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研究》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90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39家,非核心期刊50家,集刊92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4年4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2981位作者的310715篇文章,总期数19035期,总字数28.2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 010-82668266

《犯罪研究》2024年第1期要目

【主题研讨】

1.我国检察侦查权的历史、现实与完善

王戬、程溪(2)

2.检察侦查权的适用逻辑与实践优化

曹化、陈修勇(17)

3.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权的实施困境及纾解

——兼论检察侦查权改革

兰跃军、张跃(27)

【理论研究】

4.骗取出入境证件行为的刑法定性

刘宪权、季政齐(39)

5.英国少年司法中电子监控的实践及其启示

应培礼、王婷(49)

6.中国食品犯罪形势分析(2014—2020年)

王嘉、李春雷(59)

7.对恐怖组织与有组织犯罪间关系的学术争论与反思

曹峰毓(69)

8.刑行衔接视角下非法狩猎罪的刑事违法性判断

隋林熹(79)

9.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理论反思

——基于120份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张文馨、郭旨龙(92)

【实践探索】

10.没收财产刑执行困境及破解

——以N市近3年财产刑执行案件为分析样本

杜开林、刘晓健(100)

【检察官论坛】

11.轻罪治理视域下完善赔偿保证金制度的进路

陆明、华维(107)

【主题研讨】

1.我国检察侦查权的历史、现实与完善

作者:王戬、程溪(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检察机关侦查权自始至终与检察机关相伴而生、同向而行。我国检察机关与监委有不同的监督面向,体现着检察机关在《宪法》中的性质定位。新时代下检察机关侦查权调整和重构存在一定的制度空间,但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完善同样存在现实性、紧迫性。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完善,应当从属其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基于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现实和行使法律监督的实践需求展开。以检察侦查为载体,切实打通检察机关与证据的关联,有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全面践行,完成检察机关“未尽的改革”。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运行问题,不仅涉及内设机构的改革,更应成为检察视角下程序改革的又一重要契机,要借助这一变革端口,重新审视和解决检察职能运行中存在的法律和制度瓶颈,既站在法律框架之内求改革,又站在法律之外谋改革。

关键词:检察侦查;法律监督;专门化;专业化

2.检察侦查权的适用逻辑与实践优化

作者:曹化、陈修勇(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1979年以来,检察侦查权的发展经历了范围上逐渐限缩、性质上不断回归法律监督属性的演变历程。这一特征决定了检察侦查权力度和精准度的提升是提高法律监督质效的重要手段。而实践中,检察侦查权适用率低迷、案件线索移送机制不健全、存在“自侦、自捕、自诉”等问题,影响了检察侦查权行使力度和精准度的提升。为此,理念层面需要以能动检察为指导,在规范层面确立检察管辖优先原则,适度松绑检察侦查权的启动条件;在配套机制方面,适度探索设立检察侦查部门,建全案件线索发现和移送的衔接机制,借助数字检察提升检察侦查的精准度。同时,要注重检察侦查权的内外部监督与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检察侦查权;法律监督;管辖分配;能动检察;数字检察

3.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权的实施困境及纾解

——兼论检察侦查权改革

作者:兰跃军、张跃(上海大学,江苏省句容市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自行补充侦查权是中国语境下检察侦查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定位下具有独特的诉讼价值与制度功能。但是,立法的缺失和现实的掣肘导致自行补充侦查权在实践中未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激活这一休眠的检察侦查权,不仅是检察监督本位之思考,还是检察工作现代化之所需。从强化检察侦查权监督性的视角出发,分析自行补充侦查权的实施困境及成因,应当着力从规范化设计、侦查能力建设、协作与制约双向模式三方面探索自行补充侦查权的改革进路与完善路径。

关键词:自行补充侦查权;法律监督;实施困境;纾解

【理论研究】

4.骗取出入境证件行为的刑法定性

作者:刘宪权、季政齐(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对于以提供伪假证明材料等方式骗取出入境证件行为的刑法定性,存在行政法中的出境入境证件与刑法中的出入境证件混同、对出售出入境证件罪中出售行为的认定争议较大等诸多问题。《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的外国人停留居留证件既不属于司法解释例示的出入境证件,也不可归为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其他出入境时需要查验的资料”,故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出入境证件”。对于骗得出入境证件后将该证件出售的行为,应当将其认定为出售出入境证件罪;对于有偿为他人骗取出境证件的行为,可以将其认定为骗取出境证件罪或骗取出境证件的行政违法行为;对于有偿为他人骗取入境证件的行为,只能认定为骗取入境证件的行政违法行为。骗取入境证件行为与骗取出境证件行为的规制必要性相当,应在刑事立法层面将“骗取出境证件罪”调整为“骗取出入境证件罪”,从而进一步完善对出入境证件的刑法保护。

关键词:出入境证件;法秩序统一;出售出入境证件罪;骗取出境证件罪

5.英国少年司法中电子监控的实践及其启示

作者:应培礼、王婷(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对未成年人适用电子监控措施符合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以及实行轻缓化多元处遇的刑事司法目标。英国少年司法在对未成年人适用电子监控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在制度方面,英国少年司法规定了在保释、刑事判决令、非刑事判决令三类情形中可以适用电子监控。在实践层面,依托英国“多机构合作支持”的少年司法体系,形成了“决定—实施—违规应对”的完整电子监控运作流程。以英国少年司法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参考,结合本国国情,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有必要从理念、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努力,将电子监控扩大至审前的非羁押措施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对未成年人进行适用。

关键词:电子监控;少年司法;未成年人刑事司法

6.中国食品犯罪形势分析(2014—2020年)

