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是选择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赛道,聚焦,做减法,长期迭代,直至创造价值

\丁彦皓-可信财商

一、创业需要实践,必须先下水,该踩的雷一个都拉不下,站在岸上永远是个外行

世界变迁的频率越来越快,自我博士毕业这10年来,创业的游戏规则与市场特征也在悄然变化

在我刚毕业那几年,资本充沛与流量经济主导市场,所有的创业者都在谈融资和商业模式,好不热闹

那时候我最痛苦的是刚离开学校,所有的事对我都是新鲜感十足,都想尝试一番,试图通过实践摸索到底哪朵云彩会有雨,但貌似都不太适合我,一方面都是红海,格局已经固化,没我什么事,另一方面实在没啥专业性,不是牌照,就是关系,甚至打点法律的擦边球,这不是我擅长的

其实,我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时就已经找到了职业的方向,即做股票和房地产,顺带写写文章,搞点流量,当时在学校里就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一百万,有车有房,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刚毕业时,总觉得还有更好,在圈内游荡了两年,其实那段时间我也想混混职场,做个妥妥的打工人,刷个经历,至少切身体验一下打工,否则总觉得是遗憾

因为我非常清楚,创业需要实践,必须先下水,该踩的雷一个都拉不下,站在岸上永远是个外行

现在再复盘,其实我刚毕业那几年运气非常好的是遇到的几个老板都是爱好“广泛”,业务多元化,这让我有了近距离观察与总结的机会,尤其是总结他们创业路上的利弊得失

最搞笑的是有一位老板在几年内几乎把所有金融业务都践行了一遍,而我又非其核心骨干,不远不近的被养了两年多时间,不但啥事都没做拿了人家40万,而且让我对创业有了新的认识,想想都对前老板敬意满满

二、赛道选择、人性、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的认识需要实践切身体验

经过复盘发现,很多人在创业路上通常会犯三大本能,且致命的错误,即

1、 太聪明,总能找到热点,羊群式的匆忙涌入,但是前期没有沉淀,不扎实,无法产生附加值

2、 业务多元,没有聚焦,且不注意成本控制,越做越焦虑,行为与目标更短视

3、 轻视了给客户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的关键,而是一味的自以为是,甚至装逼,过度将“术”的运作放大,忽视了“道”的底蕴

其实,在我创业初期,依然犯了很多差点崩盘的错误,一度都以买房还债,好几次差点给投资机构签订了毫无胜算的对赌协议

当时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总觉得还有更好的门道,潜意识全面否定自己曾经玩的很溜的那些业务,最终一地鸡毛,极其狼狈

那时候我坚信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就是社会不给他机会,后来经过多次现实毒打后才发现太多的人根本不适合创业,只适合打工,尤其在创业初期一无所有时,这类人必然会成为创业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当时我曾经过度同情弱者,不服输,正在不计代价的维系团队的稳定时,我最重视的一个合伙人在毫无防备时,突然坚决不干了,自然也就散伙了,虽然当时多少有点挫败感,但很快就过了

但是一年后,我收到一份法院的传票,这孙子当时在一起混的时候就私盖公章,伪造了一份劳动合同与离职协议,想着离开后如何再讹我一点,让我异常愤怒,但还没辙,盖了章就得给钱

多年后,再想起这件事我潜意识都是不屑与恶心,其实,更多是窃喜,自此以后让我对职场冷暖、人性、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的认识更深刻,尤其断然不能将命运交于他人

三、创业的标准模式就是摆地摊,固定成本低与现金流稳定

净现金流是决定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创造净现金流一方面需要开源,另一方面更需要节流,将成本尽可能的降至最低

其实,目前社会将创业的成本降的极低,很多创业的成本被社会承担了,尤其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事实创业初期不需要做全套,而是仅掌握最具附加值,且擅长的环节即可,其他全部外包,尽全力降成本

这就意味着,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变态式的降成本与尽快创造净现金流,让自己活下来

在经济非理性繁荣期,社会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创业的本质认识产生偏见与浮躁,其实创业无非就是自立门户,给目标客户创造价值,顺带赚点钱而已

