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 展只是一个短暂的舞台

闲话国展:

讲真,入不入展,都算个茄子,都别忘了初心!

□作者:冯剑星 冯华

(简介:作者冯剑星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冯华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被称为书坛“奥林匹克”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正在如火如荼展出之中,三大展区均已开幕,网络讨论也很热烈。

对其他展区的展览,我没有去看,也无从谈起。但是河南展区,我到现场认真学习观摩了,谨此谈一谈个人的观展感受,同时也想说说对国展以及相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这次和以往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展览的文化含量的提升,这应该说是全场的一个亮点,几个专题特展蕴含的文化信息超出了我的预期。 到郑州美术馆新馆从一楼开始看起,从复原的汉三阙开始进入,接连看了三个展览:“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意趣”——千唐志斋唐宋碑志特展。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河南历史上,从汉魏六朝到隋唐宋,哇塞,古代书法资源是真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真好!这三个专题让人感觉到一种博大、厚重,感觉到一种内涵,让人心中升腾起对传统的礼赞和敬畏之情。所谓由来已久的中原书风,浩浩荡荡,中国书法传统的根脉,肇始于此,令人陷入沉思和精神振奋。这三个专题特展,值得我们去看一遍,再看一遍,学习一遍,再学习一遍,这是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与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对话。这组特展与十三届国展作品同馆展出,令人感受尤其深刻。这种书法内在文化价值和精神气质的呈现,有探索意义,其价值超越了一次国展,是中国书法灵魂的展示和感召。这应该是本次所做的一次成功尝试,展览的观赏性因此大大提升,应该给予肯定。

其次,对于现场国展入展作品的总体感受。 毋庸置疑,每一次国展作品随着时风不同,大家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一些作者迎合于评委,迎合于时风,也是很难改变的一种国展怪圈。但是投展作者或者说入展作者,他们去制作作品、打造作品,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他们考虑以国展为中心创作,不能不说他们也在尽力展示自己作品的精美度、形式感、表现性。也有人提出批评说:全场作品像两三个人写的,就深刻说明了这种时风。但是我们也要综合考虑:什么样的书风,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完全做到冲破这种时风藩篱呢?确实很难。此外,他们作品对于技法的注重,对于形式感、精良性、精美度这种提升是不是也是一种变相的进步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讨论。

如果说一言以蔽之,把所有的入展作品全部归结为所谓的国展体,对作者是不公平的,对整个展览也是不公平的。有一点意外地,在静静观展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一些入展作品,表现出作者在努力向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回归,勇于回归书写性、人文性和自我感情的表达,不能不说是一种文与质的点滴进步。

对国展的批评尽可以进行,对中国书协的的批评尽可以进行,我也赞成进行批评,对官方有些做法也应该批评,但是因噎废食我们不能去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不是一个合理的判断。

其三,我们对于国展本质的认识。 国展只是以一个特定形式去检验投稿者合不合这个标杆,有没有达到一个入会的资格。练了多年字,是不是会员当然有一个面子问题,但也不能对一张入展证书过高看待。不客气地说,你入了,说明你可能技法上比大街上、公园里那些大爷们写得强些,可以混得一张会员证,从此可以以国字头专业会员的身份行走了,但入展不能说明你就是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了。和书法史上的“书法家”这几个字比,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还配不上这几个字,可能连“小小白”都算不上。因此, 入展不是 结束,只是对身份焦虑和思想包袱的一个解除,是从此可以无负担地 深入学习传统 的开始。

国展不可能解决当代书法和当代书坛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不能把国展作为测定我们终身创作的一个标准卡尺。 如果一个投稿作者,终身的创作只为这一个标杆而存在,那只能说对书法的理解是很狭隘的,是很悲哀的 。 国展,入了又怎么样,不入又怎么样? 不入,我们就每天不练字了吗? 就不读书了吗?

书法圈,名利场,很多人想通过国展去改变命运,或者说通过入国展去换取点什么,这都没有错。名利人人爱,取之有道即可。毕竟人活在这个世上,多数人一辈子都是在名与利上去碌碌奔波,去辛苦操劳,为了给自己、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说把国展当作我们学习书法的终极目标为了国展而国展,为了书法而书法,那入国展又有什么意义呢?到最后你不过是国展这架展赛列车碾压过的一粒微尘而已。

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作者,尤其是普通作者,最初爱上书法,一定是因为初心喜欢,说低一点是你喜欢它,你通过写字能获得愉悦感,换个高级点的说法,叫作为人生而艺术,其实意思没啥本质区别。因为喜欢,所以投入,在喜欢和学习、进步的过程中,才慢慢得到额外的名与利,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把问题本末倒置,把入国展作为学书的最高目标,这是有些事件显得可笑的原因。只能说入了一次国展,成为一时的兴奋剂,让自己嗨了一把,其实这些与外界毫无关系。咱只是入个展,又不是位列仙班,犯不着太激动,太激动,速效救心丸容易脱销。

普通作者不能忘记初心,名家更不能忘记初心。有些圈中的名家、大咖、大腕,随着名位日渐提升,声誉日隆,也逐渐忘却了最初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的一片初心,最后变成文质不兼美,德艺不双馨,甚至立身行事为人所诟病,徒为大众留下笑柄,终将被时代所抛弃,不说也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于国展的一种包容心和平常心。 既然有国展,或者说既然国展存在,就有它存在的一定的意义或价值。它存在的初衷,肯定是为了繁荣、推动书法艺术发展,但是现实中,它能走到哪一步,它能带来什么,是另外一回事,事在人为。

国展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也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审美。但是确实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展中一些具有闪光点的东西,这些闪光点也是我们书法人探索学习书法过程中进步的一枚一枚基石。对于国展我们需要平常心,理性看待国展,可能对自己的提升更有意义。

我非常赞成对国展进行批评,而且是深刻的批评,能够击中三寸的批评,只有批评才能推动国展的进步。但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它本身也在努力调整,也在自我疗愈,也在设法提升。对于国展中出现和引发的争议性问题,我们也应有能力分清:哪些是国展这个展赛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行业性问题或历史发展阶段问题(比如文化水平问题);哪些是需要官方协会改进的,哪些是需要整个书坛和所有书法参与者共同努力改进的;哪些要立行立改,尽快调整,哪些要从长计议,在达成共识之后再逐步改进,久久为功。以上所有这些,我们都需要冷静思考,既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把一盆水浇到一个人头上。书法兴亡,匹夫有责, 我爱书法,希望书法好,我才批评国展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这是我们的初衷和共同利益所在。

总之,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国展我们理当有更超越的看法——讲真,国展入与不入,都算个茄子!都不影响我们今天坐下来写写字读读书,无论有多少扰攘,都不应该让我们忘了初心。

毕竟,书法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很多故事。国展只是一个片段,初心才是永远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