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并不在意身家多少,财产超过100万,就失去了个人占有意义。”

不久之前,一张在宴会上被抓拍的双人合照走红网络,在诸多社交平台上引起了一阵热议。

画面左侧的这位女子,想必所有人都不陌生。

赌王千金、前香港女首富、全国政协常委,上市公司女掌柜…重重光环加身,何超琼无疑已经是当代华人女性典范之一。

而右边这位年长女性,只看侧脸却略显陌生。

她衣着朴素,肤色黝黑,满头白发,稍微有些驼背,却能与何超琼相对畅谈,落落大方。

穿戴简朴的她,实际上“富可敌国”,文首这句略显凡尔赛的话,正是出自于她之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叫雷菊芳,是奇正药业的创始人,被誉为“藏药女王”。

作为一名曾经的物理科学家,她研究了十几年重离子加速器,研究成果曾获得过中国科技进步奖。

从一名医药行业的“门外汉”,到成为中国藏药的龙头老大,雷菊芳的一贴止痛膏药一年卖10亿,如今身家已经超过120亿。

9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雷菊芳凭着“一腔热血”下海创业,公开放话:

“我要看看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赚钱,要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与国外企业抗衡。”

站在当下回望来时路,雷菊芳的确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菊芳为人低调,却有一颗“高调”的心。

多年间,她曾数次亲自前往西藏考察,请教藏医,研究藏药与藏文化。

雷菊芳于1993年建立的奇正集团,如今已拥有30多家子公司,3800多名员工。

在藏药领域,奇正手握141个批准文号,2个国家保密药方,远销20多个国家,各类研究基地10万余亩,药材保护基地3090亩。

“这些药材基地,短时间不会带来商业上的利润,但只要药材不被破坏,就比什么都值了。”

隔行如隔山,雷菊芳究竟是如何与藏药结缘,成为“藏药女王”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雷菊芳出生于甘肃的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就有“木兰”之志,痴迷《孙子兵法》,一心要当兵报国。

但事与愿违。

由于彼时国家更需要科研人才,自幼成绩优异的她,最终以“工农兵推荐”身份进入了西安物理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一年后,所里承接了一个高精尖课题:真空室表面洁净处理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已经被海外卡脖子许久,国内老一辈科学家费心费力得研究,却没有突破。

雷菊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从老科学家那里借来了相关书籍,又买了一些国外的前沿资料研读,终于在两年后将这一课题攻下,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雷菊芳一直从事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还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科研一片大好前景时,为响应“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的国家号召,雷菊芳毅然决然放弃了“铁饭碗”,决定下海创业。

这一年,34岁的雷菊芳借了1万元钱,租了两间房子,又弄来两张桌子,一手创办了兰州工业污染治理研究所。

就在第二年,雷菊芳所研究的除锈膏以及金属处理剂等产品,便顺利获得了国际荣誉证书以及国家重点产品奖。

不夸张地讲,雷菊芳当晚还没走下领奖台,所里的电话都已经被打爆了,订单像雪片一般砸来,回复都来不及。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雷菊芳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高达10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知识份子的“理想主义”很快让雷菊芳磕了一个大跟头。

雷菊芳认为,大家都是一起办事,股权就该一起平分。

但正是这个决定,让她在团队里失去了话语权。

后来,雷菊芳认为“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提议最好再上几个新项目,但合伙人却认为“当下赚到才是财富”。

由于意见始终无法统一,合伙人们都先后套现走人,只剩下雷菊芳一个光杆司令,手里的资金也所剩无几。

初次创业,功亏一篑。

巨大的打击,让雷菊芳瞬间失去了人生方向,她急需换一个地方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重新寻找呼吸感。

而西藏,恰好成了雷菊芳事业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藏,她不仅看到了雪域高原,还有淳朴的民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终于得到了缓解。

此后数年间,她开始尝试深入藏区,进行了逾百次的考察和学习,也得到了与藏医大师深度交流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雷菊芳还意外得知,藏医所绘制的《胚胎发育图》比显微镜证实胚胎发育要早1000多年,这让她对藏医更加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谈过后,雷菊芳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新的奋斗方向:开发藏药,宣传藏药,让更的人解除痛苦。

说干就干!1993年雷菊芳创办了奇正集团,专门研发藏药。

但凡触碰医药领域,产品都要依靠科学和实践,做到标准化,可验证,可重复,安全又有效果。

不久后,雷菊芳研发的一款产品问世,便是未来畅销的【奇正消痛贴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推出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药膏怎样存放才能保持药效不减呢?