创业的标准模式就是摆地摊,固定成本低与现金流稳定,但是相对打工,创业有一个最大的利好就是全面主导业务,能够极大地发挥一个人的潜力,收益也可持续

其实,通过创业获得的收入高于打工难度并不大,但太多的人前期未有沉淀,根本找不到突破点,最终无从下手,只能将命运完全交给打工

我读书时就琢磨怎么赚钱,主要是那时候真没钱吃饭了,但还要读书,不得以的选择,糊里糊涂在打工的年纪就试图从别人兜里掏钱

四、创业成功的前提首先需要创业者成为一个超级个体,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能够产生超额附加值

经历过经济非理性繁荣的人,潜意识认为创业成功的标准就是把企业做的很大,但其实一家有竞争力,且能够长期存活的企业更要求“专”与“精”,即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而非一味的追逐臃肿式的规模

在劳动密集型时代,企业发展是基于人力的推动,而在智力资本时代,一个超级个体的价值远胜无数的普通人,这就意味着,创业成功的前提首先需要创业者成为一个超级个体,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能够产生超额附加值

尤其在创业初期,实力太弱,除了自己死扛外,根本整合不到任何资源,所以不要轻易将命运交给合伙人,与人合作,而是要寻求自成一体

很多人在关键时刻都能够遇到运气,即糊里糊涂的进入了一个赛道,做了多年后出来创业,但是在我看来创业更多是算出来的,即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创业意识,然后对其长期准备与迭代,直至具备创造价值的实力

在智力资本时代,创造价值的前提需要长期的沉淀与迭代,这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能够构建的护城河

但是护城河的构建首先需要在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领域布局,进赛道,而这恰恰是太多打工人根本不具备的,打工只能成为整个体系随时被替代的一环,很难全面掌握业务,最终陷入打工越久,越难创业的悖论

另外,很多事适合别人,但自己做必然一地鸡毛,盲目的模仿最终必然东施效颦,耽误自己擅长的主业

所以理性客观的剖析自身的优劣,在最合适的年纪找到自己擅长、且喜欢,还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赛道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其实,太多人的一生都在随波逐流,很难有绝对的主导权,很多时候就是运气,但不排除有部分人天生就擅长折腾,随时修正,将自己最终放在一个红利无限,且本能擅长的赛道

五、创业只是前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追风式的盲目进入一个完全陌生赛道的试错与探索

在我的记忆中,30岁前过得非常纠结,天天盘算自己适合做什么与担心自己错过机遇期,尤其恐惧哪里没想到给忽视了,造成不可逆的人生损失

人一生很多事过了就过了,再弥补的代价更大,且效果甚微,我有个朋友大学没考好,一般人也就算了,但他不信邪,最终用了十年时间拿了个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最终完成了读名校的夙愿,但又错过了创业的最佳时机,现在日子过的还是苦哈哈的

另外,30岁之前,我漂泊了很多城市,换了好多学校,校友多得数不胜数,政治局常委七位大哥中两位是我的校友,师兄,哈哈

30岁之前,我用尽了全力去各领域尝试,什么知识都涉猎一点,那时候年轻,有的是资本,抗失败能力极强

但是30岁之后,很多事必须定下来,再晃悠就显得“二”了,不是个性与能力,而是个别的恶心

另外,30岁之后,理性的人都会持续做减法,聚焦,找到一个能够持续迭代的赛道,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直至产生附加值,不再分散与到处尝试

其实,创业只是前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追风式的盲目进入一个完全陌生赛道的试错与探索

当然在经济非理性繁荣期,不排除部分人通过利用制度的漏洞,瞬间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是这种行为不但极易被清算,而且也很难持续

在当前经济回归理性,行业越来越细分与信息越来越透明的背景下,任何人创业需要具备前期长期积累后独有的优势

尤其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很多人的个性与专业特长通过自媒体被无限放大,成了创业的方向

六、创业更多需要成本控制极佳,且能够创造附加值的“小”而“精”,甚至是摆地摊的个体户

创业的套路随着市场的变迁也在顺势演变,目前的市场需要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但这需要前期多年积淀后的“专”与“精”,持续做减法、聚焦,直至产生附加值异常关键

