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入侵事件,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当时关东军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而驻扎在关外的东北军却有30万的军力。那么,为啥张学良没有能够抵挡住日军的入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东军的兵力

日本对矿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一直虎视眈眈,早在清朝时期,就千方百计进行军事渗入。到了1905年,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规划,将辽东半岛规划为“关东州”,其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就被称之为关东军。

关东军的编制级别相当高,其最高指挥官直接听命于天皇。关东军与驻扎在台湾、朝鲜和华北的军队被日本军界誉为“海外四大兵团”,军队的武器装备配置、士兵作战技能也较其它兵团更高一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为了在东北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处心积虑,也在不断地扩展兵力。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关东军的兵力已超过一万人。当时我国的史料记载日军人数为1.5万人,这也包括当地铁路和地方上的警察势力,但无论怎么统计,都不会超过2万日军。

东北军的兵力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私人军队。在军阀大战那几年,奉系发展很快,1926年曾从关外挺进关内,将北京接管。2年后,奉系不敌北伐军,军队悉数回到东北老家。

当父亲被日军炸死之后,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戴上了青天白日徽章,原来的私人军阀也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正规军队,简称为东北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东北军完成了军队改编,分为国防军和省防军,前者辖独立步兵旅、骑兵旅和炮兵旅一共37个。省防军含5个旅,有步兵也有骑兵。再加上其它兵种,东北军当时有30万人。其中有19万驻扎在关外,11万在关内。

不抵抗主义

30万对比1万,就算19万对比2万,那也有将近十倍的兵力优势,怎么关东军一动,东北军就往后撤呢?这要从“中东铁路事件”谈起。

1929年5月,东北军忽然想与苏联掰掰手腕,看看能不能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拿到手。结果,东北军一败涂地,连伤亡带被俘,竟然损失了9000余人,而苏联仅仅付出800余人的伤亡,这可是数量级的差异啊!

易帜后的首个对外战斗就遭遇惨败,给张学良以重大心理创伤。本来,张学良自认为自身实力雄厚,战斗力爆棚,无论是对付苏联军队,还是日本军队,都是可以拉出来练练的。没想到的是,东北军与苏军的实力差距太悬殊了,整个旅都被消灭了。惨痛的战斗结果令张学良许久缓不过劲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开始对比分析,在日俄战争中,日军是胜者,而现在苏军战胜了东北军,那么,一旦日军进犯我国,那么,东北军肯定是打不过日军的。因此,张学良从心理上就矮了一大截。

再分析一下东北军在关外的布防,也可以发现,虽然东北军号称19万军队在关外驻扎,但其精锐部队其实都在关内。东北那么大,这19万军队往各处一分散,兵力明显减弱。再说,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不是最好的。

虽然有这些客观因素影响战局,但造成日军长驱直入的根本原因,还是东北军,甚至国民政府奉行的“不抵抗主义”。

或许是张学良对日军产生了忌惮之心,或许是他想保存实力,以便在国内争夺中有足够的本钱,或许他没有将日军的突然袭击放在心上,事实是,张学良直接要求自己的部下“不要抵抗”,这样的结果就是,700名日军轻松拿捏8000名守军的沈阳北大营,导致要塞失守,进而整个东北全面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