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青春逐梦,拥抱创新的闵行正在崛起,这里日益彰显新兴青年的发展特质,正以前所未有的包容姿态,激励着新一代非遗青年勇立潮头,以非遗点亮城市之光,铸就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

“今日闵行”联合团区委,推出“非遗唤醒计划”专栏,通过鲜活的非遗青年故事,关注他们如何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古老与时尚的桥梁,一同探寻闵行非遗的传承创新之路。

本期走进钩针编结技艺区级主要传承人蒋兰君的故事。

是非遗传承人

也是专业设计师

蒋兰君,这位37岁的非遗传承人,打破了传统认知中非遗传承人高龄化的刻板印象,她不仅是古老的钩针编织技艺的传承人,还是一位独具创新的服装设计师和艺术家

“我的姐姐、妈妈、奶奶、曾祖母、太祖母……祖祖辈辈都很擅长钩针编结,她们以此技能带领当地广大妇女养家糊口,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蒋兰君回忆,自己三岁时开始随母亲学习钩针,五六岁时钩的花样已经用于出售,补贴家用。

深厚的家族传承以及三十余年的不断进取,让她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她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手工技艺的底气。

作为非遗传承人,同时作为专业设计师的她,在钩针编结上的成就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技艺层面,她深谙非遗技艺走向未来和市场的重要性,其作品兼顾各个年龄段人群审美,既有令长者陶醉的经典的工艺花样,又有针对年轻人的喜好设计的萌趣创意作品,其商业潜力备受各界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双手

连接过去和未来

因为得知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近年来蒋兰君全身心将事业重心投入非遗传承和保护中。

我的年龄段,是钩针编结这个项目发展时代的分水岭,在我之前,仅在当时的上海县,就有号称‘十万织女’,我的姐姐、妈妈、阿姨、奶奶们,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钩针。而我之后,仅仅比我小上两岁的妹妹就都不学了,不会了。”

蒋兰君深知,非遗传承工作需要年轻人的参与,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不应该就此中断。“我的一只手握着从古老的时光留下的钩针,另一只手拿着通往未来的丝线,希望用我的双手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编织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如今,许许多多的人跟着她学习,并爱上钩针编结,从幼儿园的孩子到耄耋老人,跨越各个年龄层次,丰富多彩的教学和交流活动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更大的能量和光彩。

作为优秀的志愿者,她组织了很多传递“爱”的教学和宣传 ,一批批的钩针编结爱好者都积极参与到她所提倡 的“温暖又美好的钩针编结公益时光”中来,用自己亲手钩编的美好作品,传递温暖的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

长期以来,蒋兰君为服刑人员提供钩针编结的技艺培训课程,这些课程花费了她大量心血,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钩针编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躁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回归社会后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对此,她颇为自豪地说:“他们钩得很好,也从中感悟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温暖,面对人生也多了一份自信,我为我的学生高兴,也为我自己高兴,我希望我能将美好的技艺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蒋兰君认为,传承非遗不仅是技艺和物件的传递,更是文化和情感的延续和连接。她努力构建着一个既面向大众普及,又发掘潜在传承人的创新课程体系,让钩针编织的非遗技艺在更多年轻人手中传承、发扬光大。

追寻钩针编织的历史脉络

除了技艺的传承,她还积极展开理论探索,在钩针编结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和学习资料。

与此同时,她致力于深入挖掘钩针编结的历史根源和艺术积淀,研究百年前的古老钩针技法,中国本土和西方技艺的异同、融合、演变,这些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又富有趣味的事。

她试图复原和重现宝贵的钩针编结作品,丰富钩针编织的历史脉络,强化其专业性和艺术性,让这项非遗技艺在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上得到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认可。

“真正顶尖的技艺,过去是秘不外传的,想看到、想学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不希望这份精彩被锁在高楼的柜子里,走向被尘封、被遗忘的结局,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来了解、喜爱这项传统技艺。”

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同时也是锐意创新的设计师,蒋兰君打破家传技艺封闭的局面,通过创新非遗手工课程,让更多人接触学习到钩针编结技艺,同时深挖钩针编结背后的文化底蕴。

她用行动表明,非遗传承并非仅是老一辈的责任,年轻一代同样在传承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她以独特的青春视角和实际行动,让钩针编织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全新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稿:团区委

编辑:宿铭珊

初 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