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关新耀

5月2日,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因病医治无效,在洛阳逝世,享年9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扎根河南洛阳,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他捐出20万元,奖励和支持郑州大学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他从报纸上得知洛阳籍大学为学费发愁后,连续资助四年、

是的,陈俊武的一生,堪称传奇。

17岁,他便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34岁,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58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3岁,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92岁,他中宣部被授予 “最美奋斗者”和“时代楷模”称号。

①胸怀报国绘就“金花”

追忆陈俊武,流化催化裂化是绕不开的话题。而陈俊武正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与石油结缘,源于一次参观。

78年前,1946年,正在北京大学读大二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这是一套废弃的煤制油生产装置。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况,对他冲击很大。

陈俊武心中暗下决定:挽弓当挽强,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是的,求学时期,陈俊武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少年时,便立志用石油报国。

1949年,顶着北大化工系光环的陈俊武,毕业后并未选择北京和沈阳工作的机会,而是背起行囊,历时两个月、辗转8000多公里,从福州老家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了人造石油厂里的一名技术员,这一年他22岁。

“我学的是化工专业,让国家石油工业强大起来,就是我的责任。”对于别人的不理解,陈俊武这样解释。

新中国刚刚起步,一切都百废待兴。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内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不足的局面得以缓解,但当时国内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发展所需。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石油炼制技术中最重要的转化工艺之一。当时,这类装置在西方大国不过二十几套,技术被层层封锁。

“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陈俊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迫在眉睫。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当即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中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项目,后来被誉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

只因国家需要,便义不容辞。

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然而,装置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他心里却不太有底。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消化资料、分析计算、对比论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他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

“我的几个姐姐都是共产党员,我一直觉得共产党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我也愿意为了这个事业而奋斗终身。当初的入党志愿书就是这样写的。”陈俊武说。

3个月后,主要技术方案已经完成。为确保数据无误、万无一失,陈俊武和同事没日没夜地“泡”在现场。

四年后,历经多次艰苦攻关,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一次投产成功,带动中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书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

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已经满足不了中国对汽、柴油日益增长的需要,扩大原料来源,使一部分渣油也能够成为流化催化裂化的原料,生产更多的汽、柴油成为中国炼油科技工作者的攻关目标。陈俊武和闵恩泽两位院士领衔担任了这项国家“六五”攻关课题的攻关任务,分别担任正、副组长,于1987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助力中国炼油工业实现“由只能吃精粮到也吃粗粮”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扎根中原默默奉献

陈俊武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河南洛阳,他将一生所学奉献给祖国。

1969年底,42岁的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位于豫西山区的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

从城市到山沟、从楼房到窑洞和板房,陈俊武从不抱怨,坦然面对,他扛着沉重的大箱子行走在坎坷不平的黄土路上。

扎根洛阳,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在板房中,他和同事开始对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的方案进行技术攻关,即把原油蒸馏和催化裂化两个装置合二为一,简称“一顶二”。1972年,这套装置在辽宁锦州试运行成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俊武受到表彰,会上,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让陈俊武兴奋不已,是的,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俊武先后攻克多项技术,他带领中国石油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据公开媒体报道,同样是在这一年,陈俊武担任洛阳炼油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由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成功,第一套120万吨/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

1982年,按照他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该设计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1987年,这一技术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由他设计的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1994年该技术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

一项项成果,一次次破纪录,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时代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1990年,陈俊武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时,陈俊武已是花甲之年,64岁,是公认的国家级炼油技术专家,是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多项国家科技大奖,可谓功成名就。

③“90后”上班族被赞时代楷模

甘为平凡,所做之事却从未平凡,陈俊武是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2019年10月,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92岁的他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依然每周打卡上班3天,却已然改变和影响了整个国家。

是的,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始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

2016年,刚过完90岁生日的陈俊武专程赶到郑州大学,了却了一桩心愿:将6年来在郑州大学兼职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国家培养了我,我也争取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为国家做贡献。”陈俊武说。

早在2010年,作为郑州大学的双聘院士,年逾八旬的陈俊武牵头在该校化工与能源学院组建了河南省石油补充替代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指导团队从事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论证工作。6年间,陈俊武每月坚持到郑州大学讲课、讨论,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团队给予悉心指导。

陈俊武在指导团队工作中,还培养了孙绍晖等4名博士后。

此外,他还曾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优秀民办教师,还捐资4万元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1994年8月,陈俊武从报纸上了解到洛阳一名学生考上复旦大学后因为凑不齐学费发愁,就给那名学生寄去3000元资助费用,一直到大学毕业,共计资助那位学生几万元。

据媒体报道,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是陈俊武的徒弟之一,陈俊武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让他感动不已。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而不厌,爱思考,心胸开阔,无私奉献,节俭朴素......我们既是师徒,也是战友,无论是讨论问题,还是一起做项目开发,我们跟陈院士都可以畅所欲言,既不怕说错话,也不怕有分歧。”说起恩师,刘昱仿佛有介绍不完的优点。

④著书育人发光发热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陈俊武并未懈怠,将多年研究编写成书,事实证明,陈俊武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是的,多年来,他将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料分类成册,精心选取典型案例和数据,潜心写作。

1990年,陈俊武卸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经理,他在想自己还能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做些什么。

“著书育人”,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任务。

1995年,《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一书出版发行。此后每10年,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对本书进行修订。2015年,该书第三版出版发行,总计1606页252万余字。

即便耄耋之年,陈俊武也未放弃书写。

《未了的石油情结》是陈俊武80岁时写的自传文章。在他身边工作35年的陈香生说,“‘石油’是陈院士的初心,‘未了’则是他心中还装着一系列和石油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

从2011年开始,陈俊武与同事合作连续发表9篇关于中国碳减排战略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历时3年写就24万字的专著《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2015年5月,他的《中国低碳经济的前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学术报告,引起气象学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人的一生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谈到自己做过的事,陈俊武总是很淡然,“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我努力这样做了,有了一些贡献,这就足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