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楝花,始于暮春,收梢于初夏。

《花镜》上说,“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

那浅紫色的花朵,每一朵都很细小,但整个花序都有许多花,一同绽放时如烟云般轻盈浪漫。

梅尧臣写它是“紫丝晕粉缀藓花,绿罗布叶攒飞霞”,董嗣杲称它是“树攒密萼屯阴重,瓣落高枝缀藓稠”。

然而南风一吹,细细的花朵翩然飘落,就像扬了漫天的雪花,“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

随着楝花的飞舞,意味着春天同样飘散而去,夏天即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温庭筠《苦楝花》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 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

* 晻(ǎn)暧(ài),昏暗貌。

* 青琐,原指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后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或刻镂成格的窗户。

* 博山炉,是古代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呈山形,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点燃熏香时,轻烟缭绕在香炉边,有一种群山朦胧、恍惚浮动的错觉,像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楝是楝科楝属落叶乔木,因其味苦,人们常叫它“苦楝”。

据《花镜》记载,“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而实,夏开红花紫色,一蓓数朵,芳香满庭,实如小铃,生青熟黄,又名金铃子,鸟雀专喜食之。”

然而事实上,楝树分雌雄两种,只有雌树才结子,传说凤凰就很喜欢以金铃子为食。

另一个传说是,蛟龙最怕苦楝的叶子,所以最早的粽子是用苦楝叶包成的,古人将它们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能避免被蛟龙抢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这苦味并不为诗人所喜爱,温庭筠城门历史上第一位专门给楝花写诗的文人。

在他的笔下,苦楝花如同帝王仪仗中的华盖,散发着馥郁的芬芳,紫色的细小花朵垂落,如同美人头上的流苏。

前者是极致的华丽,后者则是极致的柔美,共同组成了暮春时节最令人不舍的梦幻画面。

隔着雕花窗子看向窗外开得如云似雾的繁花,如同一幅流动的图画,令人忍不住想将那暮春的美丽与芳香都留下来。

到了宋代,淡雅朦胧的楝花极符合宋人的审美,于是楝花入诗就渐渐多了起来。

陈师道的“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写的是楝花的清冷气质;

杨万里的“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写的是楝花的梦幻色彩;

王安石的“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写的是楝花飘零之美。

而最爱楝花的非谢逸莫属,他的诗词中多次出现过楝花的浅紫色彩,其中最美的是下面这首。

宋·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这是一首初夏避暑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余韵悠长。

开篇便从楝花飘零的画面写起,令人恍惚间看到那朦胧的紫色,轻盈得如雪花般覆满了台阶。

眼前是满目如梦似幻的浅紫,耳中是落花窸窸窣窣的细小声音,鼻中是轻轻细细的芬芳,是初夏最迷人的风光。

梅雨时节刚刚过去,“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温温柔柔地拂过了词人的脸庞。

思乡的幽情如湘水一样悠长,在鹧鸪的啼叫声中,他不知不觉地睡去了,故乡青翠的吴山在梦境中挥之不去。

醒来后愈发神思恍惚了,他不知道满腔的密意该寄给何人,不知道满腹的幽恨有谁能够开解,只能耽情歌舞,玩月晚凉。

然而歌舞罢、筵席散,唯有碧天如水,一钩淡月斜挂在空中。

这漫天的月光与飘零的楝花,共同组成了一幅清冷又孤寂的画面,词人的孤独和哀愁也都融入了无边的夜色之中,余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楝花开罢,春天便彻底离去了。

故而蒋捷在词中忍不住高呼,“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楝花风、尔且慢到”。

然而时序轮转、不可阻挡,再如何美妙的春景也都将逝去,

与其哀叹留恋,不如珍惜眼前初夏清和的好风光。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