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科技与古老医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5日,CCTV-1播出的《简牍探中华》首次发布了天回医简数据库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国内首个出土医学文献专门数据库,天回医简数据库在原简红外扫描图基础上,基于矢量摹绘技术加入了全文阅览、图文对照、智能化检索、自动切分等特色功能。在科学保护简牍的同时,引发了网友的无限期待。

“居然可以‘云’看2000多年前的医书”“活久见!迫不及待想查阅扁鹊的医学经典”“这不仅是天回医简的数据库,也是扁鹊的‘数字生命’”……天回医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令网友纷纷感叹“活久见”?又与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有何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出土的大批简牍,是迄今为止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医学文献。整理者将这批简牍命名为——“天回医简”。

在清理简牍时,人们注意到,一个叫“敝昔”的名字在简文中频频出现。“敝昔”是谁?在查阅文献和多方论证后,学者们基本可以认定,“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

天回医简记载的“五色脉诊”内容,不仅是扁鹊医学的突出标志,也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汉代名医仓公拜师公乘阳庆时所学的“五色脉诊”内容相互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载入正史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天回医简的出土,则让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天回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等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医学体系。随着科技发展,扁鹊的“数字生命”也被上传至云端,为中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服务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记载,扁鹊“为医或在齐,或在赵”,为何这批医简会出现于四川?汉墓的主人又是何身份?

根据墓葬规格、陪葬品、医简修改痕迹等线索,学者们推测墓主人是一名入川行医的“弓”姓医者,平日里时不时用擂钵、铁杵舂捣药材,并依照自己的经验为医简“打补丁”“修正”。

最终,“弓”长眠于巴蜀大地上,而这份珍贵的天回医简也成为2000多年前蜀地与齐鲁之间医学交流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多年前的医书今天还有实用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提到,“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这样观察面部气色进行诊断的方法,至今仍有所运用。例如,面黄肌瘦往往是脾胃虚弱的表现;面色苍白则说明可能存在贫血之类的病症。

此外,和医简一同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也令学者们为之欣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条经脉。但此前出土的汉简医书对人体经脉的记述都仅有十一条。而髹漆经脉人像上存在两套经脉系统,其中一套刻画的十二经脉一目了然,且与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相对照,成为古代经脉学说发展演变的有力实证。

跨越“难于上青天”的险峻蜀道,穿越2000多年的时间长河,天回医简将中华医学的智慧娓娓道来,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突出特色的鲜活例证。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编辑王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