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它如同一股大浪潮。2021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一些新的思考。

大家可能在各类媒体都看过许多类似观点了,我们在中国经历的这些变化,日本也经历过。中间的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大约从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里,大家普遍追求消费,喜欢大城市,喜欢娱乐,谈论家国情怀,平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坚定的消费。房地产行业在这一点上感受最深,所有企业所有人都在追求规模增长。

但从日本的历史来看,当它进入下一个阶段时,最明显的变化是GDP和出生率都明显下降,然后进入到一个第三消费时代,即创费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强调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最典型的特征是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现在放松限购和信贷,市场似乎没有变化呢?因为仅仅给客户购买资格和“钱”是不够的,客户还需要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创费时代,对我们企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追求物质多寡的第二消费时代,所有人都追求“从无到有”。

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追求“从有到优”,他们要买更好的东西,追求拥有的物质跟服务的品质。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企业在2021年前后,投资拿了很多不是特别成熟的土地,而客户已经不是追求“从无到有”,他要“从有到优”。我们就要研究在土地属性的改造方面如何提升,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现在客户会有身份细分。以前我们谈论客户时,会说他是首次购房者,买婚房还是买学区房。但当你进入改善阶段后,你会发现他已经解决了首套房的问题,可能孩子也已经在读书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买房?这里面有很多身份细分的变化,比如有些人不需要每天准点到市区工作,相对比较自由,他们可能就需要一个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居住,他是会接受近郊的,小区环境好一点的。有些人可能需要处于家庭扩张期,二孩三孩,父母年纪大了,过来一起居住,方便互相照顾,他们就需要一个面积更大房间更多的户型,在总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他可能也会选择远一点的项目。还有一些人可能刚离婚,四五十岁,又变成了单身状态,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他又希望回到市区享受生活。

这里我想说的是,客户需求会出现一个变化,那就是身份细分,实际上是客户要展示他们的个性身份。在北京,可能大家都知道“阿那亚”这个项目,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北京有这么一批客户,他们有一个很文艺的自我身份认同,通过在“阿那亚”这个地方购买房子居住,得到自我认同和对外输出的一个反馈。

我们需要考虑客户有一个身份细分的问题。在销售的时候也是一样,今天我们去销售案场,会发现所有销售人员说的话都非常套路化,用一套说辞打遍所有来访客户。

在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很多销售场地的转化率越来越低,地产营销经常讲的三板斧,“降价、渠道和找分销”,实际上还是从价格出发考虑。但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在细分需求上的不同关注点,来调整我们的营销策略,提升我们的销售能力,通过个性化的销售服务来提升转化率。戳这里,了解智慧案场解决方案,让案场转化率飙升‍‍‍

第二个方面是品牌升级。可能绿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

近两三年来,行业爆发出一些交付问题、质量问题,但绿城的高品质人设还是立住了的,它在产品工艺的细节方面还是很稳,这对它持续提升品牌形象是很有帮助的。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客户研究,涵盖了北京、成都、杭州三个城市。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客户追求精致和考究的生活。

之前和花样年合作的时候,讨论过一个客户分类的话题,将中国的客户分为三类:“有趣的客户”,“有味的客户”和“有料的客户”。

按照这个划分,目前中国的主要改善人群基本上还是属于“有味的客户”,他们非常关心产品的细节工艺和材料品质。这一点在绿城的项目上体现得很好,所以大家看到绿城的业绩也比较稳健。

另外一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企业是滨江,他们也在走一条非常精致和考究的路线。

所以,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在品牌方面,可能可以从一些精细工艺的角度进行品牌升级。

第三个方面是是个性化需求,现在这个特点还不是非常明显。

在我们的客户调研中,大约有百分之十几的客户有某些个性化需求。这实际上提出了对行业的一个挑战:你是否能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以往房地产追求的是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

在这方面,我看到万科已经在尝试,主要是通过模块化的室内精装修体系,采用加载精装包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做法也可以为自己增加一个灵活的销售手段。如果市场不好,我们不需要直接降价,可以通过赠送加载包来降价。如果客户很纠结,我们希望让客户尽快成交,也可以通过赠送装修包的方式来推一把。与此同时,这样还能与周围的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

最后一个要点是注重服务。目前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仍相对落后。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仁恒。在对高端客户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提到了有关物业管理服务提升的问题,包括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日常维护,以及会所的服务内容,包括一些社区活动的组织等。

比如中铁集团老业主就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社区活动的组织,为老年人和孩子举办节日活动,也希望在社区活动中,可以有机会认识更多邻居。中国现在的老龄化趋势也比较明显,很多业主也提到了是否能提供一些社区中医理疗的护理服务等。

