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军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快乐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探索知识的强大能量,是点燃智慧的思维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孩子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坚持。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就会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那么,家长究竟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做孩子的学习榜样,创建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沉重地打击。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的家长,往往也能带动孩子去学习、去思考。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坚持学习。

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即家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一起致力于理智地解决问题、澄清概念、评价活动、扩展故事等。双方都必须对思考过程有所贡献,而且显示出思维的深化和扩展,即做到“保持共同思考”。这种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亲子活动,以及活动中的亲子互动两个方面。高质量的亲子活动主要包括经常讲故事给孩子听、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锻炼或画画、教孩子学习歌曲或童谣、与孩子一起讨论周围环境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主要表现在孩子有机会发起互动的话题、亲子之间经常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这样的家庭学习环境很容易激发孩子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为孩子提供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亲子之间的互动质量,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运动、看图画书或者给孩子讲故事,并一起讨论学习运动的技巧、图画书或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够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反馈,尽量能够正面回答,即使一时不能回答,父母也应当明确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

3)鼓励孩子将自己编构的故事或歌曲讲或唱给小伙伴听,随机和孩子一起改编他们熟悉的故事或歌曲进行表演;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想出同一玩具的多种玩法,以此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信心。

4)和孩子讨论时,家长不仅需要引导孩子就他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思考,而且还需要认真倾听他对事物的看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沿着他的思路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家长不能仅仅关注孩子对事实性问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怎么样”“为什么”“你想怎么做”等问题,引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孩子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总之,只有多鼓励孩子思考而非记忆知识,多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少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知识,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少要求孩子被动接受成人的想法,才能慢慢创设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可持续、健康的成长。

2.培育孩子的人生自信,激发孩子的理想追求。

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善于给孩子肯定和激励,一般孩子都爱听故事和讲笑话,对于一个故事,家长会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津津有味的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不管是流利还是结巴的读下来,父母都要极力赞赏,让孩子有自豪感,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读下去,对书本更有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把看到的、听到的讲出来,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树立起来,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兴趣。

没有理想,人就会失去动力,就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而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便很难把握时间、把握生活,很难有直面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每个孩子其实都对自己的未来很关心,家长有时间要多跟孩子探讨一下理想,问问孩子将来做什么,想办法把孩子的理想与学习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轻易去评判孩子理想的高低,无论孩子的理想是什么,都是孩子为未来奋斗的指明灯。

每个孩子,都会有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做家长的,不妨让孩子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浙江的高三学生薛俊,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他每天都在疯狂学习,经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高压学习,长期与家人缺乏沟通,让薛俊慢慢开始厌学了,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一天凌晨,爸爸发现了他的遗书:“我怎么这么差劲,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父母送他去医院之后才发现,孩子已经重度抑郁了,需要休学治疗。孩子学习成绩再好、考的分数再高,但如果身体累垮了、心理出问题了,一切等于零。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可以先停下来,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孩子表示不想去学校时,我们可以说:“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觉得不想去学校?”这样的对话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愿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给情况恶化的机会。

当家长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打断他们或者过早地给出意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是被重视和尊重的。

2)避免评价或批评:即使家长不同意孩子的观点或感受,也应该尽量避免评价或批评,而是尝试理解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3)不要轻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应该轻视或忽略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他们将更容易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更加信任家长。

4)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但不应该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相反应该通过沟通和相互理解来帮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当的。

总之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保护孩子的好奇天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会产生各种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家长每一个不认真、不负责、不严肃的回答,都有可能抹杀孩子的好奇心,从而磨灭掉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家长的时候,家长不应该简单的将答案告诉孩子,告诉孩子答案远不如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展示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各种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培养,带孩子去公园、去野外,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去探索大自然,去观赏自然万物的变化,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开阔眼界,丰富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5.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正确地认识、评估与期待自己的孩子。

1)对于追求成功的孩子,他们的内在已经有很高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不需要再密切监控孩子的学习,可以做一位面带微笑的倾听者,也可以做一个积极的鼓励者。

2)对于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条件(如运气不够、不够努力)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害怕失败引起的挫折感。对于他们,我们可以先设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完成个小目标就能汇聚成大目标。

3)对于成就动机较高,但给自己压力太大,且抗挫折能力不强的孩子,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小方法,帮助他们体会努力的过程带来的收获。

4)对于那些倾向于“破罐子破摔”的孩子,我们可以先找到他感兴趣的点或者稍微擅长的方向。帮助他们在熟悉的领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起信心,然后再渐进地设计小目标并及时予以鼓励。例如,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可以给他们报名音乐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6.激励孩子的自主学习,助力孩子的自觉成长。

