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今年4月,我国东部战区为了提高战斗经验,展开了一系列空军作战训练。

目前我国空军机型众多,既有歼-20这种王牌战斗机,也有运-20这类大型的军用运输机。

同时轰-6k轰炸机、空警-600预警机等,也在空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几十年前,我国空军实力还相对弱小,没有自己的王牌机型,对于领空的控制力远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

为了发展空军实力,我国曾在1978年远赴埃及,购买苏联制造的米格23飞机

其中过程之坎坷,反映了当时空军的艰难境地。

那么我国空军是怎么发展为目前体量的,当年购买米格飞机时,又遭遇了什么困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空军艰难历程

二战期间,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陆军,多年来凭借超高的战斗素质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我军的空军队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制空权存在极大隐患。

虽然成立过航空训练班,不过由于条件限制,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验证。

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空军建设,所以一直到日本投降,我军的空军部队都没有等到绝佳的发展契机。

等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才在吉林成立。

从1946年到建国前夕,共有560名航空技术人员从学校中毕业,并陆陆续续成为新中国航空领域的中坚力量。

从表现上看,航空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空军布局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过程却充满波折。

学校成立初期,我军的飞机数量十分稀少。

为了凑够研究资源,学校师生走遍东北三省,到处寻找飞机残骸与相关物料。

大家用了一年时间,共在30多个城镇和50多个机场中发现了120架飞机、200多个发动机及相关物料。

在运输这些物品的问题上,学校遇到了十分尴尬的情况。

当时国内经济状况较差,车辆稀少,大车更是凤毛麟角。

基于对资源和金钱等方面的考虑,学校使用了马车运输这些航空物料,大大小小的飞机零件和相关资源共拉了2800多辆马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零件运回学校后,大家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尝试修补破损的飞机。

但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设备,在修补和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心酸的事情。

飞机的配套工具大多要专门定制,但是国内没有零件,于是就出现了用自行车打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空军部队在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刘亚楼任空军司令。

这个阶段的空军已与解放战争时期明显不同,不但专业人员的数量增加到了2938人,连飞机的数量也有159架。

从增长速度来说,是十分可观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数字,放在军事强国面前,还是十分弱小。

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人认为我国空军不足为虑,便经常驱使飞机在中朝边境耀武扬威。

但即使在装备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我国空军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共击毁了330架敌机,另有95架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抗美援朝之后,我国空军的发展历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段时期,空军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是因为外交原因,也增加了很多阻碍,影响着空军的发展速度。

我国运回米格23

赫鲁晓夫上台后,我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遭遇困境。

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赫鲁晓夫更是将苏联专家撤出中国

不过很快,赫鲁晓夫又向我国示好,表示愿意向我国转让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权,希望我国去苏联对接。

此次赫鲁晓夫释放了友好信号,是中国空军提升实力的重要契机。

刘亚楼是空军司令,周总理决定让他带队前往苏联。

基于赫鲁晓夫上台后做出的种种行为,周总理特别叮嘱: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权我们可以要,但是不能让苏联以此为由,提出附加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亚楼一行人到达苏联后,按照苏联的安排,代表团有3天的参观时间。

这个行程完全合理,大家不必走马观花地匆匆观赏,而是有足够时间耐心观看,仔细研究。

但是在第一天,克格勃就要求刘亚楼一行人坐车到莫斯科住宿,给出的原因居然是未带护照的外国人必须在莫斯科留宿。

但刘亚楼等人受赫鲁晓夫之邀,根本不需要办理签证,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使得克格勃无言以对。

在关于米格21战斗机制造权的谈判中,刘亚楼又考虑到了一个问题:苏联会不会要求派顾问来中国。

有了之前苏联顾问集体撤出的前车之鉴,他马上联系周总理,经过慎重考虑,总理建议:

可以派技术人员,但不能派顾问。

果然,在之后的谈判中,苏方谈到了派遣顾问的条件。

刘亚楼一口否决对方的要求,坚持要将顾问改为技术人员。

没有得到满意回复的苏联人也在这方面毫不退让,他们一直在强调顾问与技术人员之间没有区别。

可中国要求把没有区别的名词,改成中方指定的名词时,苏联人又开始含糊其辞。

在这期间,刘亚楼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苏联见状也只能让步,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约。

但在资料完全移交给我方之前,刘亚楼还是有些担忧。

事实上,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协议生效后,苏联开始将米格21的技术资料移交给沈阳飞机制造厂,但是有一部分重要的技术资料并没有一并交接,导致有一些零件无法完成装配。

也就是说,依靠这份不完整的技术资料,是无法顺利制造出米格21的。

事已至此,中央决定让各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把米格21的技术摸透,将其转化为我国自主飞机的奠基石,为我国研发国产战斗机做准备。

