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长太急功近利了!”

一场活动中,某国际学校的外方校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近段时间我们公布了两场入学考试时间,后来有家长找到我,旁敲侧击地询问,参加哪一场考试更好。”

“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不难理解,但是家长们需要明白的是,决定是否通过这场考试的关键,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考试的时间。”

似乎只要事关“升学”,再淡定的家长也会变得紧张和徘徊不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不难发现,如今无论是留学,还是就业,大部分家长的选择总是出于一种“随大流”的初衷,“合适”成为了可望不可及的理想泡沫。

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教育误解?

王健博士在专著《美国教育和升学秘籍——“哈佛爸爸”深度解析中美教育理念》后序中讲述的故事非常值得当代家长思考。

*为方便阅读,以下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价值观单一化

成为当代家长通病

中国家庭非常注重教育,每天讨论的都是孩子的教育、成长。从小学开始,到初中,申请高中,读高中,申请大学,进入大学以后担心孩子将来的工作,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又关心他们接下去的职业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对成功是怎么理解的呢?

首先是金钱上的成功——我们想让孩子上名校,找一份好工作,能够出人头地。实际上最根本的想法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过上比我们更好的日子。

一年前,有一个家长联系我,说他的女儿非常优秀,正在一个公立的图书馆里办个人的画展,希望我去看看。

这个孩子的画的确画得非常好,特别是人物绘画。她那时马上要申请大学,她家长希望我跟她好好谈一谈,所以我又开车去了她家。

女孩子是我们口中的abc,中文说得不好,所以我们用英文交谈。她问我怎么来选择将来申请的专业,我问她喜欢学什么,要申请什么学校。她说她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她妈妈希望她读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我有点吃惊,她画得这么好,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艺术上,我问她是不是真的喜欢绘画,喜欢艺术。她回答说,她可以在画室里画上一天都不觉得枯燥。

于是,我跟她讨论了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我告诉她能够考得上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相当于美国艺术界的哈佛。

她说她也清楚自己应该能够考上RISD,但是父母强烈反对她考RISD,因为他们认为去了RISD将来挣不到钱,觉得学艺术很难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

她说她妈妈希望她去学医,但是她并不是很清楚自己是不是喜欢学医,也不知道拿着手术刀能否在医院里待上一天,因为她说自己并不喜欢在实验室里做生物实验。

后来我告诉她,学艺术也可以找一份高薪工作,比如平面设计或产品设计,RISD就有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拿到了Apple、Google这种高技术公司的offer,所以她既可以做她喜欢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挣到100K以上的年薪。

她当时听了,眼睛都亮了起来。

我们忽略了表达和交流

1930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各种动荡年代,直到1976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所以我们父辈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里是有深层次的对贫穷、对动荡的不安全感。

今天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包括对我们对下一代的理解,都和这个因素相关。

图源|pexels

我们这代人通常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呢?

很在意考试成绩。认为只有进了名校才算是教育的成功,同时认为考进了好大学后教育就完成了。

认为直接跟高收入挂钩的专业才是实用的。所以,数理化、计算机、工科、金融、医生,都是我们最爱的专业。

非常关注知识、关注名次、关注考试、关注奖项、关注竞争。忽略了什么呢?忽略了表达和交流,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辨,忽略了很多人文的东西。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不少很优秀的孩子,我暑假也会带他们去做义工,去做演讲交流。我发现,虽然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但是统计上有一个趋势和倾向,华人孩子包括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GPA非常高,几百人里是第一第二名,SAT是满分,拿到各种比赛的奖项,AP课10门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基本并且很共同的问题,就是当我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家里,或者第一次走进图书馆、走进星巴克和他们见面的时候,这些优秀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能用眼睛直视我来跟我交流,很多都在回避我的眼神。

这让我感觉到,我们欠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家长更关注一些“硬件因素”

大部分家长跟我讨论孩子的大学申请时,都无意识地在说孩子的GPA是多少,SAT是多少,这是受高考制度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更注重的是考试分数高不高,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忽视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表达、交流、思辨,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热爱,方可致远

从1979年到1989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帮助中国办了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培养项目叫做CUSPEA,是中美联合挑选和培养物理人才的十年计划。

那十年,每年国内会通过考试方式挑选一百个最优秀的大学物理毕业生或者研究生,通过这个项目选送到美国继续深造。所以那十年送了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学物理的人到美国的顶尖学府。

图源|pexels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样一批当年国内非常优秀的学物理的学生,到了美国以后,真正坚持下来,还在美国做物理或物理类相关专业的教授或科学家的人屈指可数。

与之类似的,中国基础数学非常强,有一大批高中时得到国际奥数奖牌的数学苗子。但是,多年之后,这些人能最终继续做数学研究或者在数学上做出成绩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孩子很多时候兴趣是逼出来的,是无奈的选择,而非真正的喜爱和热爱(passion),我们孩子兴趣的培养没有经过一个自然过滤的过程。

这样做会造成什么问题?

就是到一定阶段,我们会突然发现,没有必要一定去学这么枯燥的物理或数学,在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时,就会转行去经商,去做其他的工作。

大部分人就很难走到最后,很难出真正的成果。

图源|pexels

相比,美国的孩子们从小有太多选择,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面对阻碍,被告知不要去学物理,不要去学数学,那东西太难,太枯燥,没意思,你可以去读这个,可以去做那个。

经过这个过滤过程,真正仍然喜欢数学,喜欢物理,喜欢这种逻辑性很强非常枯燥学科的人,还能不被诱惑走的人,那一定才是真正的热爱。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坚持,才能持久,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如何避免把我们这一代(包括我们父母这一代)基因里对不安定的恐惧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里屏蔽掉这种不自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教育问题和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敢于面对风险,才敢于take risk,才能够选择他们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并做出成绩。

*本文内容源于王健博士专著《美国教育和升学秘籍——“哈佛爸爸”深度解析中美教育理念》后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远播国际学校咨询会

全国巡展中……

覆盖幼小初高全龄段热门学校

大咖嘉宾莅临宣讲,分享牛剑藤录取案例

规划师1v1咨询,定制专属方案

更有入学考情、升学资料、攻略领取...

点击图片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