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近,那么远”来形容蒙古国再合适不过。

这个内陆国家与我国接壤,但因为签证,始终将中国的大众旅行者拒之门外,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往,如今蒙古国已对中国大众开放旅游签证,在网上办理电子签证即可。而且,除今年3月中旬正式恢复开行的呼和浩特与乌兰巴托间国际联运旅客列车外,长沙也于4月8日正式开通首条直飞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国际航线。

即刻启程吧,让我们去北方以北,看冬去春来。

我是到了乌兰巴托后才知道包子(Buuz,又译为“布兹”)被誉为蒙古的“国菜”。而为了弄清楚蒙古包子的究竟,我特地报名参加了一堂烹调课。上课的那天早上,授课的比格尔把我从市中心的酒店带去了他家——一座位于乌兰巴托东郊的蒙古包。

原来,在高楼林立的乌兰巴托城外还存在着一个面积广大的“蒙古包区”(Ger District),这里没有政府修建的给排水系统,居民饮井水、用干厕,生活远不如市区方便。但按照比格尔的说法,住在“蒙古包区”里更像生活在草原上,虽无抽水马桶,却比住楼房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格尔和太太苏叶姆在自家蒙古包的门口

我跟着比格尔先去街角的小铺子里买回了食材,之后大家回蒙古包喝茶。喝茶的当口比格尔指着茶碗告诉我,在他家里每人都有自用的碗盏。

“从前蒙古人出门身上都带着自己的碗,在外头喝茶吃饭都用它。”他说。虽然现在外出吃饭时大家都已习惯了使用餐厅提供的餐具,但他在走亲戚或去看望父母时还是会带上自己的碗,为的就是遵循昔日的老传统。

准备用来做汤的羊肉

喝过了茶,比格尔便开始教我做包子。我们先做包子馅,比格尔告诉我,包子馅的主料通常就是牛肉、羊肉、胡萝卜和洋葱。而那天我们的用料稍微有些特别,因为肉馅要用羊心。

羊心不仅鲜美,而且柔软有嚼劲,做包子特别好吃。不过这特别好吃的羊心准备起来稍有些麻烦,它必须切成细如肉末的小丁。我俩一人手持一把刀,认认真真地切碎了3只拳头大的羊心,将羊心肉与胡萝卜、洋葱搅拌在一起时又加了些羊油碎块。用盐和胡椒调味,非常简单。

切碎的羊心

肉馅准备好后我们开始做包子皮。蒙古包子的皮不用发面,所用面粉就是普通的白面。不过比格尔在揉面上很下功夫,自己揉完一遍不算,还让我接着揉,他说只有“揉透了”的面做出的包子才会好吃。

至于怎样才算是“揉透了”,他也没有给出特别的指标,看着够劲了就喊停了。

敞口包子才是蒙古包子的最基本款式,其模样与中餐的烧卖类似。还有一种包子是长条的,看着像一根大春卷的模样。最后,我们一共做了6种款式不同的包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口包子是蒙古包子的一大特点

包子进了蒸锅后,我请教比格尔为何包子这道普通的吃食会被称为蒙古国的“国菜”。他说这跟蒙古人爱吃包子直接相关,特别是在“查干萨尔”(Tsagaan Sar,蒙古新年,蒙古新年不是公历的元旦,而是与藏历新年的日子相同)期间,许多人家会包出成百上千个包子!

我踏入蒙古国的那一刻便体会到了成吉思汗所受到的崇敬。

乌兰巴托国际机场(该国唯一的国际机场)的正式名称叫成吉思汗国际机场(Chinggis Khaan International Airport);刚换到手的蒙古货币图格里克上也印着雄赳赳的成吉思汗像;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Sükhbaatar Square)上的国家宫前也建有一尊巨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当地人也称它为“成吉思汗广场”。

一到周末,穿着礼服和婚纱的新人便会在成吉思汗像前排起队来等待与之合影,而在其他国家,新人似乎只会与风景名胜合影。

苏赫巴托广场上国家宫前的成吉思汗像

就在“成吉思汗广场”外的几个街口上,2022年刚刚开幕了一座成吉思汗国家博物馆(Chinggis Khaan National Museum),该馆地上地下共有9层,全部用于展现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历史,其规模之大,让我惊叹不已。

成吉思汗国家博物馆 | ©hecke71

我后来认识的蒙古医生乌苏克建议我去乌兰巴托郊外参观一下那座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像,于是我参加了“成吉思汗像一日游”。

参观的路上导游介绍说,这成吉思汗像的正式名称叫成吉思汗雕像建筑群(Chinggis Khaan Statue Complex),位于乌兰巴托郊外额尔登县索金包勒多格(Tsonjin Boldog)的草原上,距首都54公里。

到达目的地时,我看见了在一座平缓的小丘之巅立着骑在战马上的成吉思汗,它的周围还有几组蒙古骑兵的雕塑,外围散落着一座座的蒙古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乌兰巴托郊外的索金包勒多格草原上的成吉思汗像拥有令人吃惊的巨大尺寸

