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0日下午15:10

由成都市残联

与成都电台新闻资讯998频率

共同打造的广播类专题节目

《风雨人生》

又和亲们见面啦!

本期主题

品文留韵:助残艺术家心里的歌

节目主持人:吴军、娜娜

嘉宾:残疾人朗诵者

文字内容请往下看

黑暗里我们用精神点亮生命,我是陈晓勇,让我的歌声穿越黑暗,带给世界无限光明;

风雨中泥泞挡不住我们前行,我是雷庆瑶,虽然我失去了双臂,但是我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我是金晶,很多人都说我们坚强,其实是因为我们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坚强。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却可以用坚毅与执着抒写出健全丰满的生命华章——《风雨人生》。

本节目由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与成都电台新闻资讯998频率联合主办。

人间百味,耳朵闻香,品文留韵。

吴军:品文留韵“助残艺术家心里的歌”。

娜娜: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快要到了,关于阅读我们都很亲切,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每年的4月23日这一天才想起阅读,才捧起书本或者是打开电子书,它应该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应该是一种常态。

吴军:是的。读书之于我们,就好似食物之于胃肠,饮水之于机体一样,应该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文化助残志愿者,其中不乏一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用艺术温暖着残疾朋友,帮助残疾朋友通过艺术的学习和提升增加自信、充实心灵。本期节目就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温暖的诵读,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

娜娜:首先,我们聆听一位经常参与文化助残服务的艺术家的亲倾情诵读。贾建立,中国戏剧家协会朗诵专委会委员,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原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影视剧配音演员,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与中国译制片最高奖获得者。主要代表作品有:川话版《茶馆》《范长江》《铁血西迁》《不能忘却的阿布洛哈》《雷雨》《原野》《家》《茶馆》等40多部大型话剧,多次获得省、西南地区、国家级奖项,并多次主持四川省大型晚会。

《蓉城忆往》(选段)

茶馆冠天下

何满子

旧时,成都的茶馆之多,堪称全国之冠。此事我已在别处写过专文,从每一茶馆附近必有配套设备—以供“流水作业”的公厕数目来估算,当时人口约四十万的成都市,茶馆有一千家左右,平均约每四百人摊上一家。公园、风景名胜点的茶座还不计在内。

别处城市的茶馆,差个层次等级的区别相当分明。我少年时,没有勇气进入街头茶馆,与所谓“引车卖浆者流”掺和在一起。成都茶馆的“良风美俗”之一就是相对来说很平等,公爷们和下力的都在一家茶馆里泡,你扯你的山海经,我摆我的龙门阵,彼此无所介意,熙熙恬恬,不亦乐乎!

成都茶馆颇能显示这个城市的风格,服务项目特多,有卖花生、瓜子、香烟的小贩,大都是小姑娘;香烟可以论支卖,这在别处也很少见。那时还通行吸一种竹筒子和有颇大烟锅的旱烟和水烟,茶客只需跷起二郎腿,把咬嘴衔在嘴里,小贩会给你点燃。但这东西你也衔我也衔,究竟不卫生,所以我没敢尝试。卖瓜子、炒胡豆的则除了吃之外还可收取乐之效,即我已写过的出几角钱叫贩卖的小姑娘抓数。一次在少城公园临荷花池的茶座上,邻座一个茶客买一个小姑娘的葵花籽,那小姑娘真练就了一手好本事,说多少一手就抓多少。那茶客劲头来了掏出五块法币,叫她抓一百粒。那时虽然通货膨胀,币值已贬,但五元钱还是一个数。那小姑娘大概一见钱多,有点紧张,抓了四五把,老抓不准,不是多一两粒,就是少一两粒,好容易抓准了,那茶客耍懒,说有一粒是瘪子,不算。小女娃急了,说她是论颗颗子的,瘪的也算。正在争执,一个幺师提茶来冲水,“不要耍不起嘛!”。

我把这场小风波在闲谈时和朋友谈起,这位朋友告诉了我一个茶馆的笑话:说有一个幺师,提着满壶水,不小心溅在一个茶客的腿上了。茶客光火了:“咋搞起的么!”幺师道:“干净的。”

“干净末痛嘛!”

