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应邀参加大会的,除了党员代表,还有外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代表。

八大的透明度极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选举结果对外公布时,名单是以得票多少为序排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高居第一、第二,当之无愧。令人意外的是,排名第三的不是周恩来或者邓小平,而是已经年过古稀的林伯渠。

延安五老之一

1945年3月28日,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人亲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一位“革命老战士”过六十大寿。这位老战士,就是时任陕甘宁边区主席的林伯渠。

林伯渠出生于1886年。之所以说他是“老战士”,有两层含义:

一,林伯渠在党内的年龄要大一点,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董必武、徐特立等人并称为“延安五老”;二,林伯渠的资历很老,不仅是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也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

1937年到1948年,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林伯渠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他十分注重经济建设,积极动员军民投身大生产运动,还深入基层,到边区农村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要求。

根据掌握的材料,林伯渠写了《农村十日》一文,号召边区军民向劳动者看齐,争当生产斗争中的英雄。

他自己以身作则,挤出时间在南川开了一片荒地,种植谷物和蔬菜,并亲自锄草、施肥、浇水。

有个农民见林伯渠经常在大清早提着箩筐拣粪,十分感动,就挑了两担粪送给他。可是林伯渠拒绝了他的好意,坚持自己劳动。

由于他精耕细作,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连年获得好收成,给边区广大军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扩大生产外,林伯渠还致力于勤俭节约。他亲自拟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并特意写了一首提倡艰苦朴素的诗: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身兼数职,殚精竭虑

1949年11月,为筹备建立新中国,中央决定调林伯渠到中央工作。他告别了生活14年之久的陕甘宁边区,前往西柏坡。

此时,林伯渠已经63岁了,年老体弱。可是他不辞劳苦,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新政协的筹建中,有时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都不肯休息。

在开国大典上,林伯渠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担任主持,以洪亮的声音宣布典礼开始,留下了历史性的一幕。

从参加同盟会开始,林伯渠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最终跟随者中国共产党的脚步,等到了新中国的诞生。

此后,他投入到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之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可以说日理万机,鞠躬尽瘁。

虽身居要职,林伯渠在生活中非常节俭,始终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化。他经常在日记中提醒自己:戒骄傲自满。

而且,林家的子女读的是普通中学;每天骑自行车或步行上学,不允许搭专车;家人只能去食堂和其他人一起吃大锅饭。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等国给林伯渠送了一些礼物,如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林伯渠一律上交组织,不给家人享受的机会。

儿子林苏生回忆说,“父亲时常教育我们,共产党人没有私产,家里的东西都是人民的,不能有‘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思想。”

1960年5月6日,林伯渠因严重的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住院之后,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直到5月25日写下最后一页日记,再没有力气写下去了。

29日,林伯渠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他走之后,邓小平亲自致悼词,评价了他伟大的一生:“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个历史阶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