”的苏家屯部队农场,苗势喜人。战友们不辞劳作苦,一心插好秧苗,一个绿点、一条绿线、一方绿块的累积,逐渐汇聚成一块稻田、一垄田野,最后变成了一片披上浓绿的天地。在完成了农场插栽秧苗和第一遍稻田除草的任务后,师首长接见了我们“受邀单位的来宾”以及“战斗在前沿阵地一线的指战员。”

连队“班师回防”,遥望着广袤稻田里一行行的绿色禾苗,整齐匀称,像一块整齐的巨毯,随着微风不断向我们点头致意。战友们恋恋不舍的登上汽车,望着自己亲手插过秧苗和锄过杂草的绿色稻田,渐渐的消失在视野里,返回了营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锄过杂草的绿色稻田禾苗)

战友们用辛勤的汗水为大地着色,用执著的信念为部队建设添彩,其成就感无比自豪,因为这也是减轻国家负担,建好钢铁长城,巩固国防的需要。这是不在军营里的一次特殊军旅,56年过去了,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孙云彩:河南省鹿邑县人,1968年2月入伍,在原沈阳军区陆军某部后勤汽车连服役,1971年5月调入成都军区后勤部汽车27团,历任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协理员,1985年末,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孙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