总结一下,可能在房地产发展新阶段,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房屋的功能满足,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大家公认成功的案例可能是阿那亚。实际上,选择滨江的客户,选择绿城的客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只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大家可能会觉得买房子就是投资,买到就赚到。但是,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房子更重要。

另外,大家对改善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功能满足上。以前,大家可能会觉得增加房间数量就是改善,但实际上,这只是满足功能需求。

还有一点是,大家过度追求面宽,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满足功能需求。关于客户的感受,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开发商做得还不够。

在接触大量客户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客户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面宽。甚至,有些客户并不关心面宽,他们更关心的是生活的便利性。

因此,当我们在做产品价值点提炼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从功能多的角度去说服客户,而是要从客户的角度去想,什么样的房子能真正打动他们。

同样的,我们做营销的时候,不能只强调地段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等硬性指标。客户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感的场景,一个能打动他们的故事。

诺兰说,“写剧本的过程就像住在奥本海默的脑海里”,正是这种贯穿在表演、摄影和剪辑之中的第一人称视角,形成了这部传记片的鲜明风格。

当诺兰提到他的另外一部电影《敦刻尔克》时,他说,“如今的丘吉尔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形象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已经成为一个图腾,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或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历史人物。而在《敦刻尔克》中,它不是关于个人英雄的电影,十八岁的汤米,他是整部片子的核心人物。

对我来说有一点很重要,第一次看他试演时,我看着他在火海中挣扎的场景,立刻就明白,他不是那种电影英雄,不是一个能独自打赢战争的人,也不是一个能打败德国、拯救时代的人。你只希望他能活下来,他是你的替身,是你进入这部电影的入口,你将会跟着这个人,而他将会尽自己一切所能活下来,然后回家。你也希望他能成功,你很关心他,所以这部电影是更广义的、更人性化的。

在过去,因为房价持续上涨,买房的入口就是买到就赚到。营销传递的产品价值,都在强化房价持续上涨这个概念,购房者也接受这样的价值输出,双方的第一人称视角是一致的。”买房肯定赚“就是购房者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入口。

但是,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家明白了买房不一定能赚钱,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入口,带领购房者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而这一次,这个入口不是唯一的,而是细分的,这就是“多重自我”。

我们预见未来整个房地产的规模可能会不断下降。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就像人们购买汽车后仍然会时不时更换汽车一样,以前大家都以购买宝马奔驰奥迪为傲,现在国产新能源的售价已经一骑绝尘,在房地产行业,我们需要创造客户的新需求,我们要让客户不满足于只买一套房,而是买多套(不是出于投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去研究挖掘客户的多元需求。

在2021年之前,人多而房子少,所有人都想买房。无论你谈论的是低端产品还是功能产品,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产品指标。但在2021年之后,房子多而人少,这一点我相信大家现在感受很深刻。客户看房子时,他们有很多疑问,他们找不到入口,不知道你想告诉他们什么,但他们又觉得购买房子是可以考虑的选项。所以在这个时候,产品的内涵实际上变得更为重要。

阿那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它在整个社区文化产品艺术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滨江和绿城在社区文化风格和产品艺术化方面也做得相当好。我认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在产品内涵这一块找到自己的特色。像几个暴雷的头部企业,你会发现市场进入了这一段之后,他们的项目与产品内涵还是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们会很难熬过这一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人口问题。去年我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千份定量问卷。大体上,购房者的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我们对2008年至今中国30岁到50岁的人口进行了统计。柱状图展示了他们的绝对数量,曲线则显示了趋势。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2014年到2015年,次贷危机在2008年到2009年,但我们的购房人口仍在上升,所以房地产在 09 年下跌后的反弹非常迅猛,第二轮的高峰期在17年至18年,一线城市房价在那两年都迅速创出新高,继而也带动了二线城市一波量价齐涨,那时也是很多房企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因为购房人口其实也是有所增加的。

然而,2021年后,30岁到50岁的购房人口开始下降,这个趋势持续到2030年,2023年的数约为4.2亿。我查询了一些资料,包括政府为什么推动保障性住房。

经济下行时,我们面临两个住房问题,首先是低收入人群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因为他们赚钱变难,即便房价下跌,也与他们无关。比如说,北京的房价平均为66000元,即使从6万跌到3万,也与低收入人群无关。因此,不仅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德国,经济下行时,政府通常会推动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首先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避免社会动荡。

其次,会出现商品房新房市场高端化的趋势,因为只有一部分有钱人还能买得起。在这轮经济下行中,非房地产行业的有钱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们可能还会购买房子,只是对产品的要求更高。总的来说,原来以投资为主的市场在未来将越来越弱,能否转化为改善商品房住宅,取决于我们手头的资源和选择。未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的公租房可能会成为普通人置业的主流选择。

