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学季,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与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都会依托智慧教育平台,以“双师”形式共上开学第一课;面对高中选科走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通过数据测评,从优势学科、学习能力分析、学科兴趣与职业意向等多个维度为学生提供指导;东城区教科院依托校本研修数字平台,实现了校本教研的质量评价、数据统计分析一体化管理,让教师成长“有迹可循”……作为首批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东城区积极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到智慧教育建设中,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撬动教育整体变革,促进教育质量和治理能力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三师课堂”数字赋能智慧课堂构建

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校专业教室,学生正在使用艺用解剖系统在大屏上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的三维图像,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学生可以赋予动漫模型连续动作……学校相关负责人说:“现代扩展现实技术的介入,为美术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学习途径,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型变革。”

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推动“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探索智能技术和教育数据课堂应用的典型模式,如实施“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建立“一案一包”制度、“一课一包”“双师课堂”制度等。

随着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深化,在东城区集团校内和学校之间,共享优质课程和活动资源,实现一体化智能管理已经常态化。在史家教育集团,校际“双师课堂”已经从“一拖一班”的“双师”模式,延申到“一拖二班”“一拖多班”的课堂场景拓展。在“三师课堂”上,来自三地的老师各有分工,带领三地学生在线共上一堂课。

目前,东城区已经建成198间“双师教室”,利用数字化技术,链接了对口帮扶、线上微课、联合教研、跨校备课、师徒带教等不同场景,可以帮助集团校教师实现跨校备课、交流等日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成全息画像数字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储备的便捷性和科学性,为教学评价带来了契机。

东城区依托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实现了学校管理“一校一档”、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生成长“一生一档”的全息画像。区域教育研修部门围绕区域七大业务、学校评价九大角度,打造区、校、师、生发展报告,为师、生、校实现个性化多样发展提供精准指引,持续深化素养导向的育人实践。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引入课堂学习行为分析,借此了解师生课堂类型,从数据角度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为教师和班级管理提供更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依据;东四十四条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添加“知识技能相互评价”和“游戏的创新能力评价”,多路径实现过程性评价;北京一七一中则搭建“学生评教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对不同角色教师进行评价反馈,共同研讨改进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质均衡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供给

“针对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信息孤岛显著,以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学校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挑战日趋显著等问题,东城区积极探索智慧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教研方面,东城区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包,用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供给。区级层面加强区校备课、教研系统建设,研制教学同步动态素材、单元检测素材、作业素材等教学资源库,开发区域混合式教学、教研模式,共享先进经验;推进“学院制”课程平台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建设,推送优质微课资源;搭建面向全体师生的统一门户和区域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借助“数据大脑”保障线上课63.3万余节,区域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优质课程服务不断提升。

模式探索数字赋能教育数字治理

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数据”“基座”“生态”三个维度,东城区通过“1+7+N”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深化“数据大脑”建设、优化数字资源供给等新措施,不断提升区域数字化治理水平。

目前,东城区通过汇、管、用、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规范数据回流管理,建立数据资源台账,让数据资产有序沉淀,形成涵盖73类数据材料、1517张数据报表的区域数据资产底座。

“通过数据接口,‘数据大脑’纵向对接国家和市级教育大数据平台,模块化数据点对点推送至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教育数据的共享生态,实现数据资源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年来,东城区在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数字治理、智慧校园建设、智慧课堂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尝试,打造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智慧教育“东城模式”。

文字:赵翩翩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