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寒食汜上作 盛唐 · 王维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首句“广武城边逢暮春”,诗人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广武城,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而暮春,则是万物凋零、生机渐逝的季节。这样的背景设定,为全诗奠定了凄凉哀婉的基调。

接着,“汶阳归客泪沾巾”,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从汶阳归来的旅人,面对暮春景象,心中涌起无尽的哀愁,以至于泪水沾湿了衣襟。这里的“归客”既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诗人所见的他人,但无论是谁,都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三句“落花寂寂啼山鸟”,诗人将视角转向自然环境,通过描绘落花和山鸟的啼叫,进一步渲染出暮春时节的寂寥和凄凉。落花,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消逝;山鸟的啼叫,则像是大自然的哀歌,为这暮春时节的悲凉气氛增添了更多的哀愁。

最后一句“杨柳青青渡水人”,诗人笔锋一转,以杨柳的青青之色和渡水人的身影,为全诗注入了一丝生机和希望。虽然暮春时节万物凋零,但杨柳依然青翠,渡水人依然前行,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渡过难关,迎接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 唐 · 白居易

大见腾腾诗酒客,不忧生计似君稀。

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

“大见腾腾诗酒客,不忧生计似君稀。”首句便鲜明地刻画出李校书的形象——一个潇洒自在、以诗酒为伴的隐逸之士。腾腾,形容的是一种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而“不忧生计”更是突出了李校书超脱世俗,不为物质所困的豁达态度。在白居易看来,像李校书这样的人物,实在是世间少有,因此用“似君稀”来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情。

“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这两句则是对李校书归隐生活的具体描绘。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停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而李校书在这个节日里,却是满载着树阴,乘船而归。这里的“树阴”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树荫,也可以理解为李校书心中那份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李校书这位隐逸之士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颗超脱的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道。这种理念在白居易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重要思想特征。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李校书与世俗生活的不同。在白居易的笔下,李校书成为了一个不受物质束缚,以诗酒自娱,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人物。这种形象与当时社会上普遍追求的功名利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七绝.寒食寄京师诸弟 中唐 ·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七绝·寒食寄京师诸弟》是中唐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佳作。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年或三年的江州刺史任上,正值寒食节,诗人思乡之情浓厚,于是写下了这首满溢手足之情的七绝。

首句“雨中禁火空斋冷”直接点出了时间和环境背景,寒食节禁火,本就萧索,再加上阴雨连绵,更显得空斋冷清。诗人用“冷”字一语双关,既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也反映了诗人心情的孤寂。

次句“江上流莺独坐听”中,诗人独坐江边,听着黄莺的啼鸣。这里的“独坐”和“流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莺的啼鸣充满了生机,而诗人的独坐却显得如此寂寥。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第三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是诗人的情感高潮,他端起酒杯,赏花之时,心中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的京师,想起了家中的诸弟。这里的“想诸弟”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也体现了他在异乡漂泊的无奈和孤独。

最后一句“杜陵寒食草青青”则是诗人对家乡的想象和回忆。他想象着在寒食节这一天,家乡的杜陵应该已经是一片青青草色了。这里的“草青青”既是对家乡景色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的寄托。

整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环境和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展现了韦应物深厚的诗歌功底和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寒食日即事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人以广阔的视角,展现了寒食日长安城的繁花似锦。这里的“春城”指的是春天的长安城,而“无处不飞花”则生动地描绘了花瓣随风飘落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将视线转向皇宫内的景象。寒食日,东风轻拂,御苑中的柳树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种优雅而宁静的美。这里的“御柳”指的是皇宫中的柳树,而“斜”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柳枝在风中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动感。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食日傍晚皇宫中的特殊景象。按照习俗,寒食日禁火,而皇宫却可以在日暮时分传烛,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典和荣耀。这里的“汉宫”借指唐朝的皇宫,而“传蜡烛”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人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蜡烛的轻烟飘散入五侯家的情景。这里的“五侯”指的是当时权贵之家,而“轻烟散入”则形象地描绘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轻烟缓缓飘散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食日长安城的景象,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寒食日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七绝.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中唐 · 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首句“烟水初销见万家”,诗人用“烟水初销”来形容春天襄阳城周围的景象,随着寒食节后的暖阳高照,烟雾逐渐散去,露出了万家灯火,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这里的“见”字用得尤为巧妙,既描绘了烟雾消散的过程,又生动地展现了万家灯火的景象,使画面更加鲜明。

次句“东风吹柳万条斜”,诗人以“东风”和“柳”为意象,描绘了春风拂面,柳枝随风摇曳的情景。其中“万条斜”更是形象地描绘了柳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

第三句“大堤欲上谁相伴”,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站在大堤之上,想要欣赏更多的美景,然而身边却无人相伴,这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有些落寞。这里的“谁相伴”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

最后一句“马踏春泥半是花”,诗人以“马踏春泥”和“半是花”为意象,描绘了春天泥土的湿润和花瓣的散落。这里的“半是花”既形容了花瓣散落的情景,又暗示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