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0年很快就将过去,《中国制造2025》实现到什么程度了?中国自己的权威研究机构认为,10年来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世界排名第4未变。美国的研究学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260多个目标中,86%以上已经实现。我国制造业继续突破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我国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10年计划,即“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在10年内实现制造业的自力更生、创新和实力。

当该计划最初制定时,我国道路上的大多数汽车都来自西方汽车制造商,天空完全由美国波音公司或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制造的飞机主导;没有进口机床,许多工厂就无法运营;计算机和手机中的芯片、操作系统和软件主要来自美国;甚至银行使用的数据库也依赖于跨国公司的编码和维护。

当时,我国处于全球工业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大多是廉价且技术落后的产品。《中国制造2025》旨在改变这种状况,让我国制造业通过科技进步生产高质量、高科技和高价值的产品。

10年很快就将过去,《中国制造2025》实现到什么程度了?

一、中国自己的权威研究机构认为,10年来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世界排名第4未变。

自 2012 年以来,中国工程院(CAE)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一直在研究制造业综合实力指数评分系统,以衡量九个主要国家制造业的表现和实力。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该指数评分系统中,制造业总产出占有较大权重,但也衡量了制造业的经济效率、创新和产业结构等维度。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拥有更多的全球知名品牌、更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和更高的产品盈利能力,那么它在系统中的得分就会更高。

CAE的制造业综合实力指数显示,2012年,中国获得89分,排名世界第四,美国(156分)、日本(126分)和德国(119分)位列前三。

相比之下,根据2023年12月底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中国在2022年仍排在第四位,但与其他三个国家的得分差距有所缩小。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得分分别为182分、133分、126分和124分。

仅从这一指标来看,德国和日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步伐,而美国则进展迅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CAE专门研究制造业战略的学者臧继元说:“中国基本上实现了10年前设定的愿景。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从未停滞不前,西方的遏制一直在加速中国实现技术自力更生的努力”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臧继元并不同意项立刚等网红专家没有事实依据的观点。前一段时间,项立刚在一篇网络文章中表示,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美国已经不是中国的对手。他认为,在材料、新能源和通信等领域,中国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已无法与之匹敌。

真正的制造业研究专家臧继元却认为:“美国仍然是制造业无可争议的世界领导者,特别是在材料、半导体、军事技术和航空航天等行业”。

二、美国的研究学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260多个目标中,86%以上已经实现。

4月30日,《南华早报》引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份美国学者的研究报告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目标执行进度。

该报告称,根据十年前出版的官方书籍,《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大约260多个计划目标,涵盖 10 个关键领域,其中许多涉及高度专业化和复杂的技术。经分析证实,这些目标中有86%以上已经实现,其他一些目标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完成。与此同时,一些目标,如电动汽车(EV)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计划。

当然,也有少数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比如新材料,比如用于电路制造、洲际客机和宽带互联网卫星网络的先进光刻技术。

第一、在机器人技术、农业设备、生物制药和海洋工程领域,所有设定的目标都已实现。

我国公司可以自主设计和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磁共振系统,该系统可以产生5特斯拉的磁场,比计划目标高出70%。它的价格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大大降低了需要MRI的中国患者的医院检查成本。

我国公司开发的抗癌药物已经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其价格仅为西方制药公司提供的同类药物的一小部分。

技术进步也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农业产量。尽管耕地有限,但中国生产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蔬菜,这要归功于无人机、自动播种机和生物技术的使用。

我国公司生产的机器狗等产品也以领先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击败了国际竞争对手。

此外,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大的造船厂,能够生产所有类型的民用和军用船只,大多数关键设备都是自力更生的。

第二、在电力设备技术领域,“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经见证了我国从追随者转变为领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了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洁的燃煤发电机组,以及包括高温气冷反应堆、钠冷快堆和钍基熔盐反应堆在内的新一代核电技术。

他们还创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力发电机组、最高效的太阳能发电站、最强大的风力涡轮机以及最先进、最大规模的长距离输配电网络。