但是人的成就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与选择的赛道,任何人要想做出一点成绩的前提是要在具有一定发展空间,且红利无限的赛道折腾,任何人一旦陷在红利消耗殆尽的没落赛道,能力再突出也很难有大的作为,这是决定太多人命运的关键

其实,赛道的红利不仅仅是完全拘泥于赛道本身,跨界现已成为让没落赛道重现荣光的另一途径,创业者必须要对新事物异常敏感,且本能认可与接纳

事实红利大幅释放都在行业兴起的初期,而此时通常不被主流社会认可,而传统赛道的格局已经固化,很难有新的机会,这也为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屌丝提供了一次逆袭的契机

打工时很多人都在寻求大机构,大机构是稳定,且福利好,但是大机构的员工通常都处在一个随时被替代的环节,很难掌握创业的精髓,混的时间越长,越难离开,这就意味着混大机构必须有个时限,通过一段时间了解大公司的管理与运作后见好就收

但是,真正让一个人主动离开舒适区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魄力,尤其混的时间越长,惰性越强与自成一体谋生的能力越差,最终把很多人创业那点勇气与魄力给磨平了,直到最后被扫地出门后,生计难以维系又开始怨天尤人

目前的实践已经证明,打工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过渡,断难成为终生的职业选择,鲜有企业愿意接纳35岁以上的员工,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自谋生路可能是太多人的必然选择,毫无妥协的余地

但是创业也不一定就要做一家很大的企业,这不符合时代的选择,而更多是成本控制极佳,且能够创造附加值的“小”而“精”,甚至是摆地摊的个体户,前提是选对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赛道,持续聚焦,做减法,长期沉淀,直至创造价值

七、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上海与浙江共建的一个经济特区,潜在发展空间无限,目前是最佳的投资点与布局时机

其实,决定产业迁移路径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两条,即

1、市场演变路径

2、国家的政策导向

但是国家的政策更多是围着市场演变的基本路径制定的,具有一致性,尤其投资获利的关键是要对国家的产业政策深信不疑,对国家的产业政策持质疑态度或漠视,必然投资很难取得大成就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简称科技城),位于上海西南部枫泾镇与浙江东北部平湖市的交界处,地跨上海与浙江两地,目前正处于一期启动期

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张江枫泾科技园、张江平湖科技园共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区位图

上海与浙江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关键是上海可供给的土地有限,但又想寻求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不愿让其高房价将高附加值的产业与年轻人赶至其他地区

最后不得已让浙江出地,上海出产业,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其实目前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就五个特征,即

1、潜力无限,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与浙江、上海共建等系列优势加持

2、张江高附加值产业的密集涌入,具有高附加值产业加持的优势

3、紧邻上海,但又处于杭州、宁波、苏州、绍兴等城市的最中心,尤其未来五条杭州湾跨海大桥都落脚该科技城,是个交流的必经枢纽,具有城市协同效应

4、房价极低,目前仅为1.3万左右,与社会平均接盘力6万有4.7万的差距

5、目前正处于行情的上升初期,且国家将首付款定为20%,在最佳的时间撬高杠杆

6、能够立即赚钱,嘉兴发布21条楼市新政,吸纳全国的资本流入,但却卡死了土地供给,目的就是推高房价,高价卖地,使其进入政策与市场共同鼓励的“双击”时期,房价已经开始大涨

7、极具套利空间,周边同级别楼盘房价为1.9万,而该楼盘仅1.3万,且还送车位,买到手就能让首付款赚2.5倍

8、贴近投资超100亿的乐高乐园,左边地铁,右边学校,送车位

9、政府已经出台明确的规划,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定,但是周边目前仅是稻田,未有拆迁成本与开发时间的迟滞

10、凡是在本文作者丁彦皓推荐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楼盘购房,可在已打折的基础上总价再减6000元

11、购房请关注“可信财商”或“丁彦皓聊投资”自媒体矩阵,私信获取优惠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房地产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投资学)博士后,专注资本市场,聚焦权益投资、资本运作、大宗期货、期权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投资,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与宗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