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年仅21岁的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次年(1399年)三月,朱棣依礼入觐新君建文帝,但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其嚣张程度可见一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逝,二十日,45岁的胤禛即位,史称“雍正帝”。

之后,雍正下旨将远在西北统兵的老十四允禵,手握重权,雍正以奔丧为由,将其紧急调回。

兄弟二人在康熙灵前相见,面对新皇,允禵却不肯主动上前跪拜雍正,也有一时的嚣张。

对于朱棣和允禵的“不情愿”,原因也明了,都认为那皇位本该是自己的,凭什么被别人夺了去,心里不服,也不甘。

但面对内心的不甘,二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朱棣发起了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夺权之战,而允禵最后却只能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那么,允禵当初手握数十万重兵,为什么不能像朱棣那样也发起夺权之战呢?两者条件相差太远,允禵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

我们从三方面的对比,来看下二人的相差究竟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军事实力对比

康熙驾崩时,老十四允禵正好统兵在外,在甘肃做他的抚远大将军,当时手下少说也有十多万人。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禵抵达西宁时,统率着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就是十多万人。

那么,允禵为什么不领着这十多万人,像朱棣一样杀回北京呢?他有难言之隐。

当时虽然头上顶着大将军的头衔,但实际只干着统筹调度的工作,真正领兵出战的将军另有其人。

比如平逆将军延信,定西将军噶尔弼,靖逆将军富宁安和振武将军傅尔丹等人将领。

也就是说,他的形象更多代表“康熙”前来督战的角色,并不负责军务方面的重量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21年,清军驱逐入侵的准噶尔军,允禵将大营移至甘州后,十几万清军分别驻扎于西北的各据点,具体由傅尔丹、富宁安等人指挥。

军队训练,由将领负责;军官升迁调度,由朝廷安排,胤禵也就是个朝廷的传声筒。

更何况,由他统率的军队成分也十分复杂,其中囊括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八旗、绿营军队,以及蒙古、西藏、云南各地的部落兵。

对于这些军队来说,他们本身有着自己的领头羊,比如八旗军有西安将军,绿营兵有川陕的总督、提督,各部落兵又有本部落的王公、土司。

从大局来说,这些军队服从和效命的是清朝的主子,也就是皇帝。

而允禵作为大将军,也只算是皇室的代表,与他们只是临时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还达不到以性命相交的程度。

那允禵就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吗?也有,数量不过几千人,都是从京师带过去的,而且家属都在京城,谁也不想冒此风险。

所以,不论从影响力,还是允禵的工作职能来看,他都没有能力撬动西北大军为他卖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朱棣可就不一样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朱棣仅以800人就拉开了造反的帷幕。

但他一天之内就控制了北平城;两天后,通州的明军归附;再过两日,遵化、密云明军归附;数日后,开平、上谷、云中等地的守将归降,这样北平及四周基本都成了燕王的势力范围。

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朱棣手下的人马从800迅速扩充到数万人。那么,朱棣凭什么有这样的威望呢?他的成长环境给了他更多的机会。

朱棣11岁被封为燕王,21岁起就藩于北平,到起兵时年近40岁,在北平待了将近二十年,那么这二十年他在干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就与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广孝,两人“勾结”在一起了,从那时起,朱棣就已经开始积蓄力量,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

作为藩王,手下人马有限,也不得随意干预地方政事,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每有战事,藩王可以调遣各地镇守兵,而且也要带兵出征,在战场上,就算是大将军也要听他号令。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北征蒙古,大将军命傅友德,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人,都要受他节制。

而且此次出征,朱棣大获全胜,招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威名大震,朱元璋更加倚重于他。

此后,他参与北方军事更加频繁,由此,他的军事经验和人脉自然也得到加强,这从他起兵后,相继归降的人马也可看出。

从上述简述,不难看出,老十四允禵与朱棣的区别,前者是一个花架子,而后者是个实力派,尽管都是皇子,这俩人造反的成功率谁高?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

更何况,他们二人的对手也相去甚远,老十四允禵要对付的是政治经验丰富的四阿哥胤禛,而朱棣的对手却是一个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龄不过21岁的年轻儒生。

