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学校的第一位博士生——张筑生

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举办之时,所列举的文物——“零零一号博士证书”中姓名那一栏,都赫然写着“张筑生”三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很多人听到“张筑生”这个名字感到十分陌生,但他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位数学天才!纵观张筑生的一生,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数学研究上,即便是身患癌症,仍旧心系工作,为国家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

不论是学术成就还是品格秉性,张筑生似乎都做到了无可挑剔,很多学生都格外尊敬的称呼其为“张教授”,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学术上获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数学天才,直至临终,都没有评上职称,这究竟是为何呢?

身残志坚,求学之路上下求索

1940年,张筑生出生在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张筑生两岁那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孩子都烧了一整天了,迟迟退不下去,现在不仅一个劲的打寒颤,就连走路也摇摇晃晃的!”母亲忧心忡忡地冲着父亲说道。

小两口没敢耽搁,立马背着孩子来到了医院,但诊断结果却让夫妻二人感觉像是天塌了一般,张筑生竟然患上了脑膜炎。

高额的医疗费对于这个本就举步维艰的家庭来讲简直是雪上加霜,但这些钱和孩子的健康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给孩子治病。

万幸的是,经过治疗,张筑生从鬼门关里逃了回来,但小脑还是留下了难以恢复的创伤。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父母在生活上对儿子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但是在他十三岁那年,又一次的生命危机降临到了张筑生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一次意外导致张筑生左臂骨折,可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医疗事故,最终导致张筑生的手臂肌肉和神经严重萎缩。

命运多舛,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总是降临到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身边的大多数人也为张筑生的遭遇感到惋惜,甚至为张筑生之后的人生路感到担忧,毕竟两次的事故已经导致张筑生的身体受到了摧残,以后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业都必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张筑生始终没有因为磨难而自暴自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身边的人证明,强者或许从来不会抱怨环境。

刚刚步入学堂的时候,张筑生在数学方面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于是他便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手臂和小脑的不便诚然给张筑生添了很多的麻烦,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这些身体上的缺陷,而是直面这些挫折和困难,并用自己超乎常人的毅力逐一去攻克。

最终,张筑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也就是这一次人生的转折,正式开启了张筑生的传奇篇章。

虽然觉悟和天赋水平很高,但是张筑生并未感到洋洋自得,反而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生活极为规律,周末很多人选择休息的时候,张筑生却总是早早地起床来学习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

甚至在前往教室的路上,张筑生手中也一直都端着书本自己品读书中的知识,甚至有一次因为太过投入,竟然撞到了学校中的电线杆上!

当然,张筑生的生活并非也全部都是学习,虽然左手行动不便,但是张筑生却仅仅靠一只右手就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可对于这些事,张筑生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很快,张筑生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四川大学,而四川大学也没有辜负张筑生的付出,将其列为优秀学生典型,并且经常组织校内学生学习张筑生的先进事迹。

熠熠生辉,逐步开启传奇篇章

1978年,张筑生完成了在四川大学的学业,来到了北京大学读取硕士学位

纵然,作为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云集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但是张筑生在这里却仍旧熠熠生辉,不断散发着自己身上的光芒。

他秉承了先前在四川大学优良的学习规律以及生活作风,不仅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受到了身边同学们的敬佩和老师的赏识。

在一次考试当中,试卷上除了一道题目之外,其他的张筑生已经全部计算出来,可就是这一题让张筑生感到疑惑,自己明明没有任何错误的演算过程,却始终无法计算出最终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筑生顶着巨大的压力,又重复演算了几遍,最终张筑生得到了一个确切的解释,那就是这道题出错了!

可张筑生抬起头看了看,似乎并没有人向老师反映这件事,究竟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相信试卷呢?

几经思索,最终张筑生举起了手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

可老师看了之后一时间也感到奇怪,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找到了其他老师共同探讨。最终确定这道题存在一些微乎其微的错误,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推算。

张筑生的学术水平诚然毋庸置疑,即便是老师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以张筑生同学的水平,他根本不用来读研究生,甚至能够给研究生上课!”

也正是因此,很多研究生同学们都会尊称张筑生“张老师”甚至“张教授”,正是张筑生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同学们大受感动!