当时,有些药企花了大价钱从国外进口真空冻干机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最便宜的机器也要三百多万元。

来自财务的压力,以及雷菊芳骨子里的工程师基因,让她再一次决定自己尝试。

靠着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一台真空冻干机硬是被她搞了出来,仅花了三十万,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解决了产品的保存和运输问题后,接下来的难关,就是要把产品销售出去。

打广告没有钱,找代理没有路子,雷菊芳只能自己背着一大包的奇正消痛贴膏,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向药店推销。

可是一问价格,药店人员立马把她推了出去:

“6元一贴,比一般的膏药贵出一半,你这产品凭什么值这个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员工们见状,便纷纷来劝雷菊芳降价销售,却都被她明确拒绝:

“药的价值在于疗效,咱们的产品值这个价。”

既然推销不掉,那就到大街上免费送。

恰巧,八一篮球队当年正在兰州集训,雷菊芳便决定让队员们免费试用,效果确实比以往用的膏药贴都好。

有了队员们的推荐,雷菊芳信心满满,带着药来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继续给这里的高水平运动员们试用。

3个月的时间,雷菊芳送出去了上万贴膏药,价值不菲,由于营业收入长期入不敷出,公司的财务压力也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线拉长,运动员们之间最初的口口相传,开始在社会各界发酵,起到了绝佳的宣传效果。

一夜之间,大量订单飞入奇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雷菊芳天天在生产线上忙活,200多位工人轮流上班,机器24小时不断生产,依旧跟不上销量,3个月内断供了4次。

但雷菊芳依旧清醒,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

要让奇正藏药走得更远,不能看眼前的利益,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为了藏药走向更广的市场,雷菊芳决定在西藏建厂,让藏药从家乡出发走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雷菊芳被光彩事业“义利兼顾”理念打动,这个理念与奇正企业的文化“向善利他,正道正业”不谋而合。

她再次前往西藏,并决定在西藏林芝建厂。

建厂就要用到砖,可那时西藏没有铁路,从甘肃把砖运到西藏成本太高,雷菊芳就花3万元买了一台机器,就地生产砖块,减少了80%的运砖成本。

至于其他的所需物资,就靠汽车在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奔跑运输,一跑就是几千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内地人很难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研发人才在这里扎根坚守极为不易,这些困难都在考验着雷菊芳。

雷菊芳没有退缩,她坚定地认为,发展藏药不能离开西藏的土壤。

“林芝是天赐的宝地,这里的藏药资源和生态条件,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投产招工时,雷菊芳招募了大量本地农牧民和残疾人,他们没有基本上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生产的概念,但是他们有着与雷菊芳一样的一腔热血和干劲。

在招揽人才的理念,雷菊芳一直认为,企业发展离不开本土人,青年人是形成本土人才的关键。

正是如此,奇正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吸收国内知名学府的藏族大学生、研究生,同时建设学校,不断培养藏、汉、回等多民族复合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奇正在西藏林芝建设了职工公寓,残疾职工优先入住。

现在,他们已经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在奇正的庇护下有了生命的尊严。

面对各界夸赞,雷菊芳谦虚表示:

“我们没有恩赐他们,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同时他们也给企业带来了乐观积极的文化呈现,我们没有给他们什么,只是授之以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林芝建厂是藏药的材料原地,那么榆中建厂就是践行“向善利他”,回报家乡。

奇正的第三座药厂建在了甘肃榆中,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县。

选址时,成都曾开出过很诱人的扶持条件,但雷菊芳却力排众议,把厂子建在了榆中。

这一决定,让公司的财务每年要多投入600万元。

但雷菊芳认为,办企业就是要回馈社会,而家乡一定是首选。

目前,奇正已经成为了榆中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在公益、教育、医疗等方面累计投入数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奇正藏药傲然上市,成为了首家登录中小板的西藏企业。

15年后的今天,奇正集团已经是藏药现代生产的标杆企业,拥有30多家子公司,药品远销20多个国家。

在藏药领域,奇正手握141个批准文号,有100多项专利技术,2个国家保密药方,被定为中国成名商标。

不仅如此,奇正还拥有各类研究基地10万余亩,药材保护基地309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与此同时,一个无奈的现状是,我国似乎已经“沦为”日韩的中药原材基地。

在世界中药市场上,80%到90%的市场被日韩垄断,而日本产品75%的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百年中药企业甚至被海外资本围合绞杀,被外企蚕食。

就在不久前,有着145年经营历史的“余仁生”竟传出被日本用50亿巨资收购的消息,这着实让人吃惊。

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收购中国药企了。

1918年成立的陕西紫光辰济药业,已经被日本津村药业控股,天津盛实百草同样被津村收购。

而且,津村一边收购中药企业,一边还出资与国内中药企业合资建设新厂,“借壳赚钱”越发熟练。

目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变成外国人的盘中餐,实在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我国的中医药传承队伍中,还有像雷菊芳这样的人。

“我要看看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赚钱,要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与国外企业抗衡。”

有着这样的自信,我们还需要害怕什么呢?

从女科学家转行做藏药,孜孜不倦、锐意进取,是雷菊芳的人生基石。

可以预见,在雷菊芳的带领下,奇正会勇攀高峰,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也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中药和民族药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 中新网|雷菊芳:随性入江湖,侠义利他人

2中国西藏网|雷菊芳:高原上绽放光彩

3新浪网|雷菊芳:从女科学家到女富豪

4兰州日报|乘东风书写传奇 立潮头向善利她——访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

5日中资本市场|中国中医情何以堪?日韩汉方占国际市场90%份额,碾压中药

6环球时报|警惕!日本巨头密集收购中国中药企业

作者:冰月

编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