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篇网络帖子,突然火了。

明明一个很小的故事,却引发了无数共情。

蛋糕店里,博主遇到了一个看上去差不多五六岁的小女孩,旁边一起的还有她的妈妈。

小女孩兴高采烈挑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甜甜圈,还没忘陪自己一起来的妈妈。

提议妈妈也挑两个她自己喜欢的:“你一个,我一个,爸爸一个,好吗?”

谁料,以为温馨美好的画面,却忽然切换了画风。

小女孩的懂事,没有换来夸奖,只换来了妈妈脱口而出的冰冷和愤怒:

“你买那么多干嘛,给你这点钱都要全花光吗?我们不吃面包,你就知道浪费钱。”

小女孩滞愣在原地,过了一会儿她还是小心翼翼又开了口。

她说那个很好吃,她想爸爸妈妈也能尝尝。

接下来,博主就听到了那句最窒息的话:

“爸妈一天辛辛苦苦不是为了吃面包,妈妈都是为了你,赚钱多不容易……”

妈妈在一旁不停输出,小女孩终于不再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博主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女孩变自卑的全过程。

这一刻,多少人,又在这样似曾相识的画面里,久久无法平静。

有网友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明明家里条件还可以,每次自己在外面吃到好吃的小蛋糕,都忍不住给妈妈也带回去一份。

本来想让妈妈开心,每次却都以“吃啥对我来说都一样”的扫兴结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则说出了本质,整件事根本不是穷的问题。

面对这么懂事的孩子,这个妈妈可以微笑着对她说,今天妈妈带的钱不够,或者妈妈现在不想吃,你愿意的话可以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而不是用尖刺的言语,冷漠的态度,当众“杀死”了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还有她对妈妈的亲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一个甜甜圈买不起,不是一个小蛋糕吃不起。

而是有些家庭习惯了哭穷,有些父母习惯了用自己的压力,将子女牢牢绑架。

然后,企图用所谓苦难式教育,把他们推向“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在父母那里听过最窒息的话是什么?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这是一个男生从他妈妈那里,收到的一条微信回复。

起因,是男生结束了自己的毕业旅行,因为路比较远,这次他选择了坐飞机回家。

当他满心欢喜把拍到的云彩分享给妈妈时,妈妈的这句话,却让他瞬间跌入谷底,觉得自己的世界暗淡无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复,也再一次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配拥有这份期待了四年的旅行。

而这次旅行,男生花的是自己在校兼职赚的钱。

毕业旅行的前一晚,他还在外面送外卖。

男生想得很简单,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点,在妈妈眼里却成了和自己的对立。

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这里答案再一次明晰:

因为,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他们诉说痛苦,痛苦就会加剧。

因为有些家长永远看不得孩子享福,相反热衷于让孩子吃苦。

甚至,没有苦难,制造苦难也要孩子上。

还记得去年很火的绿皮火车事件吗?

妈妈带女儿出行,为了让女儿吃苦,故意选择了无座慢车。

大热的天气,一个小女孩只能夹坐在拥挤的过道里,不停来回摆动身体,给过路的人让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拍下了视频,还不忘炫耀自己的战绩:

“给了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评论区里,这个妈妈则透漏了坚持让女儿体验吃苦的原因:

“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她精心策划了这次出行,以为会得到夸奖,收到的却全是批评。

如果一个父母动辄就是,“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干什么”的高高在上。

随时脱口而出,“我们那时候才苦”的论调。

随地拿出“爸妈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的绑架。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普通人家庭的孩子,不需要特意制造苦难。

将来,等她长大,等她工作,这个社会还有无穷无尽的苦,等着她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们没有搞清吃苦和受罪的区别。

故意去坐绿皮无座火车,故意负重20斤的爬泰山,或者身体上的挨饿受冻……

这样毫无意义,因为除了受累受罪什么都得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吃苦是什么?

“是一个人长期为了某个目标聚焦的能力,坚持的自律,放弃的低级趣味。”

是一个人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在精神上开出花来。

更因为,有些父母不知道,人终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

苦难就是苦难,永远不值得,更不值得去追求。

那些被强行喂下的苦,置换的不会是成功和成长,而是缠绕孩子一生的自卑与不安。

遇到好的东西,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遇到好的机会,永远都会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孩子也在漫长岁月里被同化,在下一代里,重复吃苦式教育的悲哀。

有的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会里孩子面对挫折和不幸。

有的家长则用错误的方式,成了孩子一生的挫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自己变得越来越矛盾。

“一边觉得父母说话好过分,不考虑我的任何感受;一边觉得他们好辛苦,每一次都在反感和心疼徘徊。”

文章写到这里,对这句话也终于有了更深的感悟。

心疼和逃离之间的反复横跳。

逃离,因于父母的一次次扫兴,一次次的压制。

心疼,则因于那些苦难教育下,一生摆脱不去的负罪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前段时间很火的一段话,才让许多人终于破防并释然这种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过的辛苦与你无关。这些并不是由你造成,而是他们无数次选择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我们不必深觉对不起,不必背负上一辈的命运,更不必牺牲自己的人生去承担。

可也有人只能感叹为时已晚。

本该光明顺畅的一生,早已被毁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这些,也并非为追责斥怪。

只是希望,为人父母,可以早些明白“吃得苦中苦的人上人”,很多时候才是人生最残忍的骗局。

一朵花放在温室长不成参天的大树。

可把它放在荒漠下暴晒,它会连长大的机会都会失去。

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是爱,温暖,包容,理解,才能生出新的血肉。

一个松弛感的家庭,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才是一个家最大的财富。

下一次,希望那个母亲节偷偷买花的孩子,不会再被劈头盖脸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次,希望那个攒压岁钱送妈妈手机的孩子,不再是被一顿痛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次,当我们面对喜欢的东西却自觉不配,心生愧疚时,希望得到的是下面这样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看了全网窒息的“蛋糕店事件”,我终于明白,有些孩子一辈子也富不起来!

最后,更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只有心疼靠近,而不用再逃离。

所有的孩子,都不用像个小偷一样,扒着门缝看别人的爱。

“你值得最好的一切。

你记住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