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144天的"第14届上海双年展"落幕后,日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中国艺术家胡项城近年来最大型的个人展览项目——"天天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起名"天天问",胡项城表示,"大家都知道屈原的《天问》,他是对天发问,我加个天字,天天问,事事问,就是对于当下和未来要提出各种各样的想象"。

展览名"天天问"也源于艺术家对于何为世界之真的切身求索。1950年出生于上海的胡项城,从幼时观察虫蚁开始,"好奇心"便是他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原动力,促使他寻求对万事万物的问答,并由此产生无穷想象。

此次展览遴选了艺术家1970年代至今各个阶段的绘画、影像、雕塑作品及资料,还呈现了他根据PSA建筑历史与特定空间实现的多件大型装置新作。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就像展览同名装置《天天问》一样,胡项城在这件手摇机械装置并置了365件古今中外运用自然材料的生产生活物品,机械转动之后,物体打击乐与人声即兴合成的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指向了人类对万事万物的天天发问。

《山海大观》也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作品。1973年,胡项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求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在学校委派下援藏教学。那几年的西藏经历,对他影响很大。《山海大观》便是他和他的西藏学生合力完成的作品,11位作者所选的材料各不相同:丙烯颜料、建筑材料的碎粉、西藏唐卡专用颜料的矿石等。厚实的颜料下,他们各自埋藏了一件属于自己的秘密:也许是很小的绘画、珍贵的物件、沙石,甚至是一滴水、一口气……"我们处于同一个星空下,也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胡项城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校任教的10年里,胡项城还培养了蔡国强等享誉全球的当代艺术家。展览现场就展出了一件胡项城与蔡国强于1985年合作完成的作品《心像图》。

胡项城在西藏的经历让他感慨良多,因此也画了许多符号,"我们把代表时间的‘绳子’埋在油画颜料底下,强调了从结绳记事起时间会将一些社会表象匆匆带过,蔡国强到福建烧制了陶盆,代表火的力量起到了不可测、出乎意料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还呈现了多件艺术家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发电厂历史而创作的沉浸式装置巨作。如作品《螺旋纹》将一架运煤的废弃传送带送抵展厅,传送带上人与动物穿梭于象征宇宙能量的螺旋型构造物之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个特点,它是一个在动态当中不断生成的美术馆。"因此,胡项城在展览现场设置了一间工作室,用于与观众现场交流,"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艺术变成一个连接社会众人与各领域的‘场’。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实验,而实验的源头便是好奇心。当你不明白时,你就会‘天天问’,才会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火花。"

本次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的延续。围绕这位出生在上海、游历世界与民间的艺术家个案,展览以期为中国当代艺术梳理提供更深维度的思考,并开启更多可能性的对话。

展览将免费展出至6月9日。

作者: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王嘉旖

来源: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