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清明小假期,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五一小假期,想起清明假期时那人山人海的样子,就对出门望而却步。

但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不去旅行总觉得少点什么。在万般纠结后,小编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式,就是云旅游。面对众多旅行胜地,在千挑万选后,小编选定了龙门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与网络

为什么选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是古代中华文明巅峰期的杰出代表。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梁思成先生认为龙门卢舍那大佛“不独为龙门数万造像之最伟大、最优秀者,亦唐代宗教艺术之极作”。龙门石窟是古代中华文明巅峰期的杰出代表。

图片来源与网络

“天字一号,皇家风范”。龙门石窟艺术代表皇家风范,引领中华佛教造像艺术的方向。

在全国大量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有大型“帝后礼佛图”)、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美学成就“不可企及”)、“摩崖三佛”以及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等十个窟是皇帝主持修造的。由此产生的艺术典范风靡全国。

如何云游龙门石窟

小编说的云游可不是只搜搜网图这么简单,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从方方面面去了解。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龙门石窟:石刻巅峰的前世今生》就带我们穿越时空,去看大历史中的龙门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石窟:石刻巅峰的前世今生》由龙门石窟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温玉成先生撰写。

温玉成先生以独特的方式,从皇家典范、石刻巅峰、龙门往事、龙门旧影、龙门古诗等几个板块,以不同方式切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站在大的历史视角观照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多层面、多视角讲述了龙门石窟的历史,赏析了龙门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绝美风采。

不仅如此,书中载有大量珍贵图片和历史档案,有面有点,有宏观有微观,有历史有现实,有内容有颜值,立体生动严谨地呈现了龙门石窟的魅力。

让我们先通过书中的章节来一起了解下龙门石窟吧!

《龙门石窟:石刻巅峰的前世今生》节选

1

龙门石窟创建一千五百周年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独具魅力的石窟寺艺术凝聚了不同民族的宗教热忱和对真善美的憧憬,融汇了各式建筑、雕塑、壁画之精华,恰似一颗颗人类文化育成的珍珠,光照千秋。

这一串璀璨的明珠,散布在亚洲广袤的原野上:从印度的巴雅、卡尔利、阿旃陀、康希利,向北涉过印度河,到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巴米羊和海巴克;折而向东,沿着丝绸之路,横越帕米尔高原,在我国的天山南麓,点缀着克孜尔、库木吐拉、吐峪沟和柏孜克里克,东入玉门关,便是敦煌。敦煌以东,蛛丝脉散,撒成了一张巨大无比的“珠网”,竟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含二十个省、区),并延伸到韩国庆州的石窟庵,濒临大海。正所谓:“千峰势到岳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石窟恰好位于这一“珠网”的中心,是成百上千颗明珠中最耀眼夺目的一颗。龙门在洛阳城南十二千米,远眺如天阙,伊水中流,风光秀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十三朝古都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山河控戴,形势险要:北依邙岭,越邙岭则是天堑黄河;南对嵩山,有轩辕、大谷、伊阙三关可资据守;东控虎牢关,可通郑汴;西扼函谷关,接八百里秦川。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有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司马光在《过故洛阳城》中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信哉,斯言!

2

龙门——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

龙门古称“阙塞”,早见于《左传》及《战国策》。“伊阙”之得名“龙门”,肇始于隋炀帝,事载韦述撰《两京新记》。

大约在西晋时,伊阙已建山寺。至于开窟造像,则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连续营造达三百年之久。五代、北宋、明亦有小龛雕造,已是强弩之末。现存窟龛二千三百四十多个,大小造像数以十万计,佛塔四十余座,在东西两山峭壁间绵延分布,南北长达一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琳琅满目的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其中有纪年者七百二十品,为研究石窟的年代学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亦居全国之冠。名扬海内外的北碑法书“龙门二十品”,自赵之谦等倡导以来,备受青睐;康有为更称“龙门魏碑无不佳者”,乃变一代书风。

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九月,孝文帝幸洛阳,定迁都之大计。十月,诏征司空穆亮、尚书李冲、匠作大将董爵经始洛京。龙门石窟亦同步营造。至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九月,六宫及百官全部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至洛阳(汉魏洛阳城,在今市区以东十七千米),北魏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3

龙门十寺之首的香山寺

香山寺为十寺之首,创始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 516 年)。禅宗二祖慧可即出家于此。唐永隆元年(公元 680 年)之后,因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葬此而重兴,得梁王武三思(武则天之侄)之请再敕名额。武则天革命称周,曾率百官乘春游幸该寺,命群臣赋诗,并留下了“赐夺锦袍”的诗坛佳话。白居易致仕后,常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并与寺僧如满等人结为“香山九老社”。长庆初,新罗国使金柱弼偕沙门无染来唐,曾上香山寺向如满求问佛法。然而,这座赫赫有名的香山寺在元末被毁。其遗址于 1965 年在龙门东山南岗被发现。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 年),由河南学政汤右曾在唐代乾元寺遗址上重建香山寺,位于东山北段山腰间。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乾隆帝所巡幸的,正是这座假香山寺。乾元寺则在明嘉靖间迁往龙门南草店村附近。