作者:王嘉、李春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内容提要: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14年至2020年涉及食品犯罪的刑事判决书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食品种类、供应链环节、危害物质、犯罪手段、犯罪空间和犯罪团伙等方面对我国食品犯罪现象进行分析发现:食品犯罪案件从日常、低利润食品向营养、高利润食品转移的趋势明显;食品供应链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案件比重持续上升;毒害危险物的类型发生变化,新型危害物质层出不穷;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得到一定控制,扰乱市场秩序的食品犯罪有所回升;食品走私问题凸显,加剧了进口食品的安全风险。公安机关肩负着打击和治理食品犯罪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应当主动拓展线索来源,深入摸排研判;运用好法律和技术手段,精准破案攻坚;统筹国内食品犯罪的综合打击;参与国际食品犯罪的联合打击,用法治方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食品犯罪;犯罪形势;判决书;内容分析

7.对恐怖组织与有组织犯罪间关系的学术争论与反思

作者:曹峰毓(西北大学)

内容提要:当代恐怖组织与有组织犯罪的合流趋势引起了学界对其关系的争论。在分类上,学界存在着将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建立更详细分类体系或彻底打破恐怖组织与有组织犯罪二元划分等三种观点。在竞合关系上,学界也提出了两者易于合作、难以合作与相互竞争等相互对立的观点。在两者间的类型转换上,学者们指出促成恐怖组织向犯罪集团转化的因素包括经济诱惑、组织间权力竞争或恐怖组织与政府的互动等,政府的打击力度则是促成犯罪集团向恐怖组织转化的主要动因。缺乏实证研究是学者们在该领域几乎所有重要议题上均未达成一致的主要原因,而较高的资料获取难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改变目前以动机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路径,转而加强对手段的关注,以弥补在资料获取上的先天不足,并为国际安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恐怖组织;有组织犯罪;犯罪—恐怖关系;国际安全

8.刑行衔接视角下非法狩猎罪的刑事违法性判断

作者:隋林熹(中国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近年来,部分关于非法狩猎“三有动物”的案件存在罪责刑不相适应的现象,引发公众诘责。在非法狩猎案件的判决中,主要存在着行为犯化严重、犯罪故意与犯罪阻却事由缺失、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倒挂等问题。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根源在于未对行政犯中的刑事不法进行独立判断。对行政犯认定的标准不能背离明确性、谦抑性、补充性等刑法基本理念。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对基本原则、保护名录评估、动物致害救济等作出新的规定,非法狩猎罪的司法解释也应当与之相衔接。应当在生态学的人类中心法益论指导下,突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刑事不法性,将“禁猎期、禁猎区或使用禁止工具狩猎”解释为对“违反国家规定”的强调,重新考量、补正“情节严重”要件的司法解释,通过增设行政处罚前置条款、常业犯、常习犯条款、非法定目的要素等方式限缩罪名成立,以情节和结果共同划定累积犯微量致害的界限,避免将行政违法行为直接作为犯罪处理。

关键词:非法狩猎罪;刑事违法性;野生动物保护法;空白罪状;累积犯

9.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理论反思

——基于120份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文馨、郭旨龙(中国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具有两大理论争议:一是该罪是否属于帮助行为的正犯化;二是如何确定该罪的处罚边界,但根本分歧在于对帮助行为是否可以脱离共犯从属性和对帮助行为入罪条件的回答。在观察120份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定罪的裁判文书后可以发现,量刑规则说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帮助行为正犯化说和累积犯说不如协作犯罪说更能妥当解释该罪的正犯性;“明知”应指对犯罪活动的概括性认识,但需谨慎适用推定;“犯罪”应指《刑法》分则的行为类型,无须满足罪量限制。

关键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实证研究

【实践探索】

10.没收财产刑执行困境及破解

——以N市近3年财产刑执行案件为分析样本

作者:杜开林、刘晓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财产判项,因缺乏具体的、明确的数额,实践中一些法院多以“1元”执行立案,导致没收财产刑出现“假执行到位”现象。执行结案方式缺乏统一标准,致使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陷入“孰轻孰重”的执行困境,同时也是对财产刑执行“失权性原则”的冲击。当没收财产刑从立案到结案均出现困境时,应从没收财产刑自身属性到程序适配性进行思考。没收财产刑有其自身刑罚逻辑,将其作为附加刑机械适用,会导致其“最严厉的财产处罚”属性受到冲击,但不能因为没收财产刑的执行效果不好或部分替代可能性而将其摒弃。没收财产刑的执行价值,需要一套完备的审执模式予以护航,从审判源头入手统一好法律适用、配套好执行启动程序与统一好执行结案方式,因而其未来走向仍值得期待。

关键词:没收财产刑;执行困境;执行启动程序;执行结案方式

【检察官论坛】

11.轻罪治理视域下完善赔偿保证金制度的进路

作者:陆明、华维(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司法实践中,赔偿保证金制度大多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促成轻微刑事案件中当事人和解而开展。随着轻罪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赔偿保证金制度应发展成为判断轻罪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进一步减少轻罪案件的审前羁押,切实化解矛盾,恢复受损社会关系的检察新路径。构建赔偿保证金制度应更加注重程序正当性,将赔偿保证金融入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量化评价并对部分争议案件开展公开听证,真正消除社会的质疑,从源头化解矛盾,推动轻罪治理的全面、精准实施。

关键词:轻罪治理;赔偿保证金;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价;源头化解矛盾

《犯罪研究》(原名《刑侦研究》)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犯罪学学会主办、学校协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专业性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华东政法学院刑事侦查学教研室, 1983年成为上海市犯罪学学会会刊。《犯罪研究》以开放的姿态成为刑事法学、侦查学、犯罪学研究的阵地和交流的窗口,受到全国刑事法学、犯罪学、侦查学领域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同和欢迎。杂志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市犯罪学学会的理论研究活动。

责任编辑 | 张馨予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韩爽

本文声 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