在同学们眼中,张筑生是一个“刻板但却温柔的人”,说起刻板,是因为张筑生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虽然平日里鲜少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张筑生对待身边的同学老师却显得十分热情,为人大度,不论是同学们关于学术方面的请教还是老师提出的帮助,只要自己能够伸手帮助一把的,张筑生几乎都会答应。

研究生毕业之际,张筑生成功在自己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破解了当时数学界中的难题之一——史蒂文斯梅尔“四大猜想”之一。

将论文交到导师手中后,导师的态度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质疑,随后又是震惊,最后则是大加赞赏。

因为在导师看来,正常人在硕士阶段几乎不可能能够独立解决这个即便是放眼整个数学界也称得上是难题的猜想,可看到张筑生严谨的推理能力和没有疏漏的过程,导师彻底相信了!

随后,这一轰动整个学术界的成果吸引了很多国际上数学家的注意,他们对这样一位年轻人的能力和坚持表示认同,为其得到的成果感到震惊!

而此事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当中也引发了一阵阵沸腾,众多教师纷纷联名致信校长,请求能够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但这时的北大还从未颁发过博士学位证书,这一迈就是一大步,作为校长的张龙翔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一定得做到十分谨慎。

于是,他决定为张筑生举办一场答辩会,张龙翔邀请了一百多位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场面十分壮观,而在整场答辩会当中,张筑生的答辩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

在如此具有难度的问题上进行答辩,还能够进行得如此顺畅,在场的专家和学者们都被张筑生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所折服!

于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博士学位终于正式授予给了张筑生!

书写华章,只得惋惜天妒英才

1983年,张筑生顺利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他的“001”号博士学位证书还被视作珍贵的展品出现在了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当中。

二十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数学是张筑生的热爱,是张筑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二十三年如一日,每一天张筑生都在数学的世界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出的天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使张筑生得到了北京大学陈省身的认可,在陈省身教授的引荐之下,博士毕业的张筑生奔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而在国外的日子里,有个更为宽阔的平台,张筑生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学习习惯,在攻克难题方面为国人、为国家争了光,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知道,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天才身上有着无限的潜力!

三年之后,张筑生重返祖国,而学校也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张筑生的手中,编写基础教材——《数学分析新讲》,作为科研学者的张筑生,现在要从事一项自己先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究竟该不该接受这项任务呢?

身边的朋友们都劝张筑生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研成果,才能评上职称,但是编写教材,却不在评选职称的范围之内。

可考虑很久的张筑生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编写教材

“国内的数学发展还需要进行完善,而编写教材就是一个关键点,若是学生没有一个好教材来学习基础学科,那么中国数学界的人才基础就没办法打造牢固!”

张筑生心系国家发展,虽然对数学研究充满无限向往,但最终他还是接下了编写教材的任务。最后他编写的《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成为了中国国内最早的研究生教材,研究生至今还在用这本教材上课。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廖山涛院士在看了张筑生编写的教材之后也感到眼前一亮。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张筑生编写的这本书,咱们国家的年轻人们才有机会对前沿数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呕心沥血多年的张筑生,终于填补了国内数学基础教材的缺陷,虽然没有为其评职称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但看到学生们对数学日渐提高的热情,张筑生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可在1991年9月,张筑生确诊鼻咽癌。

当年的医疗条件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再加上张筑生本人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一开始张筑生并没当回事,但日子久了,病情就愈发严重,到了1995年,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阶段。

这时的张筑生,还担任着国家奥数主教练,他一边组织出题工作,一边又承担讲课任务,并且还带着学生奔赴各地参加竞赛,与此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病情,定期要前往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放疗。

繁重的工作和定期的医疗安排让张筑生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但是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住,中国的奥数发展还处于关键阶段,自己一定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

他强忍着病痛同病魔不断抗争,五年的时间里张筑生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

结语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最终因病去世,结束了与癌症长达12年的抗争,即便是临终之前,仍旧支撑着整个身体监考微分拓扑学的考试……

《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筑生的相关文章,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各种悼念、吊唁纷至沓来。

张筑生先生这种忘记自我,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