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东西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人每天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物质生活发达的现代,人对吃的定义不再是为了活着,更包含着精神上的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穷人单纯,希望每餐饭能有肉、能吃饱,吃饭寄托着对家庭的责任,富人奢侈,喜欢吃贵而不在意食物的味道,吃饭正是享受高质量生活的一部分。

素食主义者,只吃素而不吃荤,吃饭在她们心中也是日行一善。

而在过去,人们对吃饭没有那么多想法,有吃就行,吃了就能活下去。那么我国是怎么从那个“没有吃”的年代,走到“吃出花”的现代呢?

吃与活

如果你的家里有上了年纪的长辈,那么你几乎不会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因为长辈们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粮食。

但凡我们敢在长辈们面前挥霍食物的话,肯定免不了一顿教育,当然,他们确实受到过没有粮食的苦,珍惜粮食是有原因的。

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几乎都经历过闹饥荒的时代,非常非常的珍惜粮食,生怕自己的小辈吃不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河南,见到老一辈见朋友的问候语不是“你好吗”,而是“吃了吗”,曾经的河南就因为饥荒,死了、逃难了不少人,食物在河南人的心里有很重的分量。

那段闹饥荒的时期,是在60年代初的时候。

当时全国发生了特别大的旱灾,许多的地方粮食收成很少,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灾难有多严重呢?当时国家领导人与群众共同抵抗灾难,有7个多月没有吃过肉,有20多天不曾吃饭。

关于那个时代,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就曾描述过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

我记得本书中是这样说的,“因为实在没食物,村里人打起了树的主意,他们把树的皮在太阳下暴晒成干,然后磨成粉,加入到杂粮面里头,后来村里的树木都没了皮。”

这还是明面上的,大家都知道人在极端的条件下,其实什么都干的出来。

在一些对那个年代的记录中,曾隐晦的描述过“人吃人”的恐怖故事,至于具体有没有发生则无准确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各地民间的记载,约有2000万人死于这场饥荒。

吃的延伸

60年代饥荒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灾难结束了,人们也用了差不多10年才彻底走出这场灾难。

在饥荒的影响下,整个60年代的时间里,粮食的产量都一直是匮乏的,许多的家庭都是勉强饱腹的水平。

在当时的农村,曾流行过一些谚语,比如“糠菜就是半年粮”,这句话说明了当时许多人都需要靠野菜为食,连五谷杂粮都吃不上。

而在如此穷苦的环境下,不少的农村人却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苦中作乐,用贫乏的食材,做出出众的美食。

比如北方常见的“野菜团子”,就是用“野菜”和“面粉”的结合制成,利用独特的技术,使得难吃的“野菜”也别有风味起来,至今仍被不少人喜欢。

在60年代末,不少家庭的条件都好转起来,许多家庭也会自制一些小零食,像番薯干、炒蚕豆、麦芽糖都是当时常见的小零食。

可到了城里面,工业制品的零食则占据了市场,饼干、糖、冰棍都是城里的热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零食种类的丰富,也预示着人民将迎来好日子。

70年代以后,粮食的产量终于好了起来,发放粮票的种类也多了起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部分的家庭能吃上细粮、吃上肉。可以说,吃不饱的时代结束了。

从这时起,人们的烦恼就从吃不饱像吃不好转变了,虽然食物供应是够了,但人们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活,对吃的要求也更高,而吃肉就是当时衡量生活标准的标杆。

当时,餐桌上已经经常看到新的花样,人们从之前的一年吃一次肉变成了,每周、每次过节都能吃上肉,甚至在情况好的时候每天都能吃上肉。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国产的零食开始崛起。

诞生于建国10周年的“大白兔”奶糖,曾因价格的问题只被少数人品尝过。

但在70年代后,“大白兔”奶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大白兔都非常的畅销,也成为孩子们的同年美食。

同时期,城里开始流行起来爆米花、炼乳等西方的食品,人们生活毫无疑问的在变好。

吃的转变

80年代以后,粮食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也都能每周吃上几次肉。

肉类和蛋类的供应非常充足,能满足大部分人生活中的需要。

这时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吃不起肉的人群喜欢经常吃肉,而以前常吃肉的人群却没那么喜欢吃肉了。

饮食健康在富人的眼中越来越重要,肉类在富人眼中被看作是不健康的因素,可以吃却不可以多吃。

以前被嫌弃的素食,则被一部分富人当作了健康的秘诀,虽然不太好吃,但富豪们却常吃,在富人们看来,身体健康的意义,远大于生活中的享受。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吃肉却是非常重要的,甭管健不健康。

在以前一般人需要去卖力气的干活,如果不摄入油脂和蛋白质,每天能量是不够的,干活也就没力气,就算如今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是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的人,饭量都比较大,也比较喜欢吃肉。

而如今,曾经富豪的健康理念也在流行到普通家庭里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身材的控制,也更喜欢吃低热量的食品。

不少到了40,50岁年纪的人,都把身体健康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

结语

饮食习惯的变化毫无疑问的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挨饿”到“饱腹”再到“吃好”最后到“吃健康”,充分的体现国家实力进步的过程,也体现着祖国的富裕就是人民的富裕。

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