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美国步兵师,他们中间80%的人是第一次上战场。

乌合之众?!

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二战前的美国陆军真的是非常贴切。因为这也是当时欧洲列强们的一致意见:直到德国进攻波兰时,美国陆军一共才拥有9个正规师和18个国民警卫队师,而只有3个正规师接近满编人数的一半实力——要知道,自命不凡的波兰那会儿可都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呢,这还没有算上它们的12个骑兵旅。。。(注1)

对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人来说,美国内战的残酷性远远高于让英法血流成河的一战,毕竟,美国军队虽然参战时间长(19个月),但是它真正作战的时间也就4个月,19个月里的伤亡一共才116700人——连英法德俄的零头都算不上。

正因为如此,一战结束后的20年里,很少有美国人会认为,他们将再次参加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美国陆军在两次战争期间的2-30年里,被彻底忽视。同时也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预算紧缩,让当时的美国陆军无论在规模、训练和装备方面都完全落后于现代军事水平。

这支军队的数量常年徘徊在14万人左右,连国民警卫队的规模都比他们大(20万人),至于说到训练水平,这弟兄俩就只能相互比烂了。

被卷入战争后,美国陆军开始了迅速扩张,到了1942年7月,已经有了45个师。到了1943年7月,美国陆军有了88个师,而第89个,也是二战期间组建的最后一个陆军师,于1944年1月成立。(注2)

考虑到美国到此时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战争类型,重组陆军的初衷还是为了应对一场长期的消耗作战。1941年秋季美国政府制定的胜利计划中,预计美国陆军将要建立213个师的部队,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数字被不断削减:

苏联红军在经历了1941、1942年的惨败后重新崛起、盟国阵营的不断扩大、盟军空中力量对德国的持续削弱;而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为了给盟友们提供海量的武器和装备,工业部门也需要人手,而其他的军种同样在抢人,实际上,美国陆军的步兵师的兵员补充优先度是排在倒数几位的。

为了实现1930年版的《美国大部队指挥手册》中强调的机动和机动所需要的速度、灵活性。美国陆军根据这个要点进行了重建,同时确定了以进攻为导向的军事思想——此时还只有思想,至于经验,到二战结束时还没有攒够呢。

到了1942年3月,美国陆军的重建达到了顶点,被组建美国的步兵师的人员和装备数量,只需要满足作为预备队和在较为平静的地区防守的水平即可。因此,每个步兵师的人数被大幅削减(27000人减到约15000人)。

这种新型的步兵师拥有更大的战术灵活性和更好的战略机动性,每个师下辖3个步兵团,每个团下辖3个步兵营;配备4个炮兵营,每个营装备了12门榴弹炮。而这种步兵师的核心战斗力,就是下辖的27个步枪连,一共大约5200-5300名军官和士兵。

当他们进攻或是防御某个关键地区时,会得到总司令部控制的独立坦克营或者坦克歼击车营的支援,有时候还会得到来自更高层的大量火炮支援。

从人数上来讲,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官兵只占全师人数约37%,但是战斗中超过90%的伤亡都来自于这些步兵连——所以,想让一个美国的步兵师失去战斗力其实不需要特别费事——一旦步枪兵的伤亡速度超过师里的其他兵种,整个步兵师的力量均衡就被打破了,步兵师也就不得不进行休整——尽管步枪兵以外的其他单位仍然保持着战斗力,但是没有了基层步兵,这个师照样啥也干不了。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忽高忽低,除了高级指挥官的不称职外(这点我们在后文中会详述),没有足够的部队进行轮换,最关键的步兵补充体系的糟糕运作也是直接原因。

就如前文中所述,在战斗中步枪兵的伤亡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诺曼底战场上,步兵的损失占到了人员损失总数的85%。登陆之前,美军在英国储备了76000名补充兵,有一半是受过训练的步兵。原来预计这些人足够撑到年底,结果战役末期就全消耗光了。

而新补充来的新兵大多是来自美国国内的青年,他们往往被直接补充到了损失率达到80%以上的连队。新来的人只是补上死者的空缺,却对于战斗没有什么用处: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是菜鸟,他们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这些人连最基本的卫生常识都没有被教授过,例如勤换袜子这样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被送来的补充兵经常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训练质量。很多人不会游泳,以至于在强渡摩泽尔河的时候许多人给淹死了;他们不但会被那些失去了亲密伙伴们的老兵排斥,还笨手笨脚的——于是,许多排长为了保持自己经验丰富的老兵,就让他们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许多新兵下到连队不到48小时就一命呜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兵们以为战场上唯一的危险就是轻武器射击,他们想象不到还有地雷、迫击炮、大炮和坦克。在进攻的时候,聚成一团的新兵成了德军绝好的目标;而当敌人的步枪或机枪开火时,趴在地上的他们又将自己暴露在了迫击炮的火力之下。

