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万物至此皆已长大

此时樱桃红、梅子青、枇杷黄

小麦拔节长穗,树木日渐繁茂

槐香暗渡,青草池塘处处鸣蛙

春意阑珊处,立夏款款来

春天还留恋着不想离去

夏天却已匆匆而来

立 夏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

春日将尽,草木褪去青嫩之色时,立夏便来了。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七个节气,也被视为夏季之始。当此之时,“斗指东南”“万物至此皆长大”,太阳高高照在头顶,阳光充足,雨季也将随之而来,是农作物能茁壮成长的好时节了。

《礼记·月令》里记载,立夏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前三句,刚好是“立夏”的三个候应——蝼蛄、蝈蝈开始鸣叫,蚯蚓从土里钻出,乡间田埂上瓜菜开始结果实。俗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此时不劳作,要待何时呢?

翻阅民俗典籍,在《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没有发现关于“立夏”的专章书写。是不是古人对这个节气不够重视?其实并非如此。从《后汉书》一直到《宋史》,正史里都有“迎夏”的记载。《后汉书·显宗》里的记述颇为清晰: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意即皇帝率文武百官到皇城南郊迎夏,举行迎接赤帝祝融的专门仪式,礼服、配饰、马匹、车旗都要是朱红色,以表达对丰收的希望。这说明古时古代对这个事关农桑的节气十分重视。

那么在文学书写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呢?古代诗人们对它态度不一。春光将逝,未免有惜春的伤感,于是有赵友直的“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立夏》),有陆游的“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立夏前二日作》)。夏日将来,瓜果渐熟,于是也有迎夏的恬淡与喜悦,如司马光的“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如文天祥的“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及至近时,当文人们不再如古代诗人般将情感高度投射于四时变幻之中时,对“立夏”的态度则更为豁然了。夏季,是老舍笔下的时节最热、口福最深,是梁实秋笔下的滋味醇厚、冰凉沁人。有趣的是汪曾祺老人,对虫儿情有独钟,专门写了《夏天的昆虫》:蝈蝈,“长得粗壮结实”“就是会呱呱地叫”;蝉,有“海溜”“嘟溜”“叽溜”之分;蜻蜓,绿色、灰蓝色、红色;刀螂,“颜色和脉纹都很美”。这些都应了“立夏”三候里关于虫子的描述。

“四月八日”“在京七十二户诸正店,初卖煮酒,市井一新”,“是月茄瓠初出上市”“时果则御桃、李子、金杏、林檎之类”,《东京梦华录》里虽没有关于“立夏”的专门记载,却也不乏当时民俗的记录。在一些地区,“立夏”之日,至今仍延续着久远的“立夏蛋”“吃五色饭”“尝三鲜”等传统,说明节气不仅属于自然,更属于生活,属于深深根植于我们习俗中的传统与文化。

立夏要煮“立夏蛋”。从立夏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容易身体疲乏、腹涨厌食,称之为“疰夏”。据说立夏之日,吃“立夏蛋”可避免疰夏。所以家家户户煮好蛋,放进用彩线编织的网兜里,挂在孩子胸前。可孩子们不急着吃,或绘上图案,或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头碰蛋头,蛋尾击蛋尾,蛋壳坚而不碎为赢,刺激又有趣,到处尽是欢声笑语。

过去,人们在立夏日还会吃“五色饭”,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又称作“立夏饭”。这习俗也是提醒我们,生活的味道总是五味杂陈,关键要看是用什么心态来品尝,心态失衡的人品起来蜜也会苦,对于心态好的人则是苦也变成甜。

立夏时节芳草未歇,花木繁盛,尤其是有新鲜蔬菜水果上市,很多地方还有“尝三新”的习俗。三新,南京人指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镇江的鲥鱼;苏州则指樱桃、青梅和麦子;无锡甚至分“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和“水三鲜”(海蛳、河豚、鲥鱼)。无论是何三新,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都是立夏的意义与乐趣。

春夏轮替,四时合序;农事纷繁,蚕桑大忙。聆听天地间鸣叫的虫儿,侍弄田埂上将熟的瓜果,是立夏之时,我们尊重自然、将自身融入节气的尝试,也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特征的体现。

养 生

顺应天时变化,重点学会养心

《黄帝内经·素问》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说,立夏之后,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养生保健应顺应季节变化而为之。

中医认为,立夏代表着一年中阳气最盛时期的来临,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故人们在立夏后要顺应天时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夏季应于心脏,心气长旺,容易发怒,要调整好情绪,以免气血上冲,发泄阳气,损伤心脏。

穿脱有度,动以养形。立夏时节,气温开始升高,人体阳气浮越于表,腠理开泄,抵抗力减退。有些地方可能已开了空调,温度较低,此时穿脱衣服很有讲究。室外烈日炎炎,室内凉风习习,切忌汗后当风、汗后穿着湿衣、贪凉饮冷,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对寒热的耐受较差,更应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因为出汗后腠理疏松,毛孔舒张,风寒湿之邪易乘虚而入,伤害人体阳气,滞留肌肤而出现头痛、身痛、肌肤酸楚麻木、关节痛等症状。因此,如进空调房要及时添加衣服,汗湿衣服后要马上擦干,并换上干爽的衣物。

另外,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之液,故此,夏天养生以养心为重,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强度也要适度,不宜过于剧烈,以防耗伤太过而泄汗伤阳。室外运动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或者黄昏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候为宜,此时阳光不太强烈,气温亦不是很高,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或游泳等方式,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水,以补充体液。

适当吃苦,顾护脾阳。《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立夏时节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具体到饮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饮食宜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立夏过后血热会给人带来许多不适,加之热盛耗气,气虚血热可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因此,饮食不宜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苦味食物可以清解暑热、降心火,所以不妨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养心。但苦味食物大多寒凉,平素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纳差怕冷、面色白、舌淡脉沉的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寒的人群就不宜常吃。对于体质强壮、容易上火,经常出现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的人来说,可适当喝些绿茶来清热凉血。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食用,可起到健胃、祛暑之效。

由于天气炎热,不少人会贪凉喜好冰寒之物,常令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纳呆等症状。春夏养阳,寒冰之物均应慎食。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而且一次也不宜吃得太多。宜多食健脾去湿之品,如山药、扁豆、陈皮、玉米须、茯苓等。另外,立夏时节即使患病也不可轻易使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摄取,可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早睡早起,调养身心。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温度逐步升高,但早晚仍比较寒凉,昼夜温差较大,加之立夏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寒凉之气与阴雨湿气交织,极易导致疾病流行。故早晚要适当增添衣物,选择具有吸湿性较强的面料,同时注意勤洗澡、勤换衣、经常洗晒被褥;尽量避免接触寒湿,以防诱发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等。

立夏时节,季节变化,昼长夜短,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较大,容易疲劳。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早睡早起,晚上10点左右开始休息,并尽量保持午间小睡约半小时,睡好“子午觉”。此时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沛的体力,确保下午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

立夏后,人们还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动怒生气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这是因为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夏季与心气相通,夏季心阳最为旺盛。故在春夏之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做好自我调节,重点养心护心,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切忌大怒。立夏时应静养,在工作之余,不妨在家静静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可多做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取端坐、站立或右侧位卧式时,用鼻子吸气的同时使腹部隆起,用口呼气的同时将腹部收起,注意呼吸深长无声,每次5~10分钟。此外,还可做一些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活动,精神有所寄托,既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又有利于清静养神。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