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

人老了,最后的归宿应该在哪,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话题。

有人说人老了就应该去儿子那里住,毕竟养儿防老,儿子就该照顾父母。

也有人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可以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说不定还会比儿子孝顺。

甚至有人认为,余生哪里都不用去,老了就去养老院,不麻烦别人,图个清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城市老人间掀起了一股“返乡养老”潮流,67岁的张大爷打算带妻子回村养老,感受一下惬意的田园生活。

他在老家待了1年后,又去了儿子和闺女那里各住了一段时间,才明白晚年最好的归宿应该在哪。

2

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8%。

预计10年之内,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

“养老”成了大家最为关注,且难以破解的谜题。

近几年兴起的“返乡养老”,给晚年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炊烟袅袅、青山绿水的家乡,包含着太多人的向往。

但在张大爷的身上,又不得不令人重新审视这一养老模式,人到晚年之后,究竟哪里才是最好的归宿?

以下是张大爷的自述:

今年我67岁了,之前我是一家包子铺的老板,可能我比较幸运吧,承蒙老顾客的照顾,十几年里赚了不少钱。

我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婚房,120平60万,我们买房子早,县城的物价又低,没让孩子背负任何贷款。

我是农民出身,小时候家里特别穷,那时我每天都扛着锄头下地,机缘巧合下遇见了我的妻子。

我们很快结了婚,还生下了一儿一女,为了贴补家用,我跟妻子去了城里打工。

那年我35,我们都在工厂工作,她做衣服、我在流水线上,我们俩累死累活每年能攒个几千块钱,不过那是20年前。

总之,在我印象中我跟妻子连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都不敢有,我们都不想让孩子成为“穷二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我盘算着干点买卖,豁出去一次试试。我买了辆小推车,在路边卖卖炒饭和炒粉,虽然比之前辛苦,但挣的钱也多了。

2003年,我存了点钱,和妻子商量着在一条较为偏僻的街上租了个门头房,这个位置按理说不挣钱,可开业两年后不知怎么附近的工业园都搬来了。

每天到了饭点,店里没有一个空位,门口还有等着用餐的。

十几年后,我赚了将近200万,给儿子买完婚房后,还剩120万可用资金。

现在我们老了干不动了,我寻思这些钱也足够我们养老了,就把店铺交给了儿子和儿媳,我给老伴说,他俩过得顺心才能给咱俩养老呢!

但我们“退休”后没有去儿子家也没去女儿家,他们叫了我们好多次,我总觉得不如老两口回村养老舒服,那里空气好、吃什么蔬菜还能自己种。

老伴听后跟我一拍即合,我们第二天就收拾好了行李,开着车前往了老家。

父母去世后,我家的房子已经褪了一层皮了,还是黄泥的,由于没法住人,我们就把它推倒了。

老伴喜欢复式,我让工程队建了一个小二层楼,精装修、门前还特意挖了片花园,一共花了60万。

老伴和我高兴坏了,看来我们的晚年生活将在这里幸福地度过了。

可谁知仅仅住了一年后,我们就落荒而逃了......

3

刚开始在这里生活,的确非常滋润,我经常带老伴赶集市,要么开着车去附近的县城玩一圈。

村里的环境比城市好多了,走到哪里都绿树成荫,也不会出现堵车的现象。

村口有一座山,我小时候经常爬,现在它依然在那里,有次我带着老伴拎着帐篷在山上看了一晚的星星,真是有趣极了。

不光是村里的景色,村里的人我们也想重新熟络一下。一周后,我跟妻子准备了小礼物,挨家挨户的送给大家。

很快,我跟一些同龄人混熟了,没事就会约着去钓鱼、去下象棋,但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

我在村里的行为可能太高调了,不是送礼就是盖房,还整天开着车到处溜达。隔壁老李的儿子说,我们这是跑村里炫富来了,一把年纪了还开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好在我身后,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让我听见的。

渐渐地,村里人都对我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怀,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好。

反正从那之后我家遇到了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