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

1947年8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终于率领千军万马,踏上了大别山的土地,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任务。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来是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要地。而在革命的历史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曾经四次离开过大别山。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大别山根据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重建根据地。而毛主席早在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跃进时,就对大别山的形势有过估计,并指示刘邓首长,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部队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就将创建巩固根据地的指示,下发到了所有部队,明确了到达大别山后的任务和实现的办法,其中邓小平特别提到了一条:

“熟悉风俗习惯,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立足未稳,国民党军23个旅也相继进入。邓小平和刘伯承经过分析,开始进行作战部署。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战斗,刘邓大军先后解放了23个县,歼敌6000余人,建立了17个民主县政权,初步在大别山打开了局面。

但在战斗中,邓小平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部队情绪低落,打起仗来顾虑重重,根本没有达到歼敌的目的。邓小平知道,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部队长期作战行军,没有适当休整,作更加深入的政治思想动员,导致一些同志思想上有了畏难情绪,部队纪律也松弛了下来。

对老百姓发火骂人,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开始出现在解放军的队伍中。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决定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议。

与以往不同,邓小平一改往日的和蔼可亲,会议期间不和任何人握手、打招呼,始终保持了一脸严肃的状态,对与会干部毫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批评,并且发布了一条命令:凡是侵害老百姓者,一律枪毙。

这一次会议,及时解决了部队中出现的右倾情绪和纪律松弛的现象,提高了干部们的思想认识,推动了政治思想工作在部队中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邓小平发布命令一个月后,有人跑来向邓小平反映,说有战士抢了老百姓家里的十多头牛。邓小平听完立刻找来后勤处处长,询问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十多头牛是国民党从老百姓手里抢的,部队缴获之后,就当成了战利品,有些已经被战士们杀掉吃了肉。邓小平一听就急了,当即指示把吃掉的牛折算成钱还给老百姓。当天上午,司令部就派出检查组,后勤处处长也组织战士们将牛还了回去,还赔偿给群众六两黄金。

尽管事情已经解决,但邓小平还是不放心,带着大家上街亲自检查,结果发现整个镇子空空荡荡,大部分的老百姓听说部队来了,早已经逃了出去。邓小平一边走一边看,忽然就看到一个穿着军装的人,枪上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手里还拿着白纸和毛笔,急匆匆走在前面。

邓小平追了几步没追上,就派人去找一下这个人,看看是哪个单位的。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是警卫团副连长赵桂良,见店铺里没有人,就自作主张拿走了东西。邓小平听完汇报,将手里的香烟狠狠摔在了地上:

“拿?这是抢!必须枪毙!如果令出不行,我们还怎么在大别山站住脚?”

很快,保卫科就将赵桂良控制了起来,关进了禁闭室。刘伯承听说这件事后很是痛心,专门交代保卫科长张之轩,让他转告赵桂良,希望他能够理解组织上的决定,否则纪律搞不好,老百姓又怎么对解放军,对共产党信服。

张之轩来到禁闭室,见首长专门交代做的鸡蛋面一口没动,就劝赵桂良吃一些。赵桂良听完刘伯承转来的话,低声表示自己没有意见。张之轩顿时急了,让赵桂良多说几句,哪怕事后有什么要求。赵桂良顿时掩面大哭:

“我只有一个老妈妈了,请组织告诉她老人家,我是杀敌牺牲的……”

正在这时,一名小战士走了进来,一把抓住张之轩,请求代替赵桂良去死:“副连长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自己的,花布是给我做买棉衣的,纸笔是给连里出板报的,粉条是……”

“你闭嘴!”赵桂良突然大喝一声,起身就要把小战士推出去。张之轩赶紧拦住赵桂良,让小战士说粉条是怎么回事。

原来,赵桂良见刘伯承最近因战事操劳,整个人有些瘦了,又听说刘伯承喜欢吃粉条,就趁着进城想办法搞一点,给刘伯承改善一下伙食。听着小战士的哭诉,张之轩内心矛盾重重,思来想去,他决定再去找邓政委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听完张之轩的报告,沉默了良久,叮嘱张之轩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刘伯承,然后同意了赵桂良的要求,作为战斗牺牲告诉他的家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了十万大军的命运,执行吧。”

公判大会当天,当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处决的命令后,全场寂静。刚刚从山里赶回来的店铺老板,径直跑到主席台前,哭诉自己不该往山上跑,否则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请求刀下留情。一位老妇人也颤巍巍走上台,跪倒在地恳求饶赵桂良一命。

会场外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听到这一情况后,陷入了深深地沉默。最后还是邓小平开了口:“事情虽小,但军纪如山,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

刘伯承慢慢闭上了眼睛,沉重地点了一下头,表示同意邓小平的意见。

来人走了之后,邓小平拉着刘伯承到村外散心。一声枪响之后,刘伯承冲着空荡荡的山野痛呼:“我刘伯承老而不死!为什么要吃粉条啊!”

邓小平惊讶地望着刘伯承,不知道他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只能安慰刘伯承:“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的老妈妈。”

赵桂良一事结束后,全军纪律严明,再也没有发生过破坏群众纪律的现象。

邓小平在严肃军纪的同时,还指示各部队要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给老百姓留下好印象。部队行军打仗,战士们自己抬伤员,每到一地,都不顾行军劳顿,自己推谷子做饭,还帮助老百姓挑水、打扫院子。

通过这些表现,老百姓们对解放军逐渐产生了好感,陆陆续续下山回家,大别山又回到了往日正常的生活。在与解放军逐渐亲近之后,老百姓开始帮助解放军送粮食,送情报,照顾伤员,甚至还冒险掩护地方干部。

部队争取到了群众的支持,让邓小平十分欣慰。从此部队作战不再孤立无援,紧紧依靠着人民,让解放军可以争取到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遵远,张应松.刘邓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J].协商论坛,2017(07):50-52.

[2]王伟力主编. 热爱人民故事集. 济南:黄河出版社, 2009.02.

[3]任涛著. 邓小平在中原.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