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监督着孩子学习时,孩子总是左扭扭、右瞅瞅,仿佛心思不在学习上。这个时候我们会提醒孩子“你分心了哦”,或是拍拍孩子的手背,阻止他正在挠痒的小手。但是我们这个行为,其实是在打断孩子的思路,影响孩子的专注程度,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家长监督自己就没办法做好,产生不自信的想法。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同样一个任务,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完成,其效率比在不愉快时完成要高50%。因此,当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选择回避,留给孩子专注、安静、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

当孩子能够克服厌学情绪,主动参与学习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是有价值的。例如,当孩子能够坚持完成作业并取得进步时,我们可以说:“你最近学习得很认真,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激励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教育。孩子最为期待的并不是奖励的本身,而是在获得奖励之前对于奖励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期待。家长可以尝试将奖励机制做一些优化,通过奖励逐步培育孩子自律的习惯。

一)不间断的给孩子一些小奖励。家长并不需要固定时间给孩子奖励,而是可以不间断地给予孩子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说当孩子写好一个字时,就给孩子一个轻柔的拥抱。再比如说当孩子写完整行字后,塞给孩子一颗糖果,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觉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

二)让人意外的大惊喜。适当采用一些让人充满意外的大惊喜,能够让孩子收获更加深刻的成功体验,比如说当孩子的学习成绩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时候,那么父母就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周末时间带着孩子去外边游玩。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大惊喜最好是孩子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之后才公布,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被惊喜砸到的感觉,也会让孩子对于下一次的大惊喜期待满满。

三)鼓励小进步,强化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并没有具备过于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可以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教会孩子自律,懂得自我约束。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除此以外,之所以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是因为孩子见不到显著的进步而丧失信心。因此这里就需要家长重视孩子每一次的具体进步,并且予以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其实一直都处于一个进步的状态之中,并没有停滞不前。而这种积极的心态也会引导孩子慢慢去接近那个宏伟的目标。

7.正视孩子的成长问题,正确归因与正向引导。

正视问题首先要放平心态,敢于接受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接受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否定孩子,相反是在成长的路上给孩子搭把手。有能力正视问题的孩子,一定是谦虚、头脑开放、兼听则明、有勇气的孩子。在他人指出问题时,能够悦纳并积极改进,都是敢于且有能力正视问题的好孩子!如果能够通过自省,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制定计划、落实改变,真是了不起的优秀孩子!日复一日的自我完善,终将塑造一个拥有无限成长力的卓越自我!

正确归因,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问题是现象,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校、家长、孩子;内在、外在;态度、习惯、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等等,都是我们归因需要关注的角度。在引导孩子多角度归因的过程中,孩子考虑问题的思路也会被打开,看待问题也更全面客观。例如作业质量,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的课堂听课效率、作业态度、时间规划能力、行动力、专注力等等;孩子忘带作业,背后反映出孩子的收纳习惯和提前做准备的习惯不足;孩子周末沉迷游戏,背后反映出孩子的自我规划时间能力不足、课余生活不丰富、缺乏学业学习兴趣等。

正向引导,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把重点放在改进方案的制定和改进措施的跟进上。适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也刺激孩子做出一定改变,但不可只有批评、或因批评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破旧立新”,改变孩子固有的不良习惯或做法,建立起新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改进方案的制定和改进措施的后续跟进上。例如孩子总是忘带作业,仅靠批评解决不了问题,投入时间精力帮助孩子强化入校前核对和整理作业的习惯才是重点。

8.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要想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家长就要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摄取多方面的知识。阅读不仅仅指教科书,而是各种各样丰富的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能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

首先,可以拓展孩子的眼界。不同类型的书籍凝聚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域知识的精华,通过阅读,可以近距离感受人类文明的丰富;其次,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 阅读经典,可以学会名家用词的技巧,表达的方式,思考的逻辑。再次,可以培养更丰富的情感。书中会有大量人物情感的描写,而且总是把人物放在特定背景中描绘,更立体,阅读可以很好地与人物进行共情和情感链接。此外,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与娱乐方式,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子”很难“成龙”,“教子”才能“成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去关注它,即使十分辛苦,也总是感觉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地想办法去克服它。不知不觉地,孩子就慢慢学会了一种求知的方法。引导启迪、多元鼓励、激发激活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助力孩子成长的真谛!

作者:北实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