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很有可能的。

西施,也叫先施,因为古时西先同音,亦称西子,春秋时越国苧萝(今浙江诸暨)人。

关于西施,《吴越春秋》、《越绝书》和《吴地记》有记载。

其中的《吴地记》,为唐朝陆广微所著,此书虽然很有价值,但毕竟晚了西施的年代约一千年,可以略去不谈。

《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第九》曰:“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越王朝书不倦,晦诵竟夜,且聚敢死之士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越王服诚行仁,听谏进贤,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王夏被毛裘,冬御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对隙。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

说得很详细。

西施和另一个叫郑旦的美女,原来是卖木柴的,被强征来接受训练,穿上绫罗之衣,三年后献给了吴王——这是在勾践十二年,即公元前485年。

《吴越春秋》说,勾践成事后,西施改了名字,和范蠡泛舟五湖了。

《吴越春秋》这部书,著者是东汉史学家赵晔,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3年。

书的体例为编年记事。赵晔自己说,写这部书是为了“补国语、左传、史记之不足”。

后来的历代学者对这部书研究者不少,评价颇高,现代学者亦多有引用。

《越绝书》的卷十二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句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句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句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这个记述,与前书基本一致。

《越绝书》,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所谓“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所著。

子贡,应该是在越国当过官,协助勾践灭吴。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认为这部书的最后几句话里,暗藏了作者的姓氏和祖籍,于是定为东汉时会稽人士袁康和吴平所著。

其实,这只是“据文推测”,最终也没对这俩人的情况说出个所以然。

抛开作者不论,这部书,被称作中国“地方志的鼻祖”,声望比《吴越春秋》还高,现在学者们也依然大量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施曾有其人,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去吴越之争不远的众多文献。

《战国策》的“楚策三”和“齐策四”都说到西施。

《墨子.亲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生卒为前480或476-前420或390,几乎与西施同时。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便是美女西施,如果蓬头垢面,人们擦肩而过时也会手掩口鼻。《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

孟子生卒为前371-前289,离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

“东施效颦”的成语出于《庄子》,说有个叫东施的丑女学西施,反而更糟,他还在另外诸篇里说到西施,庄子生卒为前369-前286或275,和孟子同时。

屈原《九章.惜往日》:“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美女都进了王宫,他的生卒为前340-前278。

荀子《正论》:“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他生卒为前313-前238。

另外,春秋战国时的《慎子》、《阙子》、《尸子》、宋玉等,都说到了西施。

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在并非同门同乡的情况下,都拿西施说事儿,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了。可以肯定的是——西施实有其人,而且是大美女。

或曰,何以孔子和司马迁怎么没说到过西施呢。

其实很好理解。孔子生卒为前551-前479。他整理了《鲁春秋》,起止时间是前722-前479,作为鲁国的宫廷档案《春秋》,没有记录越国和吴国高层活动很正常。

而且,前485年西施被送与吴王,在当时信息传播很不通畅的情况下,大约这件事还没传到孔子耳朵里,他已经卧病不起了。

《春秋》不载之事,《左传》等注释三传不可能有;进一步说,司马迁写史记以“六经”为主要参考,他没说到西施也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