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一眼万山丛中的猎猎战旗,毛泽东高吟:“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

那个元旦,毛泽东刚刚度过了他的36岁的生日。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的这首《如梦令·元旦》,写于1930年1月。宁化、清流、归化,均为当时的福建县名。是时,一次重要的会议刚刚开过——在闽西山区小镇古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危急关头的红军校正了前进的航向。

从诞生到定型,将近2年又5个月,这支年轻的队伍到底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夜色茫茫,一支衣着褴褛的队伍在罗霄山脉悄然前行。这是1927年9月29日晚,遭遇攻打长沙失利和20多天异常惨烈的转战,毛泽东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已由5000人之众锐减至800人……

当天夜里,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一家叫做“协盛和”的杂货铺,毛泽东召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

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村头,一棵大枫树下,毛泽东向最终选择留下来的不足700人,宣布了三件事:第一,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第二,建立自上而下、直达基层的党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第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由士兵选举的各级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

几乎在同一时期,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也在经受着与秋收起义部队同样的考验:行至赣南,饥饿疲惫的士兵哄抢了县城里的当铺。多少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垮掉的——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着熄灭的危险。

朱德命令73团党代表陈毅把队伍拉到城外集合。陈毅高喊:“站队!站队!”第一个站到陈毅面前的,正是朱德。第二名,是参谋长王尔琢。第三个,第四个……

朱德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

队伍中并没有几个人知道1905年的俄国革命,但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却从这位舍弃高官厚禄投身革命的长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力量。

1928年4月28日,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全国工农武装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朱毛” 红军由此诞生。改编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

这一年,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陈毅2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节。罗霄山脉,松涛阵阵;万山丛中,旌旗猎猎。

“第四军”番号是朱、毛两人商定的。当时,全国的红军还没有统一的序列。史家后来给出的解释是:“朱毛”队伍主要来自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为传承“北伐”精神,故称“第四军”。

在井冈山,毛泽东与群众一起插秧收稻;朱德与士兵一样冬天只穿两层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