那么,他们是如何与对手过招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对手不同, 结果相差甚远

在看《雍正王朝》这部影视剧时,雍正能顺利登基,手中有三张王牌,一张是隆科多,另一张是年羹尧,还有一张是老十三允祥。

在这三张牌中,前两张是史实,最后一张属于杜撰。

先来看隆科多,在胤礽二次被废时,他是步军统领,后来又兼任了理藩院尚书,掌管着京城内外九门,统领着八旗步兵。

可见,隆科多官员不高,但职位很重要。

隆科多曾是允禔的党羽,在允禔党瓦解后,又投靠了八爷允禩,到康熙末年时,在看到允禩前途渺茫后,转而投到了四阿哥胤禛门下。

所以,早在康熙病重期间,在雍正的操纵下,隆科多就已经控制了整个京城,其他阿哥想发动政变都难。

对于这一点,《雍正王朝》中也有展现,远在西北的允禵一直在等老八的消息。

只要八爷党放出风声,说把京城搞乱了,还有可乘之机,他至少还是可以起兵搏一把的。

但是,等来等去,允禵等来的是押他回京的钦差大臣。

这一幕也很写实,京城被雍正把控森严,八爷党一点机会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年羹尧,当时他手握晋川陕三省大军兵权,还是允禵大军的后勤总调度。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算允禵拉拢人员起来造反,没有后勤支撑,也溅不起什么浪花。

更何况,雍正也没有给允禵这个机会,在让他回来时,就派辅国公延信去甘肃接管了胤禵的帅印,同时,还让年羹尧暗中监督此事。

更重要的是,雍正还让川陕总督年羹尧控制了重镇西安,如果允禵造反,就从半道出击,使他难于进入关中。

所以,从形势上来看,雍正已经把控了内外局势,不夸张的说,允禵造反一点胜算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朱棣是如何与建文帝过招的呢?

其实早在朱棣起兵前,建文帝对他也十分警觉。

首先,遵照遗诏,不让他入京奔丧;但朱棣为显示自己的诚意,让三个儿子前去南京替他送葬。

让三个儿子前去南京当人质,说明此时的朱棣还没有明显的造反迹象。但三个儿子赶到京城时,发现葬礼早就结束了,人家压根就没把你们放在眼里。

三兄弟在灵堂前守了一个月,准备返京时,朱允炆下旨了,要他们三个留在京师读书。

但后来这三兄弟又毫发无损的回去了,这是建文帝的失策。可见,建文帝,包括他的智囊团政治水平有多差,给你把柄都不要,怪谁呢?

其次,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起,大批的军队和锦衣卫就被派北平监视朱棣。

而他们二人之间矛盾的激化,则是源于朱允炆的“削藩”。

削藩行动开始后,周王、齐王、代王和岷王相继受到打击,他们被关得关,贬得贬。于是,朱棣不得不加紧时间招兵买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建文帝以防备北边蒙古为名,派武将戍守开平,并下令调征燕王所属卫兵出塞;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左右政使,任谢贵为都指挥使,随时监视着朱棣的动静。

建文元年(1399年)春,燕王府长史葛诚入京奏事,把燕王在北平的不轨之事一一禀报,但却并没有引起建文帝重视。

三月,燕王入觐新君,四月朱棣顺利归北平。至于为什么建文帝要放走朱棣?有人说,建文帝天性仁厚,念及亲情。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此之前,他毕竟已经处理了周王、齐王等人,难道他们就不是亲情了吗?

而且当时也有人向他建议,将朱棣调离北平,迁至南京,也被他拒绝了。

个人认为,建文帝不敢轻易动朱棣,可能原因就是对朱棣有一种恐惧感,毕竟他也知道朱棣的威望很高,朱元璋对他也很器重,他在太祖心中的分量与其他亲王还是有区别的。

朱棣回到封地北平之后,马上托疾不出,对外又称病危,以此迷惑朝廷,以静制动。后来干脆装疯卖傻,还真骗过了朝廷。

最终,在建文帝的逼迫下,朱棣起兵了。

从上述双方你来我往的战前较量中,不难看出,建文帝幼稚天真侥幸的一面,而朱棣则呈现出老练狡猾城府深的一面。

两人的较量明显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么,对于正统一说,朱棣是怎么处理的呢?老十四是否有这方面的顾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正统的意义

末世争雄,那叫逐鹿天命;而在和平年代起兵,通常都会被冠以“大逆”的罪名。

所以,对此,朱棣和允禵都心怀忌惮。朱棣没有一开始就选择造反,也是迫于没有合适的理由。

直到“削藩”实行后,几大亲王均被拿下后,他才打起了“清君侧”的大旗,而且这个理由还是朱元璋背书的。

在《明皇祖训》中有载,如果朝中出现奸佞,各地藩王有权带兵进京勤王,这条借口对朱棣来说就是再合法不过的理由。

反观允禵如果造反,他有什么合理的借口呢?他既拿不出雍正篡位的证据,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

所以,只要他造反,那就是逆臣贼子,不得人心,一点舆论也占不到。

综上所述,从三个方面对比,我们发现,朱棣敢发起靖难,而允禵却不敢反雍正,原因在于他们二人的起兵条件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