我们制作了一个比例图,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60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从2024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2015年之前,年轻人的数量较多,39岁到40岁以下的人口较多,但这个趋势一直在下降,而老年人口正在增加,所以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

当然,我经常开玩笑说,老王在70岁的时候还能生个女儿。所以,当我们看待所谓的老龄化问题时,我认为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包括人的健康程度,60岁以后的人可能并不一定是老人,会出现所谓的活跃长者,康养度假这样的市场也有一定的机会。

我们在40岁到50岁之间购买人生最大的一套房子,从结构来看,这一年龄段的客户数量还是相当大的。所以,为什么绿城和滨江的项目都卖得还不错,一方面当然是产品好,另外一方面,这类客群的基数依然保持稳定也是原因之一。

在这20多年里,甚至未来30年里,这类客群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关于改善及偏高端的细分市场,在未来整体需求下降的过程中,它的总量在这个结构里面是最稳定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切入这个市场,这可能是企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选择了98年、04年、12年和24年这四个时间点。因为98年是金融风暴,然后我们开始启动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到了04年,是土地拍卖正式全面落地,12年是欧债危机结束,我们进入了一轮以负债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

大家可以看到,首次购房人群从最早的时候一直都是60、70、80年代的人,在04年之前,他们的父母其实没有太多的钱。到了04年的时候,你看00后和90后,他们的父母是比较富裕的,或者说有一定的资源,所以这些人的置业逻辑与前面的人群显然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再用一个简单的首次购房需求来描述这个人群。

到了高端改善这一段,实际上60后和75后与50后和60后也是很不一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在2012年之前服务于50后60后的这些高端改善产品的做法及销售方法,在2024年之后,在由65后、75后主导的改善高端市场里,可能都是不适用的。

继续上述讨论,实际上我们的客户群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同。这是我们早期的一些研究数据,尚未更新,大家可以大致浏览一下,特别是这个关键词。

70后是中间一代,通常以为国为民,

80后是重商一代,他们更关注商业,

90后则以社交为主,大多时间在嬉笑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自我,那么在只有25%的人想买房的市场中,100万人也只会卖出25万套房。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有四种兴趣方向,即使只有25%的人会购买,那么这四个方向加在一起,100万人仍然会产生100万套房的需求量。

当下,我们在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是总需求下降,但是否能创造出细分需求?如果我们能创造出细分需求,我们的总量是不是就可能不会下降,但这对地产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想讨论的是,对于开发商来说,我们现在需要重点做的工作是客户细分,这是一些开发商需要做的内容。我们不再讨论房地产开发商历史上的做法,而是看看科技界,互联网界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他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他们不把客户看作对手(杀客思维要不得),而是把客户视为企业内部的一部分,称之为“生产消费者”。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把用户当作朋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把购房者变成我们的朋友呢?我们可能可以尝试一种叫做“客销产一体化”的模式。

但是如何去实现呢?

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构建整个营销生产的思路,以促进销售为核心,提升管理为方向的产品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找到客户,并在分销过程中深入了解他们。其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接触客户,最重要的是理解客户。我们有许多客户来访登记表,但并未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智能工具,如智能工牌,记录所有客户的对话,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客户在说什么,还能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他们在想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与客户进行深入准确的交谈。我们需要将来到我们项目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同一类。一旦我们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类别来定制销售策略。例如,我们可以为到达销售现场的客户A制定销售策略和促销计划,为客户B制定销售策略和促销计划。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进行复盘分析,持续提升改进我们的工作。

另外,我们需要提升销售力。销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客户的来访量,一部分是转化率。来访量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但是如何提高转化率则可以通过客户细分来实现,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几天前,上海的一个国资领导问我,他们一个销售型的商业项目,给了营销很大的政策空间,有10个点的拓客费用,然后他们的项目开盘时,确实接待了超200组客户,但最后只成交了3套。他问我,为什么转化率这么低?我在想,如果他们在接待客户时做了登记或录音,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这些录音重新分析。

于是,他就安排他们公司的一个副总去做了神秘顾客,走访了他们的项目,最后的结论是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较差,客户来了案场后,销售人员还是延续牛市的思维,只是机械地按公司的要求做销讲,没有针对客户的购买需求来进行销售服务,所以转化率特别低。这让我想起之前在成都的一个高端项目中,一个购房客户一直在对销售人员说:“我自己看,你不用说。”

在解决转化率低的问题上,现在行业也有了不少成熟方案。比如通过记录下销售人员接待客户的对话,脱敏后将其整理,储存到”知识库“,接入大模型,快速实现案场客户分类、客户画像、客户购买分析、客户痛点等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GPT 式的体验。数字化工具智能工牌,助力案场提升转化率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