“没有开的。”幺师骗他,意思是并不太烫人。

旁座一个茶客叫道:“没有开的水咋个拿来给人家喝?”

幺师侧身用手捂着嘴,轻轻对那发话的茶客说:“哄(呵)他的!”

这“干净的”“没有开的”“哄他的”,这一连串捷辩的遁词,用四川话模拟,才能绘声绘色,颇有幽默效果。

成都茶馆中还有一个“良风美俗”,是坐茶馆可以租报纸看。也是小贩子,拿着本市当天的日报:《新新新闻》《华西日报》《中央日报》《新中国日报》等等,一应俱全。茶客只消出钱,就可以接过一份报来看,看了这份换那份。小贩子就这样赚点真正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这样的服务别处茶馆也很少有。只是当时的报纸都是土纸印刷的,油墨也很劣,报纸经几个转手,就字迹模糊,看起来很吃力了。

别处茶馆里卖艺、说唱的很多,那时的成都茶馆似乎少见。恐怕只有望江楼等少数茶馆,才有贾瞎子的竹琴,什么人的洋琴,还有唱清音之类。

娜娜:说到成都的茶馆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特色突出,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接着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亲切诵读,他可是用的正宗成都话来进行的二度创作,我们一起来欣赏。

舒昭玉:亲爱的残疾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成都蜀人吟叹诗社、成都光明朗诵艺术团、成都蜀都合唱团的舒昭玉。这些团队的宗旨就是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来传承国学经典和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即取他人所做,由我们所述,为别人所听,从而达到提我人文艺术素养、提升格局、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残疾人朋友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有教授、医生、艺术家、普通劳动者等等。其中有不少是朗诵艺术的爱好者。今天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李松富老师为诗圣杜甫创作,由我用地道的成都话朗诵的一首诗《我是成都人》。

我是成都人

作者:李松富

在成都读杜甫的诗歌,读着读着,成都的春天就到了。杜甫来了,与春夜里的那一场雨不期而遇,从此以后,成都的每一场春雨都是喜雨,从此以后,锦官城成为成都的美名。

在成都读杜甫的诗歌,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成都是大唐盛世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杜甫心中的大美成都。

成都古老的城墙没有了,杜甫的诗歌里有。成都千年的华屋没有了,杜甫的诗歌里有。成都的黄师塔、摩珂池没有了,可杜甫的诗歌里有啊。杜甫的诗歌就是一年成邑,三年成都的百科全书。

清澈的浣花溪水在他诗歌的河床里悠远的流淌,压枝低的千多万朵桃花在他诗歌的土壤里静静地绽放。老成都温润的气候在他在诗文成壁的天空中应运而生。那些古道热肠,西风瘦马,依然在他的诗歌里溅起一道微尘,一千年前人货攒动的身影在诗圣的时间里依稀的晃动。

杜甫说,我是地道成都人。他是成都人,唐朝的风雨一定听见过,唐朝的明月一定看见过。是因为成都爱杜甫爱的着了迷了,才赠与了杜甫一间草堂,一场成都的风雨。是因为杜甫爱成都爱得出了神了,才回赠了成都秋风吹不走,刮不倒的一处千年茅屋。

他来了,大大方方的成都给了杜甫“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的浣花溪畔。

他来了,成都从此有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他来了,成都从此有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他来了,成都从此有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来了,成都从此有了“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杜甫走了,和一条长长的流浪之路一同走了;杜甫走了,一群文字簇拥着他,和他一同走了;杜甫走了,一叶孤舟和他一同走了;杜甫走了,一座锦官城,一场场春夜喜雨目送它远去的背影。

