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修真有风险,修炼需谨慎!本文主要帮助一些想了解《太乙金华宗旨》,但看不懂原文的朋友;所以请大家不要随意修炼,若要修炼,最起码也要对修炼有一定了解,或看完后续完整文章后考虑;同时翻译会有误差,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我会及时改正,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有原文与译文,想看译文请直接往下面滑;

原文: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机窍,无过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所化也。吾人动念至速,霎顷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应。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轻轻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养气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掣之别名也。既可以奔驰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暖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歇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

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会,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

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者也。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睡矣。

译文:

修行的宗旨只要心地纯净、行为正直,不求验证而效果自然会显现。初学者的主要问题大致是头脑昏沉和心神散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心意寄托在呼吸上。呼吸,是由心意所驱动的,心意即为呼吸的根源。当心意一动,就会产生气息,因为气息本就是由心意转化而来的。我们的念头转动得非常快,一瞬间的妄念,就会引发一次呼吸作为回应。所以,内心的呼吸与外在的呼吸就像声音和回响一样相互对应。一天中有几万次呼吸,就意味着有几万个妄念。如果心神不断外泄,人就会变得像枯木死灰一样。然而,我们能否做到无念呢?实际上,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念头。那么,我们能否做到无息呢?同样,我们也无法做到完全无息。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也就是让心意与呼吸相互依存。

所以,在回光修炼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调整呼吸。这种方法主要依赖眼睛和耳朵的功能。眼睛用来观察,耳朵用来倾听。观察,是感知外界的光明;倾听,是感知内在的精华。然而,精华其实就是光明的凝聚,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灵光的体现。在坐禅时,眼睛微微垂下,确定一个准则后,就放下。然而,如果完全放下,又恐怕无法掌握,因此需要将心意集中在倾听呼吸上。呼吸的出入,不能让耳朵听到。倾听只是感知那种无声的状态,一旦有声,就意味着呼吸粗重,无法进入细腻的状态。需要保持耐心,轻轻地、微微地调整呼吸,越来越放松,越来越静谧。久而久之,突然间呼吸变得极其微弱,甚至断绝,这就是真正的呼吸状态显现,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心体的本质。因为心意细腻时,呼吸也会变得细腻;心意专一时,就会引发气动。同样地,呼吸细腻时,心意也会变得细腻;气动时,就会引发心意的变动。要稳定心意,必须先培养气息,这也是因为心意难以直接入手,所以通过气息来作为入手的线索,这就是所谓的保持气息的纯净。

你们可能不太明白“动”这个词的含义。在这里,“动”是指通过线索来牵动,就像拉动一样。既然我们可以通过驱使来使其动,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通过保持纯净和静谧来使其安宁呢?这是大圣人们观察心意与气息的交汇点,并巧妙地设立方法,以惠及后人。丹经上说:“鸡能孵卵是因为它常听”,这是一个重要的秘诀。鸡之所以能孵出卵来,是因为它提供了温暖。温暖只能使蛋壳变暖,但无法渗透到蛋内,因此需要通过心意来引导气息进入。在孵卵的过程中,鸡一心专注地倾听,心意进入蛋壳内,气息也随之进入,从而为蛋提供温暖并使其孵化。所以,母鸡即使有时外出,也常常保持侧耳倾听的姿势,它的心神从未间断过关注,因此温暖也昼夜无间地传递给蛋,使得蛋内的生命得以活跃。这种活跃的状态是由于母鸡首先放下了自己的心意。如果人能够放下自己的心意,那么他的元神也会变得活跃起来。这里所说的放下心意,并不是指变得枯燥乏味,而是指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意思。佛说:“把心意放在一个地方,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如果心意容易走神,就可以用纯净的气息来稳定它;如果气息容易变得粗重,就可以用细腻的心意来调和它。这样一来,心意又怎么会不稳定呢?

大致来说,昏沉和散乱是两种主要的问题状态。只要每天坚持不懈地静坐修炼,自然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和休息。如果不静坐的时候出现散乱的情况,自己可能都察觉不到。但是一旦察觉到散乱的情况出现,就已经找到了克服散乱的机会。如果在昏沉状态中无法察觉自己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昏沉;而如果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昏沉状态就说明还没有完全陷入昏沉中还有一线清明存在。

散乱是由于心神外驰所导致的;而昏沉则是由于心神没有清理干净所造成的。散乱相对容易治疗而昏沉则难以医治。就像生病一样有痛有痒的病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昏沉则像麻木不仁的病症一样难以察觉和治疗。对于散乱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收敛和整理;但是对于昏沉的情况我们就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其根源了。因为散乱至少还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但是昏沉则是完全由魄在主宰了;散乱时至少还有魂在起作用但是昏沉时则完全是阴性力量在控制了。

在静坐时如果感到困倦想要睡觉那就是陷入了昏沉状态。要克服昏沉关键在于调整呼吸。呼吸是指通过口鼻进行的呼吸虽然它并不是真正的呼吸但是真正的呼吸的出入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来体现的。在静坐时必须保持心意的静谧和气息的纯净;那么如何让心意静下来呢?关键就在于调整呼吸上。呼吸的出入只有自己能够感知到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的声音;如果听不到呼吸声音那么就说明呼吸很细腻、很清新;如果听到了呼吸声音那么就说明呼吸很粗重、很浑浊;浑浊的呼吸会导致头脑昏沉、想要睡觉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然而在使用心意来调整呼吸时也要善于领会其中的奥妙并不是刻意去控制而是自然而然地微微感知和倾听就可以了。

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那么什么是“照”呢?照就是用眼光自我观察,眼睛只向内看而不向外看。虽然眼睛没有实际地向内看,但是只要保持内心清醒,就相当于在内视,这就是照的含义。那么什么是“听”呢?听就是用耳朵自我倾听,耳朵只向内听而不向外听。虽然耳朵没有实际地向内听,但是只要保持内心清醒,就相当于在内听,这就是听的含义。所谓的听,是要倾听那无声的声音;所谓的看,是要观察那无形的存在。眼睛不向外看,耳朵不向外听,这样才能防止心思外走或内驰。只有内视内听,才能让心思既不外走,也不内驰,从而避免陷入昏沉状态。这就是日月交精交光的方法。如果感到昏沉想要睡觉,就起来散步一下,等精神恢复了再继续静坐。清晨如果有空闲时间,最好静坐一炷香的时间来进行修炼。过了午后人事纷扰容易让人感到昏沉因此也不必限定一炷香的时间只要放下所有杂念静坐片刻久而久之就会有收获并且不会陷入昏睡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