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像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1

孟子是鲁国贵族庆父的后代,祖上家道中落后,从鲁国迁到了邾国(即邹国)。孟子幼年时其父去世,母亲仉(zhǎng)氏一手带大了孟子。仉氏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她的督促下,孟子十五岁时拜子思(曾子或子游弟子)的弟子为师,学习儒家学说。孟子在子思弟子门下学习的时间长短我们不得而知,但受其思想影响不小,他和子思的思想一脉相承,被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仉氏的教育方式细致且有见地,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织之诫”,一直流传至今,传为美谈。

孟子二十来岁时,仉氏还制止过孟子休妻。某日孟子回家,看到妻子伸腿而坐,非常不满,认为妻子不讲礼仪,想要休掉。仉氏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答曰:“我亲眼看见的。”仉氏说:“《礼经》上说,进门时,要问谁在家里;上堂时,要发出声响;进到屋里,眼睛要朝下看,为的是让别人有个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伸腿坐着的样子。这明明是你不讲礼仪,哪是你媳妇不讲礼仪!”孟子听了仉氏的教导后,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孟子学成后,在邹国讲学收徒,逐渐有了一定声望,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在他四十来岁的时候,邹与鲁发生冲突,邹国官员被杀死三十多人,而邹国百姓却袖手旁观。邹国国君穆公请教孟子,该如何处置这些百姓。孟子认为,这些官员平日无仁爱之心,不管百姓死活,如今遭难,百姓自然不会营救,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要想改变现状,只有行“仁政”。

2

可能是看到了诸侯们对“仁”普遍的忽视,加上自身声望的累积,见邹穆公的第二年,孟子决定离开邹国,带领弟子们开始他的游历生涯。

孟子先到了鲁(一说齐)地平陆(今山东汶上县),见到了当地长官孔距心,并向他宣扬自己的仁政学说。任国代理国政的季任听说后,派人向孟子赠送礼物以结交。所以孟子随后又去了不远的任国(今山东济宁市),拜访了季任。

孟子在邹鲁这一带的大小国家活动了一段时间,但似乎没有什么成果,于是他又带领学生到了齐国。齐国这时候是齐威王在位,孟子到了齐国稷下学宫后,齐威王对他学说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和齐威王身边的大红人淳于髡也是互相不以为然。孟子重视个人意志,个性锋芒毕露,在齐国时曾和淳于髡作“男女授受不亲”的辩论,和告子争论人性问题,甚至同被齐人骂“不孝”的匡章交游,言行常让人惊讶。他还劝治狱官蚳鼃(chíwā)向齐威王进谏,但齐威王不听,蚳鼃于是辞官。齐人议论说,孟子劝人尽职,那他自己为何不进谏?孟子答曰:身担职务,如不尽其职责,自然应该辞官离开,但我没有官职,自然也没有对应的职责,那进退去留岂不是随我自己的心意吗?

孟子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齐国呆了两年后,母亲去世,孟子归邹葬母(公元前327年)。行丧三年后返齐,不仅不受重用,连稷下学宫也日渐衰落。这时他听说宋国国君欲行仁政,于是决定到宋国去。

师生一行离开齐国时,齐威王赠金百镒,孟子没有接受,认为是想收买他,而君子是不能被收买的。

3

宋是小国,受到齐、楚威胁。弟子万章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对辅佐宋国国君称霸很有信心,回答说:以仁政使天下顺从,小国也能办到。商汤、文王深得人心,最后都靠着方圆百八十里的土地使天下归顺了。宋国如今欲行王者之政,四海之内皆心向往之,齐、楚虽强,有什么好怕的!

到了宋国后,孟子并不主动求见宋君,而是住在馆驿里等待宋君召见。弟子怪而问其故,孟子说:我又不是他的臣子,没有主动见他的义务。耸起肩来讨好那些人,简直比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干活还累!

主政宋国的戴不胜去见孟子,孟子没见着宋君,不太高兴,交谈中得知宋国支持实行仁政的官员也没几个,于是他建议戴不胜多荐贤士,又以免除杂税为例讲解实行仁政的具体事项。滕国太子(即后来的滕文公)去楚国办事路过宋国,也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孟子以性善论鼓励太子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滕国虽然小,只要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有声望的国家。