这些进步产生了连锁反应,提高了我国整个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该行业未实现的目标包括超高功率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和2吉瓦的核压水反应堆。

第三、航空航天业是中国受制裁时间最长的行业之一,但实现了9成以上的目标。

我国的卫星和火箭不能使用美国的芯片、组件或技术。使用美国技术的非西方卫星不能在我国发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也被法律禁止与我国同行进行任何交流。

严格的规定意味着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这已经得到了回报。我们几乎实现了所有目标,包括火星着陆探测、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站、登陆月球背面以及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地球观测卫星观测网络。

几家我国的航天公司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发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以便按时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建造一个巨型互联网卫星星座来与Starlink竞争的速度比预期的要慢。此外,原定于2023年发射的小行星探测计划已推迟到2025年。

第四、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一直受到全球消费者的热切追捧,推动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可能就连我们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电动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到明年电动汽车的年销量应该达到300万辆,但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我国汽车制造商去年的销量接近1000万辆,仅比亚迪汽车就超过了300万辆。

当然,有些目标设定得太乐观了。例如,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设定为每公斤400瓦时,但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的密度只有200瓦时/公斤多一点。另外,到明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似乎也很遥远。

此外,除华为外,大多数我国汽车制造商仍然依赖英伟达等美国公司的自动驾驶芯片,未能达到本地化率目标。

第五、我国面临最多障碍的领域之一是信息技术行业,取得了一些项目的巨大突破,但也有一些目标难以实现。

美国及其盟国不仅阻止中国公司获得先进的芯片技术,而且还使中国生产的电信产品(如5G基站)难以进入欧美市场。收入的不可避免地减少,反过来又给科技研发带来了压力。

尽管面临这一挑战,中国已经实现了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大部分目标。中国公司现在可以生产高价值产品,包括服务器、台式机CPU、固态硬盘、高速光纤、工业操作系统和大数据系统。其中一些产品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但在光刻技术领域,我国尚未实现最先进的EUV光刻技术的产业化,因此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半导体的自主测量和检测设备的目标也没有实现,部分原因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制裁较少。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中国市场使用的大多数智能电表和在线成分分析设备仍是国外品牌。

第六、“中国制造2025”完成率最低的行业是新材料,目前仅为75%。

悬而未决的目标包括大尺寸深紫外非线性晶体、低成本钛合金粉末、某些特殊超导材料、可使锂离子电池汽车续航里程翻倍的石墨烯电极材料以及一些特殊化学材料的产业化。

三、我国制造业继续突破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坚持和推进的直接结果,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数量现已超过化石燃料汽车,最受欢迎的是BYD、小米等本土品牌;中国制造的C919客机已经开始服务于一些最繁忙的航线;5G技术的广泛采用使铁路乘客即使在通过隧道时也能享受高速互联网;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智能工厂和自动化码头;采用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手机、电脑等市场规模正在扩大;中国造船产能已超过美国200多倍等。

2024年,我国提出了另一项雄心勃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计划,这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倡议的延续。

不过,未来我国制造业继续突破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第一、西方在技术和市场上对中国制造的打压力度更大了。

现在,西方面对来自我国的高质量、低成本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在光伏、大型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方面,正在考虑发动新一轮的贸易战和制裁。对于主要依赖海外市场的我国制造业而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虽然纵观西方迄今为止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有效性有限,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但面对其措施的升级,应另当别论,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西方国家向外转移制造业的方向掉头转弯了。

2015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启动了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计划;法国还启动了“新工业法国”计划,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技术;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及《削减通胀法案》带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回流;欧盟也通过《国家援助计划》和《芯片法案》推动欧洲的半导体产业和太阳能产业。这意味着今后的制造业国际竞争比前10年要激烈得多。

第三、推动制造业进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比不上10年前了。

除航空航天和造船业之外,制造业2025中取得巨大进步的电动汽车、机器人、制药、5G、芯片等项目,均为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通过市场竞争所推动的。但他们经历了国进民退的争论和打击资本无序扩张之后,发展动力与环境皆大不如前。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