而最为荒谬的是,当德国士兵打算投降时,又是这帮新兵迫不及待地向他们开火,迫使德军趴下来继续战斗。。。

团结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而持续的人员伤亡,补充兵的匮乏,补充兵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融入新的部队,再加上不断作战的疲劳,足以令美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也正因为如此,从诺曼底逃出来的德国军队经过休整后,继续以高涨的战斗热情投入了战斗,德军上上下下,普遍表达了对敌军的不屑一顾:“美军没有飞机和坦克掩护就不敢进攻,他们是一群懦夫,美军能用上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武器。”

一等兵马尔特·克里贝尔就在9月18日的信中写道:“美军步兵一毛钱都不值,他们只敢使用重武器,而且只要我们的机枪在开火,他们就不敢前进一步。”

指挥官们

美国参战时,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经历了多得吓人的失败的英国人相比,他们的确是帮财大气粗的菜鸟。所有的英国高级军官都认为,美军本质上就是群无知的外行——当然了,英国佬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那点子现代战争经验,纯粹就是败仗吃多了,总结出来的挨揍体验而已。

但是,稚嫩的美国军队犹如一张白纸,欧洲战场的战略方针和军事目标制定,很快就落入了英军高层的实际掌控之下;而严重缺乏受过完整训练的称职的参谋军官的美国陆军,不得不慢慢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些战地指挥官们的学习经历各式各样,但是在战役级别的集团军和集团军群作战方面,美国将领们一直都比较欠缺,毕竟,这个层面的指挥工作,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比如盟军的欧洲战区指挥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42年被提升为中将并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的指挥官之前,他从来没有指挥过营以上的部队。此人堪称参谋军官的典范,虽然极具个人魅力和能力,但他作战经验方面的不足,让他无法稳固地控制部下,而偏偏他的手下都是群刚愎自用有不愿意互相配合的家伙——蒙哥马利和巴顿是两个典型的刺头。

结果,自大任性的蒙哥马利在后期就不断挑战他的底线,经常在战斗中自行其是,既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也不将精力集中在完成主要目标上,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并事实上延长了战争。

而艾森豪威尔的西点同学,奥马尔·布莱德利同样没有参加过一战,他也是在两次战争期间接受的军事教育,和同时期的传统指挥官一样,他在战争中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意识到美军的作战方式既不高效也没有发挥出优势。

他在欧洲战场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监督老上司巴顿身上,以确保他的第3集团军别搞出什么事情来。接管了他的第1集团军的考尼特·霍奇斯,早年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被西点军校开除,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战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虽然被誉为步兵战术大师,但是这位指挥官的战术却是四平八稳,既不敢冒险也没啥新意,遇到挫折时也缺乏灵活性——这一点直接导致了美军部队在许特根森林地区的血腥消耗战。

盟军的四名集团军司令中(还有一个是蒙哥马利),可能只有乔治·巴顿是个另类了。这位个性十足的美国将军,不但是美国装甲部队创建时的领军人物,还是盟国军队中不多的掌握了当时的机械化作战精髓的战术指挥官。也是一名在最短时间里就学会了不再依靠优势的实力来强压对手,而是利用自己的潜在优势进行机动作战的指挥官。

发挥不佳的装甲师

按照美军的战术思想,二战中美国组建的装甲师规模较小,只有11000人的编制。它们通常包括了3个坦克营、3个装甲步兵营和3个自行火炮营;作战的时候会根据任务灵活组成2-3个战斗群。

美军的装甲师经常会得到坦克歼击车分队,有时也会得到独立坦克营或者其他步兵师的支援。理论上,美军的装甲师是专门执行突破作战的,但是在欧洲战场上,因为缺乏步兵师,装甲师也经常当做战斗群去增援步兵。

欧洲战场上的美国陆军,本意是要用来进行机动作战的,当诺曼底战役结束时,每3个美军师里面就有一个装甲师,另外还有9个机械化的骑兵大队。尽管在所有人的印象里,美国的主力战车“谢尔曼”就是个“朗森打火机”,号称“一打就着,每打必着”,以至于被德国人贴心地送上外号——“英国佬烤炉”。但是这种坦克其实优点也不少:作战行程远(200公里),机动性高,弹药性能也不错;而最重要的是,谢尔曼坦克可靠性好,可以保证很高的出动率。

这些特点让美国坦克在实施机动作战时大放异彩,只要燃料跟得上,具有高机械可靠性和长公路行程的谢尔曼坦克,就可以持续追击敌人而很少掉队。

但是美国陆军自相矛盾,左右摇摆的作战思想,只掌握了线性消耗战的陆军指挥官,再加上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场的部队严重不足。都让为机动作战而设计的装甲师,极少得到机会实施突破,更多的时候,被分配给了步兵师去硬啃敌军防线。