孟子在宋国呆了没多久,发现宋国对施行仁政缺乏诚意,于是离开,在公元前323年回到家乡邹国。孟子师徒这时已经游历了十年左右,孟子自己也已经五十岁了。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孟子曾欲至鲁,被人阻挠而未能成行。接着他又到滕国,建议推行彻法(可能是作田法),征收什一税,设学校,明人伦。滕文公非常敬重孟子,请教孟子在齐、楚两大国间该如何站队,但孟子只是说了些君民上下同心、与国家共存亡之类的话,并不给出答案;齐国在薛地筑城,直接威胁到滕国,滕文公请孟子出主意,孟子回答说,只能努力实行仁政了,即使你本人不能建功立业,子孙也能称王称霸。由于孟子好几次没有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滕文公不太高兴,孟子的处境很尴尬。这时他听说魏惠王在招贤纳士,于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去了魏国。

魏惠王(梁惠王)一见孟子,劈头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正色道:王应该多谈仁义,何必一定要谈利?随后他分析了举国言利的危害性,认为应“先义后利”。以后两人又进行了几次谈话,涉及到仁义道德、民本思想、仁政等方面,但孟子的为政主张并未得到采用。到魏的第二年,梁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见了襄王后,评价他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谓焉”,不像是人君之样,于是失望地离开魏都大梁。

4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大力复兴稷下学宫,一时间各地学者纷纷前来。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次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齐宣王对孟子还算重视,多次向孟子请教。他曾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但孟子依然大谈仁政主张。后来燕国内乱,齐宣王不听孟子的建议,派兵攻伐并大肆掠夺,以至于“燕人叛”。孟子对此非常不满,和齐宣王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于是辞去了卿位,于公元前312年回到邹国。

孟子这时已60岁,之后他不再出游,在家乡广收门徒,并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在公元前290年编著成了《孟子》一书。此书记述了孟子一生主要的言论及思想学说,在儒家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后世产生着影响。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寿84岁,葬于邹国,今邹城市区东北的四基山西麓有孟子墓、孟子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庙古树:图片拍摄于山东邹城孟庙中,孟子有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一种非常伟大光辉的人格。孟庙中的古树,很好地反映了孟子的精神,它们历经风雨雷电、兵燹战乱的摧残,树身上留下了很多创伤,但依旧枝干挺拔,倔强站立着,这正是孟子精神的反映和象征。

5

孟子一生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的学说在当时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因此屡屡受挫。到了西汉,他的学说才逐渐得到了重视,汉文帝时与《论语》《尔雅》《孝经》并列为传记,且特置博士。学者们也常在议事论理时引用《孟子》词句。东汉赵岐则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孟子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逐步确立。

经过魏晋南北朝儒学的长期衰落后,孟子学说在唐代再度得到推崇。韩愈在《原道》一文里说,“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明确将孟子列为继承孔子道统的唯一传人。到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尊崇孟子,在他的倡议下,《孟子》一书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北宋政府又追封孟子为“邹国公”,配享孔庙。程颢、程颐兄弟和苏轼也推崇孟子。北宋除了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尊孟派”,也有学术主张与之不同的“疑孟派”,代表人物司马光。司马光推崇杨雄,但不信孟子,他曾作《疑孟》一卷批判《孟子》,大概他认为《孟子》是伪书,出于东汉,并不足信。

南宋朱熹曾给《论语》《孟子》二书作集注,又从《小戴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这就是儒家经典“四书”的由来,后来成为明清科举之必读书。到元朝文宗时,孟子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孟诞生圣地碑:孔孟诞生圣地碑,亦称双圣碑,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火车站广场东侧。新中国建立之前,孔子出生地尼山和孟子出生地凫村都属于邹县管辖,也就是现在的邹城,邹城是孔子和孟子共同的故乡。只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尼山和凫村划归曲阜,孔孟之乡才有了现在的曲阜和邹城之争。

明初朱元璋读《孟子》时,不满其中的“民贵君轻”等观点,认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由于刑部尚书钱唐极力反对,最终不得,但他还是亲自动手“删孟”,共删掉《孟子》原文85条,留下的编成《孟子节文》,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尽管有如此手段,但凭着《孟子》一书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孟子节文》并未取代原书,只流传了不到二十年。朱元璋死后,官方对《孟子》的批判减弱,明清时期的科举取士,则使《孟子》及孟子本人地位更高,直到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墓:孟子墓位于山东邹城市区东北的四基山西麓孟子林内,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兖州知府、孔子45代孙孔道辅于此发现孟子墓,并建庙祭祀,公元1084年,北宋朝廷赐库钱修墓庙,购置祭田,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扩建,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目前规模。现有面积915亩,古树近万株,以侧柏为主,给人以肃穆幽深的感觉。墓冢封土高约8米,周围石砌方形台基,长宽各20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四年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重立“亚圣孟子墓”碑。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