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位种植户棚内的大红番茄感染了叶霉病,且发病呈上升趋势。在番茄生产中,叶霉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发病快,若用药不及时,发病严重后很难防治。在此提醒菜农,当前应及时加强对叶霉病地防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造不利于发病的棚室环境

叶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9℃-34℃均可发病,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0℃-25℃,当相对空气湿度超过80%时,病菌便可大量繁殖。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降低棚内湿度即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扩展。

例如,管理中根据天气变化拉放风口;浇水时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利于散湿;有条件的菜农,最好选择膜下滴灌;同时在操作行铺设稻壳或碎稻草等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吸湿作用。

发病前重预防 及时用药

提前喷洒杀菌剂,是预防叶霉病的重要措施。当植株长势偏弱,而棚内温湿度又比较适宜,此时要及时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可选择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连阴天前后及时喷洒杀菌剂,也可选择哈茨木霉等生物农药防病。

需要注意的是,预防用药最好不要选用内吸性杀菌剂,以防病害产生抗药性。

发病后选对药 避免流行

发病初期可选择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可有效抑制叶霉病病原孢子的萌发,减轻病害的发生。

当叶霉病已经比较严重时,可选用以下配方: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蒜素。

不管是单独药剂还是配方药剂,最好轮换使用,同时喷施要全面,将叶面、叶背、茎秆、果实等都要喷到,以提高用药效果。

编辑丨隋志丹

校版丨马东亮

审核丨王兰坤

声明
本文系北方蔬菜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