高大的成吉思汗像底下是个两层的基座。基座圆形的外观好似高大的蒙古包,它由9位骑马的战将护卫着。我们沿着长长的石级向雕像攀爬,导游指着基座让我们细看,说那上头一共有36根立柱支撑着雕像,那是从成吉思到利格丹汗(Ligdan Khan)的36位蒙古汗王的象征。

我在石级半途仰望雕像,但见战马上的成吉思汗左手叉腰,右手持一根金色的马鞭,似乎正在注视着刚刚被他征服的一片疆域,其相貌傲然,不可一世。

成吉思汗像的基座

由基座的大门进入访客中心,我一眼就看到一只巨大的蒙古靴,导游说,这只靴子高9米,用了225张牛皮缝制而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皮靴。

大皮靴子的边上还陈列着一根巨大的蒙古马鞭。这古代的蒙古马鞭与今天用软皮制的马鞭不太一样,它更像一根装饰考究的木杖。

根据蒙古的民间传说,铁木真(成吉思汗的本名)曾在草原上捡到过一根金马鞭,于是蒙古人相信,捡到马鞭是大吉大利的喜事,预示着某人的命运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建造这座成吉思汗巨像的地方,正是传说中铁木真捡到马鞭的所在。

访客中心内巨大的蒙古靴

从展厅乘电梯,我上了成吉思汗战马头部的观景台。从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雕像的五官并与威颜怒目的成吉思汗合影自拍,还能眺望雕像周围群山环绕的草原风光。

我看见位于雕像东侧的原野上还有一座白色的雕像,索戈利说那是成吉思汗母亲的纪念像,标志着这位蒙古大汗出生的地点。

从地图上看,蒙古帝国的故都哈拉和林(Qaraqorum 或 Kharakhorum,也译作“和林”)就在今天蒙古的地理中心点上。

从乌兰巴托去哈拉和林的所在地前杭爱省(Övörkhangai Province,也称南杭爱省)有380公里之遥。听说那里如今已成了一片废墟,但我依然决定去那里一探究竟。

哈拉和林额尔德尼召寺院饰有白塔的外墙

到达哈拉和林时,我看到这个曾经的帝国首都如今只剩下两座加油站、三四家小旅馆和一堆以木栅栏围起的民居区,放眼一望连一座像样的楼房都没有。

整个城市在大漠的风声中显得了无生气,昏昏欲睡。所幸城里有一座颇有规模的哈拉和林博物馆(Kharakhorum Museum),对蒙古故都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的交代。

前往哈拉和林途中,经过埃尔森-塔萨凯(ELSEN-TASARKHAI)

我在博物馆里了解到,原来定都哈拉和林是成吉思汗做出的决定。1220年,他把蒙古帝国的第一个游牧首都曲雕阿兰(Khodoe-aral)从克鲁伦河和僧库尔河交汇处迁至哈拉和林。

然而这位大汗在世时因忙于战争扩张,根本无暇顾及都城的建设,以至于当时的蒙古国首都只是一个物资集散中心。成吉思汗死后,继位的三子窝阔台开始在哈拉和林修建城墙与宫殿,哈拉和林这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都。

那时的哈拉和林扩张成一座南北宽2.5公里、东西达1.3公里的城池,城中街道纵横,宫阙大宅密布,其间蒙古包、宝塔又与清真寺交相辉映,俨然是漠北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埃尔森-塔萨凯附近牧民饲养的骆驼

只可惜好景不长,1263年,忽必烈把开平府 (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 ) 改名“上都”,取代了哈拉和林。1272年,忽必烈迁都大都 ( 今北京境内 ),建立元朝,远在漠北的哈拉和林走向没落。

离开哈拉和林博物馆后我们一行就驱车去了额尔德尼召,参观今天哈拉和林草原上唯一遗留的大型历史遗迹。

额尔德尼召高大的城墙

额尔德尼召在哈拉和林城南,寺院由高大的城墙环绕,外墙四边全长1600米,除了设有东南西北4座门楼,外墙上还建着100座白塔,远远望去,俨然漠北草原上一座气势不凡的城塞。

历史上,额尔德尼召曾是漠北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曾拥有60多座佛殿和上万名喇嘛,20世纪30年代,额尔德尼召被摧毁,大批喇嘛遭到处决,唯有寺内的几座小佛殿和带有白塔的外墙得以保留。

一位造访额尔德尼召的蒙古少年

我从额尔德尼召的西门进入寺院。这座占地颇大的寺院内部空空荡荡,5座大小不一的佛殿都位于寺院中轴线的北侧,它们都是额尔德尼召劫后余生的遗迹,昔日寺院完整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了。

直到走进寺院最深处的拉比兰(Laviran)殿,我才见到了几位正在清理庭院的喇嘛,他们背后的佛殿里传出阵阵的诵经声。作为蒙古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今日额尔德尼召冷清的香火实在令人唏嘘。

佛殿内景观

不过,这座没落的古寺却也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物,其占地面积乘以20倍,便是昔日哈拉和林的宏伟壮阔。

编辑/陆毅

文/Bruce Yuanyue Bi

图/Bruce Yuanyue Bi

新媒体编辑/Tasia

本文刊载于《时尚旅游》2024年3月刊,此处有删改。

长期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