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不可能永远都脾气好心情好,总有那么几次,会被孩子折腾到崩溃。

有位妈妈就说,每次自己被孩子气的不行的时候,就把孩子给家里的其他人带,自己去房间待一会,或者没人帮手的时候,自己虽然带着,但不跟孩子玩,也不跟孩子笑。

但是老公对她的这个做法很不赞同,说孩子还那么小,这样会伤害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位妈妈的做法对吗?

一、这种做法对还是不对?

其实,妈妈偶尔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

虽然妈妈的笑脸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宝宝体会到满满的爱意,妈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很难永远对孩子保持笑脸。偶尔对宝宝摆摆脸色,不至于会对宝宝造成多大的影响。

而且当妈妈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也能感觉到妈妈的坏情绪,可能会更加哭闹,这样反而会激化妈妈的坏情绪,所以这时候把孩子给家里的其他人带,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不过有的妈妈可能需要独自带孩子,这时候可以先把宝宝安置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让自己离开一会,调节一下情绪也是可以的。但注意前提一定是宝宝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长期这样做,确实会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长期这样做,指的是妈妈长期对宝宝的需求忽略,比如宝宝哭了不抱也不哄,不陪宝宝玩游戏等等,对宝宝的情感需求完全忽略。

首先,这样会让孩子会失去安全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稳定的情感支持。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中,父母通过眼神、语言或肢体动作与孩子互动,这些场景会自动编码进孩子的大脑里,让孩子感到被关注、被爱,有利于促进孩子情绪、社交、行为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日常需求习惯性忽视,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其次,造成孩子沟通能力的阻碍。

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表达和处理情感。如果妈妈经常采取沉默的方式,孩子可能会认为沟通是一种无效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在以后遇见与他人冲突的场景时,孩子可能会模仿妈妈,一味躲避,期待冲突能自己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伤害孩子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心理素质,它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社交、学习和整体的心理健康。

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可能会质疑自己的价值,认为他们不值得被关注或爱,这对他们的自尊心是极大的打击。这种自我价值的质疑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和学习中缺乏动力和自信,可能会通过一些负面行为来寻求关注,比如攻击性行为、反叛或退缩。

最后,妈妈总是生气后不理孩子,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网友分享了一段和女儿之间摩擦的经历。这位妈妈一直都在努力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角色,疫情期间每天督促停课在家的女儿学习,有一天因为一些小事,已经上大三的女儿居然说“这个家没有你就完美了!”

这个妈妈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其实已经暴怒了,之后她半个月都没有理女儿。女儿估计也知道自己错了,在这半个月里,学习,锻炼都跟自觉,甚至殷勤的帮助做以前从来不做的家务事。

面对母亲的漠视和忽略,无论多大的孩子都会尽力表现得更努力,很自觉,以换取妈妈高兴。如果家庭生活中类似情形反复出现,而母亲总是冷淡回应或不回应,孩子会想尽各种办法讨得父母欢心,经年累月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既然当面向孩子发火不对,对孩子置之不理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科学有效且有温度的呢?

三、这些情况下,忽略孩子其实是个好办法

有时候,孩子会通过哭闹、摔东西、撒泼打滚等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或者是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时候家长可以有选择地忽略孩子。

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你不给买,他就躺在商场的地板上打滚,这时候,你可以采取忽略的方式。就像网上很多90后家长的做法,让孩子在地板上闹一会,你在旁边当吃瓜群众。

这样,孩子知道自己的方法无法实现目的,也就不会常常用这一招来“胁迫”父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育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每位父母都会犯错,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不断改进。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和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