从此后,浣花溪畔等他,茅屋等他,草堂等他;从此后,我在杜甫的诗歌里等着杜甫;从此后,我陪着多情的成都等着杜甫;从此后,成都依然是一个让杜甫深秋回望的成都;从此后,成都在杜甫的诗歌里永远闪耀着璀璨的、令人目眩神往的光辉。

娜娜:我们刚才听了舒昭玉老师用成都话演播的这首诗歌,是不是有一种独具匠心的感觉呢?这样的表达自然、温暖,充满了人文色彩,夜散发着生活气息,听起来非常亲切。

吴军:接着我们再来电话邀请一位极具爱心的女性艺术家,这位老师是通过国家语委考核测试的一级甲等语言老师,她从事语言艺术教学、指导工作已经20多年,她所指导过的学生们获奖无数。同时,她也是中华志愿协会的老志愿者,有二十余年义务助学、助教的经历。去年9月她加入到文化助残的志愿者行列中,成为防盲助残公益项目中的一名志愿者,希望为包括视障在内的残障朋友带来一份精神力量,带来更多温暖。

娜娜:让我们请出热线中的嘉宾—鸿声老师,您好,鸿声老师。

鸿声:您好,主持人。

吴军:鸿声老师好。

鸿声:主持人好。

吴军:我们很想了解一下,您是如何与残疾朋友,尤其是喜欢诵读的残疾朋友结缘的?

鸿声:说到结缘,最初是跟一位残障女孩子,她是小儿麻痹症患者,无法走动,但是她特别爱好写作,尤其是古典文学特别好。因为我的第一个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以我时不时的会跟她有交流,她又觉得我可以指导她,但是我觉得我还有好多要向她学习。跟这个残疾姑娘结缘以后,我们把她的一篇中篇小说,30多万字的,组建了一个专业人士组成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团,演播有声小说,这样开始跟残障朋友本身就有结缘。直到去年9月,助残爱心人士、一位藏族的诗人东珠老师发起了助盲的一个公益活动,包括我们也有助残的这样的一些行动项目。他就跟我说,鸿声老师,我们现在有一些朋友喜欢朗诵,他说您来做这个老师好不好?我就欣然答应了,就由此结下了这份缘。直到现在,每周都在给他们去讲。

吴军:就是在微信群里边,特别温暖。我们成都、绵阳地区有部分残疾朋友都是您的忠实粉丝,也是在跟着您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请您再给我们分享一下,在诵读散文方面,您对我们的诵读爱好者有些什么样的好的建议?

鸿声:好的,说到诵读的爱好者,我确实因为教语言艺术这么多年,有比较深切的体会。首先是南方人,包括我们四川人,一定要扫清语言中的障碍,也就是说我们母语里没有的东西先把它突破。比如说我们四川人的鼻音和边音、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这些基础扫清障碍,然后把咬字吐词的基本功打牢,学好地道的北方韵味的普通话,这是最基础的。第二步是要自然流畅地说话,做到语感流畅自然,这是一切语言艺术的基础,当然也是我们朗诵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吴军:谢谢您,接着就让我们和听众朋友一起来欣赏由鸿声老师亲切诵读的作家杏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朋友和其他》。

朋友和其他

杏林子

朋友即将远行。

暮春时节,又邀了几位朋友在家小聚,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却是终年难得一见,偶尔电话里相遇,也无非是几句寻常话。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的泡菜,一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

说也奇怪,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琐事。很多时候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

朋友新烫了的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天喜地的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年岁逐增,渐渐挣脱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开始懂得为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尔,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一种恶作剧的窃喜。

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春雨轻轻的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一份相知相属的自在自得。

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一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吴军:好,感谢朋友们聆听了今天的品文留韵“来自助残艺术家心里的歌”,本期节目编辑、主持娜娜、吴军,要感谢朋友们的信任和陪伴。

娜娜:也要感谢今天的志愿者导播鲁伟拉、徐小敏,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吴军:下期再会。

来源:成都残联、成都新闻广播

编辑:成都残联

更多精彩推荐,点击下方

转载:成都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