在大卢舍那像龛北璧外侧的峭壁上穿插雕刻的立佛

4

今称“奉先寺”的大卢舍那像龛

由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主持营造的大卢舍那像龛(今称“奉先寺”),完工于上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 675 年 1 月 20 日)。主尊卢舍那佛(意为光明普照,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高达十七点一四米,头高四米,耳长一点九米,是龙门石窟最宏伟的一尊佛像。该佛像方额广颐,面相丰满,在弯如新月的双眉下,是一双灵动而含蓄的双眸;在笔直的鼻梁下,是一张小小的弧形的嘴巴,流露出喜悦和关怀之情。身穿通肩式袈裟,简明的、一圈圈同心圆状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崇高而圣洁。雕刻家在熔铸传统技法的同时又作了新的探索,着重表现佛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近年有人说,该像是所谓“武则天的模拟像”,纯系臆断。两侧侍立的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乃有主从、文武、动静之对比,又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此龛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非凡,技艺之高超,体现了大唐帝国盛世之国运和中华文化之博大,令人叹为观止。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

几乎所有研究该龛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即在上述九身大像之外,在三面峭壁上另有穿插雕刻的立佛(每身高约一点九米),计四十八身。原来,这正是“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位于大像龛北壁外侧)所述的由高力士、杨思勖等内侍省“一百六十人奉为大唐开元神武皇帝”(唐玄宗)所造的“西方无量寿佛一铺四十八事”,时在开元六年(公元 718 年)。

几乎所有的专家长期以来都把大卢舍那像龛当成了“奉先寺”。唐代大诗人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中有句:“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石窟中岂有“阴壑”及“月林”?近年考古勘察表明:始建于公元 679 年的奉先寺遗址在龙门南约二百米的魏湾村北侧。著名的禅宗北宗七祖义福(公元 658—736 年)、密宗祖师、南天竺僧金刚智(公元 667—741 年)等皆归葬于此。1981 年于该遗址曾出土巨型石墓门一扇,可能是义福墓遗物。大中十年(公元 856 年)正月十三日,日本国圆城寺僧、智证大师圆珍(公元 814—891 年)曾冒雪礼拜金刚智坟塔。在唐代,大卢舍那像龛是附属于奉先寺的,正如敬善寺石像附属于敬善寺一样。后人失考,遂致混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十寺”除上述诸寺外,还有天竺寺、玉泉寺、胜善寺、菩提寺、宝应寺和广化寺。另一位密宗祖师、中天竺僧善无畏(公元 636—735 年)即葬于广化寺。1988 年冬,日本真言宗总大本山会在善无畏、金刚智墓地分别建立了纪念碑,并举行了隆重的法会。1983 年冬,在宝应寺遗址发现了禅宗南宗七祖神会墓,出土了《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刻石,禅学界为之震动。笔者通过对该“塔铭”的研究,纠正了胡适先生关于神会研究的某些错误。

5

龙门石窟负载的丰富史料价值

近年,在龙门石窟发现了一批有关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王玄策曾三次或四次出使印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已佚),在宾阳南洞西壁迦叶像下部有他于麟德二年(公元 665 年)九月十五日造弥勒像的题记。这是他第三次使印返洛后所作,是有关这位大旅行家的惟一文物资料。在万佛洞窟外南侧有两次赴印、客死异乡的高僧玄照于调露二年(公元 680 年)所造的观世音菩萨像。归化的突厥人阿史那忠在敬善寺区有造像记保存(无年款)。他以擒颉利可汗之功,擢左屯卫将军,永徽初封薛国公。此造像记已有“薛国公”衔,故知道于永徽末或稍后。龙门西山中段有珍珠泉,明代建有观澜亭,今仅存遗址。在其南侧山腰间,有一小型洞窟(宽、深皆一点七米,高一点九米),窟内造像无一存者,惟门楣上“新罗像龛”四字犹存,当为新罗国留学生、留学僧所作。依窟型判断,该窟约作于武周后期。龙门东山有吐火罗僧宝隆造释迦佛一铺,时在景云元年(公元 710 年)九月一日。“吐火罗”即巴克特里亚或大夏,为西域古国,其地在今兴都库什山及阿姆河上游地区。

出人意料的是,在龙门发现了华严宗创始人康法藏(公元 643—712年)的三处造像和一处祖坟题记。康法藏是昭武九姓的康居国人,自祖父入华,已三代定居中国。在魏字洞南壁有造像记云:“法藏为父母、兄

弟、姊妹,又为胜蛮,敬造阿弥陀像一龛。乾封二年四月十五日。”时法藏二十五岁,尚未出家。胜蛮可能是其妻。

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大夏式(即犍陀罗式)、印度笈多式(含秣菟罗、萨拉那特两种风格)等范本,创造出了灿烂的、不朽的杰作。深刻理解这些杰作,需要懂得佛理和中国文化的底蕴。难怪至今仍有人面对这些佛和菩萨慈悲的面孔、哲人的微笑会投以诧异和迷惘的目光。要发掘这种东方的美,须发掘东方的哲学。

《龙门石窟:石刻巅峰的前世今生》

作者:温玉成 著

定价:118.00

该书由龙门石窟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温玉成先生撰写。作者以独特的方式,从皇家典范、石刻巅峰、龙门往事、龙门旧影、龙门古诗等几个板块,以不同方式切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站在大的历史视角观照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多层面、多视角讲述了龙门石窟的历史,赏析了龙门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绝美风采。全书载有大量珍贵图片和历史档案,有面有点,有宏观有微观,有历史有现实,有内容有颜值,立体生动严谨地呈现了龙门石窟的魅力。

公众号:ECPH_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