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算是一个被公认为有“长寿基因”的人了:

爷爷89岁去世,姥爷95岁去世,姥姥101岁生日那天去世。

也许是被大家艳羡的高寿——我也是实名羡慕的。尤其是像姥姥姥爷这样高寿的夫妻,很罕见。

但是我知道,三位老人的最后几年,其实过得很辛苦。

爷爷抽了一辈子烟袋,我的奶奶因为肺癌,在我出生一个月后去世(那时候没有二手烟这个说法)。

从我记事起,爷爷的声音很洪亮,但是会不时喘得厉害(长大后才知道那就是哮喘)。

爷爷走路几乎是一点一点挪的,一开始我以为是人老了腿脚不利索,后来他告诉我,走快了容易喘。

爷爷80岁的时候,拍了片子,大夫说你要是想继续活着,就把烟戒了,爷爷就真的戒了。

爷爷更老了。有一年过年回去,屋里没别人,小姑在我面前握着爷爷的手说,跟我回去让我伺候伺候你。

爷爷说你们都有自己的事,我们(指他和继奶奶)这样就很好。

爷爷有七个孩子,直到去世前一周,他几乎没被儿女照顾过。

爷爷衣食住行非常简单,不至于贫困得遭罪,也绝没有生活得很好。住的一直是中国北方农村的标准平房,厕所在室外,过去连着猪圈。用水、卫生条件都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爷爷走之前全身器官衰竭、哮喘,对一个那么大年纪的人来说,也很痛苦。

姥爷是我见过的最明事理的老人。

不到90岁的时候,看到五个子女没有一个身体好的,便说服我姥姥去了当地的养老院。

那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的姥爷身体变化的一面,就是走路抬不起脚,鞋子趿拉趿拉地在地面上拖着。

幸运的是,那是一家非常好的养老院,当时排全国前十。

幸运的是,姥爷是离休,不需要子女出钱,保证了直到最后大家庭的稳定局面。

姥爷一直坚持看报纸,遵从边学习边实践出来的一套养生法则:不约束子女,不生闷气(甚至不生气),尽量帮忙带孩子,作息规律,尊重我姥姥。

姥爷从很早之前就有高血压,每天量三次,认真地记在月份牌上,按时吃降压药和维生素——都不是很贵的药,是这些年来反复试过的,自身觉得能控制血压,又没有那么明显的副作用的药。

姥爷去世前三年,摔了一跤,头上破了个大口子,流了一滩血。

后来检查才知道,是血栓导致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摔了一跤,姥爷瘫痪了。

身边子孙多的好处是,关键时刻能“调”出人来。

我妈妈和三姨白天“值班”,每人去一天;晚上是我爸爸和舅舅家的两个最大的哥哥去,“三班倒”。他们那时候都不年轻了,爸爸快60了,小哥也45了。

因为姥爷只能喝流食,妈妈和三姨提前在家做好各种营养混合的“粥”。因为不可能像水一样容易下咽,对咽部肌肉只有一点点力量的老人来说其实很艰难。但是姥爷从来没在子女面前皱眉,永远都在配合大家。

到了后期,有时候因为进食呛到也会引起肺部感染,姥爷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是在那个阶段,姥姥的阿尔兹海默症越发明显了。

姥姥开始不认识我了。

初始的时候,有时候认识,有时候忘记。后来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姥姥脾气暴躁了很多年,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和这个病有关系。

毕竟在她清醒的大多数日子里,都是周遭有口皆碑的温和的老太太。

妈妈一听说姥姥对护工发脾气就很内疚,反而每次都靠护工来劝慰她。

姥爷走后,姥姥没有我们担心的那样悲伤,也是这个病有好的一面吧。

姥姥渐渐变得更不需要动脑子——她连钟表也不认识了。

对时间更是没有概念,一觉睡累了,就起来翻箱倒柜地收拾,最后把妈妈和三姨常用的东西全藏起来了。

又过了段时间,姥姥说的话彻底把自己当成了小孩子。

她会认真地对我说,她爸妈家住哪里。

很难出京的那三年,我终于找机会回了次家,在养老院门口见到了姥姥,她却在轮椅上睡觉。怎么叫都不肯醒,皱着眉的表情和我家娃小的时候是一样的。

姥姥最后的大多数烦恼,来自于她认为自己是个小孩,尽管这也帮她忘记了很多烦恼。

在这一点上,照顾她的人或许更加烦恼。

这个世纪,报纸杂志上关于“养老”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

只要我遇到,就看一看,心想多了解一些,对姥爷姥姥或许有帮助。

2012年起,我开始关注能买到的养老住宅方面的书。过了几年,“适老化”开始出现在各种场合,为大家熟知。

这时间一晃,爸爸妈妈也退休了,但是好像我积累的这点零零散散、不成体系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用处。

日本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关体制机制已经发展得很完善,我随时搜罗着日版书,看看有没有适合大众看的“养老住房知识手册”。

2021年,我发现这样一本书,直译过来是“让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乐趣的房屋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面从头到尾都是每家业主的实际需求和改造策略,详细地记录了改造空间的细节及原因,不同于其他图集一般的出版物。

业主们的实际情况和期待的生活,也能反映我们此刻的担忧。

后来的两年半的时间,便是这本书从引进版权到出版成书的整个过程。

一遍又一遍地读稿子,我才逐渐认识到:

原来适老空间并不是加个扶手、贴个防撞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未必只是夫妻两人共住的房子:或许独居,或许和子女一起住,或许和父母一起住;

有的重要的空间,绝对不能凑合;

新的建筑材料和产品,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不同的取暖设备,各有其利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据轮椅的路线配置家具和过道——如同避讳提“老去”一样,“轮椅”虽然不受欢迎,到了非要不可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从我这四十年、(姑且称为)上半场的表现来看,我不太指望活到80岁。

不知道有没有长寿基因这种东西,但是生活品质一定靠人为。

我从现在就开始盘算以后怎么住、怎么配置适合我的住房了。

让我自己少遭罪。

也让孩子少劳累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