1964年,沈阳飞机制造厂完全吃透米格21的技术资料后,于第二年设计出一款国产战斗机:歼7战斗机

歼7战斗机的出现,代表我国已经拥有研制第二代战机的能力。

有了这方面的基础,继续深挖之下,是有机会研制出米格21战斗机的。

1967年,我国对米格21的研发正在进行中,但苏联已经根据这款战斗机研制出了改良的新版本,米格23。

这款机型的航程较远,挂载量大,所以对地攻击效果较好。

不过由于中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我们无法再通过谈判得到米格23的技术资料。

唯一的办法,只有从其他国家采购米格23。

经过多方交涉,最终我国以6架歼6为交换,从中东国家手中换来了一架米格23。

虽然这场交易顺利达成,但是对方并不负责运送飞机,所以米格23的回国事宜就成了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8月,包括顾诵芬院士在内的诸多航空专家纷纷接到通知,主管部门将组成一个专家团,以交流技术为目的出国访问。

专家团出国并不是罕见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以为只是普通访问,直到飞机起飞时,大家才知道目的地是埃及。

可是埃及的空军力量并不强大,没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可供交流,去埃及参观什么呢?

飞机在埃及开罗着陆,我国驻埃及大使早等候多时,他见到代表团后,说明了此次的任务:用歼6换米格23

除我国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埃及也派了一名上校与代表团对接,同时还有两名身穿便装的警察分列左右。

不难想到,这次任务并没有公开,而是作为秘密任务,从接头的那刻开始,便需处处提防。

虽然这架米格23是埃及的军事武器,但建造国是苏联,后者对米格23的转让与买卖等方面态度坚决,更不愿意转交给我国。

更关键的是,埃及曾与苏联交好,国内有很多苏联克格勃。

虽然在交易米格23期间,埃及和苏联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大量克格勃依然滞留在此,充当苏联的情报眼线。

一旦交易暴露,那么米格23的回国之旅将变得特别艰难。

为了绕过克格勃的监视,我国决定将米格23拆分,以化整为零的方式缩小目标体积,再一点点运回国内。

不过天有不测风雨,我国代表团在埃及的消息被英国媒体得知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播出去,引起了苏联人的注意。

代表团只能暂时回国,转移外界的注意力,给米格23的拆解与运送争取到了时间。

米格23回到国内后,专家们将它与美国f111战斗机残骸一起研究,尝试从这两款战斗机中破解先进的技术,并运用到我国下一代战斗机中。

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建议下,以上两款战斗机将作为强5后续型号的模板,进行深度开发,最终以此研究出国产战斗机。

根据当时的情况,南昌飞机制造厂拥有丰富的强机制造经验,所以后续的工作便在此进行研究。

到了1980年,设计方案在反复修订后达到了性能指标,得到主管部门首肯,专家们决定尝试制造新型飞机。

由于这款飞机属于支援型飞机,所以最终的名字定为:强6。

强6战斗机研发过程相对顺利,但是整机在测试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个问题:机动性算不上优秀

对于巡逻机和运输机来说,机动性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标准。

但是对于支援型战斗机来说,战场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可能与飞机的机动性有关,所以强6离正式服役还有一段距离。

在改善过程中,国际上又出现了一些更具竞争力的飞机。

相比之下,米格23虽然算不上平庸,但是研究潜力也不如从前。

于是主管部门决定改换思路,以米格23和f111的技术为主,强6的技术经验为辅,重新设计一款飞机。

1988年,飞豹战斗机试飞成功,成为我国新型战斗机中的翘楚。

它身上既有米格23的影子,也有强6和f111的技术,可谓是结合了各家优点最终孕育而出的“杀手锏”。

飞豹战斗机是一款拥有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的轰炸机,它既能应对空中作战,也可以对地和对海作战。

它的出现,预示着我国航空军事步入了新的阶段,也代表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能力。

当下,我国已经研发出多款高品质战斗机,其中歼20更是顶级的隐形战斗机。

它具有事态感知、信息对抗、协同作战等诸多优势,与目前美国、俄罗斯的顶级战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总结:

我国空军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从起步阶段靠飞机残骸推演技术,到自主研发顶级战斗机,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每一步都仿佛有千钧之重,每一步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但是在重重苦难中,我们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专家和技术人员也将所有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国家的航空事业。

如今,新中国国强、民富、人和,不管在军事领域、文化层次还是国际外交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后续的发展也将如空军发展历程一般,不断蜕变,不断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参考资料:

《埃及对中国航空贡献有多大?曾秘密交换米格23》凤凰网

《鞭挞者之血:米格23战斗机中东战史》凤凰网

《中国空军诞生记:在革命战争中孕育,在陆军基础上创建》北京日报

《史海:中苏反目后刘亚楼赴苏成功引进米格-21》中国新闻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