此时的美军指挥官,对于集中兵力的理解居然是在防线的所有地方持续进攻,让德军全线告急,而不是调集强大的部队,在某个薄弱点上进行突破。一方面,是因为美军财大气粗,进行这种传统的消耗战他们完全承受得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陆军缺乏经验和原有训练存在缺陷,而总是遭遇到战术失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步兵师和理论上应该支援他们的独立坦克营和坦克歼击车营,平时都没有进行过协同训练,美国陆军解决多兵种联合作战中的问题,摸索联合作战战术,全部都是在战场上吃了苦头,交足了学费后才开始学习的。

和从头现编的步坦、空地协同不同,美军炮兵和步兵从一开始就合作愉快,这也是基于双方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但是这却让步兵在战场上对于炮兵有了过度的依赖性——即便只是碰到了轻微的抵抗,其实美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装备来压制摧毁敌人,但是这些部队普遍都会停下脚步,构筑工事,再开始召唤炮火——一旦炮火不足,大部分的部队就不愿意前进了。

过度依赖炮兵的另外一个后遗症就是,地面部队也不断坚称近距离空中支援可以替他们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支援方式,只在机动作战过程中颇有帮助。真碰上坚固的纵深防御工事,就纯属大量浪费人力物力了。

整体素质偏低的美国步兵

虽然美国陆军经常看不起英国军队的乌龟作风,但是他们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也经常令人失望。而根源不仅仅在领导层面,美国步兵整体素质不高,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步兵是美国陆军中最基层,也是地位最低的存在,因为陆军部的将军们冷漠地认为,步兵只需要不多的技能、教育甚至是智力就足以胜任。这直接导致美军的步兵们如果没有人督促就会现场摸鱼,毫不犹豫地不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吧,这其实是空降兵,二战中最精锐的步枪连队之一。

要知道,在美国的军事体系中,海军、航空兵、陆战队、陆军自己的供应保障单位、以及像装甲师、工兵营等专业兵种,都被获准优先从储备兵员中挑选自己看中的优秀人才;同样,专业岗位也可以优先挑选军官。这导致大量具备优秀潜质的士官和基层军官离开了战斗部队。

而那些留下的军官为了填补空缺,往往被提拔得太快,但他们又不具备相应指挥岗位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就连美军的官方历史都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并能胜任他们的职位,因为他们的不称职,往往导致任务失败或者手下士兵不必要的伤亡。

和德军的指挥体系相比,英美都显得拘束过多,灵活性不足,《德国陆军手册》里就明确指出:“只要不会对自己的整体意图造成相反的影响,指挥官应当赋予下级行动的自由。”而美军低级军官训练不足,学历也不高,更不用提什么独立行动的主动性了。

和德军不同,美国的军事理论总是尝试去预测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再为之提供极为详细的制式解决方案——可想而知,当面对机智、老练、灵活的德国军队(或者其他军队)时,美军的应对方法显然很难奏效。

总之,美国陆军的种种内部缺陷,形成了一个个恶性循环:有优质潜力的军官和军士被其他部门和部队调走,导致部队整体素质下降;为了弥补空缺,不少不称职的军官又被快速提拔,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军官的低素质和士兵缺乏相应训练又进一步导致了美国陆军在战场上缺乏主动性。

尤其在处于不熟悉和困难的环境里,部队指挥官无法实时指挥,或者缺乏上级的指示时,美国步兵就会缺乏主动性去完成任务。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许多连级和营级指挥官只好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结果,基层军官常常伤亡惨重——这进一步让部队失去了动力。

诺曼底战场上的德军。

所以,美国陆军和德国陆军是骨子里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美军认为最重要的是兵力、武器装备、弹药补给的数量,他们纯粹是依靠高效的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海量物资来集聚压倒性的力量,用最粗糙的手段压倒敌人。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陆军更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体系的军事体现,它们的每一个单位都是庞大的战争机器上的一个小小螺丝钉和齿轮,所有部队,只要按照原来的计划和预测,缓慢而坚定地消耗掉敌人,就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正因为如此,美军更多是把“突然性”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他们的指挥,更像工业生产的管理行为——只用将庞大的火力布置在一个宽大正面上,然后利用火力摧毁敌人。

直到诺曼底战役结束后,美国陆军才成立了军级的指挥部,虽然在初期的表现笨拙又迟钝,但是让所有人吃惊的是,美军能够快速了解、适应战场并重新训练自己。尽管每个刚刚到达战场的陆军师都要从头开始获得实战经验,但依靠其他人的总结,他们积累经验的过程还是大大缩短了。

#深度好文计划#

注1:当时美国的步兵师规模很大,满员两万多人,是典型的为了应对长期消耗战的那种“四方师”——攻守兼备,完全可以独立应对一次小型战役。

注2:除了隶属于各师的部队,美国陆军还组建了数百个独立的炮兵营、坦克营、坦克歼击车营、工程兵营和其他单位。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