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一句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气象谚语,用来形容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段。

冷在三九:指的是冬天里最寒冷的时期通常出现在“三九”天内。按照中国传统的数九算法,从冬至日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那么“三九”就是冬至之后的第19天到第27天,大约在公历的1月上旬到中旬。这段时间,虽然冬至那天日照最少,但地面散失的热量仍然大于吸收的热量,直到“三九”时,地面积累的寒气达到顶峰,所以感觉上是最冷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在三伏:与之相对,夏天最炎热的阶段则在“三伏”期间。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从农历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加上地面水分蒸发带来的高湿度,使得人们感受到的热度更为强烈,是全年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这段时间天气不仅酷热,而且湿度大,给人以潮湿、闷热的感觉。"伏"字在这里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而藏伏于地下之意,也反映天气太热,人应减少活动,避免中暑。

三伏具体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伏:从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中伏:紧跟初伏之后,长度可变,可能是10天或20天,具体视立秋前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时间而定。

末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同样持续10天。

中伏的长度决定了三伏天总时长,可能是30天或40天。这样的划分基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中带有“庚”字头的日子。2024年“三伏天”时刻表来了,今年三伏不一般,建议大家早作准备!

2024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3日结束,总共有40天。

初伏:从2024年7月15日开始,到7月24日结束。

中伏:接着初伏之后,从7月25日开始,持续到8月13日,共有20天。

末伏:最后是末伏,从8月14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

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还是“公伏”?

根据之前的资料显示,2024年入伏的日期是7月15日,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六月初十,这是一个偶数日期,因此按照“单数为公,双数为母”的传统划分方式,今年是“母伏”。民间有说法认为“公伏”可能更热,“母伏”相对凉爽,但这种说法并非科学定论,实际天气情况还会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生活习俗与养生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心静自然凉:古人强调“心静”以对抗暑热,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动怒生气,通过调整心态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

2. 饮食调养:在饮食上注重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如西瓜、苦瓜等清热解暑的食物,同时避免过多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热。

3. 适当运动:会选择早晨或傍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避免高温时段的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和体力透支。

4. 作息规律: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利用午间最热时分进行休息,减少户外劳作,以养精蓄锐。

5. 防暑降温:使用扇子、竹帘、凉席等自然方法降温,同时会在家中摆放大水缸、水盆以增加室内湿度,利用水的蒸发吸热效应降低室温。

6. 忌贪凉:避免过度饮用冰冷饮料和食用冷食,防止寒气入体,损伤脾胃,引起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问题。

7. 忌暴晒:尽量减少在烈日下的直接曝晒,以防皮肤晒伤和中暑,外出时会使用遮阳伞或戴宽边帽。

8. 忌久坐不动:长时间不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身体疲乏,适时活动身体,促进气血流通。

9. 忌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高温引起的烦躁情绪,以免心火旺盛,影响身体健康。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