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阿默高

上阿默高的十年之约

无意中闯入童话小镇

的十年之约

虽然林德霍夫宫精致华美,新天鹅堡梦幻秀丽,但烙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却的,却是一个“路过”的壁画小镇。

小镇的建筑外墙上大多是由本地人创作的宗教或童话故事,有些配合窗户构图,画面意外地和谐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阿默高的壁画中,最夺人眼球的就是这幅《耶稣受难记》。

第一次来到上阿默高,我甚至还不知道它的名字。那是一次“慕尼黑周边一日游”,我参加的旅行团从慕尼黑出发,去参观德皇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两座皇家城堡林德霍夫宫和新天鹅堡。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旅行大巴停在了一个小镇上。原本我以为是路上的某个休息区,下车之后却发现来到了一座典型的德国山间小镇:四周群山环绕,主路是柏油公路,但人行道都是古色古香的碎石板路,一些地方还用石块拼成了花纹;宽大的木屋显得有些粗犷,透着一种德国式的简约与实用,但几乎每栋房子的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让简约的房子一下子变得华丽起来。这些壁画大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虽然色彩丰富但整体色调却很淡雅,在蓝天白云以及远处青翠山脉的映衬下,整个小镇显得梦幻且神圣。当时怕耽误行程,并没有多做停留便匆匆地回到了大巴上。

在那次旅行之后,虽然仍会想起林德霍夫宫的精致华美,新天鹅堡的梦幻秀丽,但烙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却的,却是这个“路过”的壁画小镇。之后,我疯狂地搜索关于这个小镇的信息,终于在2022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当然,这次我终于知道了她的名字——上阿默高。

具有400年历史的大型戏剧《耶稣受难记》,是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盛会。

选择在2022年回到这里是有原因的。

当我再次来到上阿默高的时候,小镇的停车场挤满了旅行大巴,看车牌不少是从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来的。让这个宁静小镇热闹起来的,是一场延续了将近400年的演出——从1634年开始,这个小镇的居民每隔10年就会演出一次《耶稣受难记》,每次演出几乎一半的居民都参与其中,演出规模可想而知,而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感受这场演出的盛况。原本这次的演出时间应该是2020年,但因为疫情所以推迟到2022年。这次演出无论从规模还是参观人数都是空前的,因为全球各地的人都有劫后余生的感觉,这与400年前小镇居民的心态如出一辙。因为这场演出的起源,也与瘟疫有关。

从14世纪起,“黑死病”就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夺走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面对瘟疫,有些地方开始尝试检疫、消毒、局部封锁等早期的公共卫生措施;而有些地方则是转向了宗教和祈祷,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得到救赎,上阿默高就是后者。1618年,鼠疫席卷了德国巴伐利亚州,上阿默高这个宁静的小镇也没能躲过,居民大量死亡,人们在恐慌中度日如年。1633年,居民们在教会的带领下发誓,如果能让他们免于瘟疫,他们将每10年表演一场描绘耶稣诞生、死亡与复活的戏剧。据说在那之后疫情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幅度减少,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居民们祈祷之后就没有死亡案例了。不管怎么说,当地人认为他们与上帝的契约生效了,他们得到了救赎,而每10年一次的演出也就成了他们需要兑现的承诺。从1680年开始10年一次的演出规则确定了下来。

在上阿默高的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泉,方形的水池中间是一座圆柱形的黑色铜制纪念碑,这是上阿默高瘟疫纪念碑。纪念碑分为三层,精美的雕花讲述着这座小镇与神的约定:最顶层雕刻着宏伟的教堂,人们在虔诚地进行着祈祷仪式;而中层则是记录人世间的苦难,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战争带来的灾难,不过最显眼的莫过于一个巨大的骷髅死神,死神披着斗篷,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象征着肆意收割人们生命的瘟疫;而在雕像的最下层,是人们高唱赞歌,并且用画笔和雕塑来记录小镇的劫后余生。在纪念碑中间,“1633”的年份格外醒目,这是他们“契约”的签署日。

上阿默高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处平坦的谷地。漫步其中,宛如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壁画博物馆。

纪念碑旁就是上阿默高的主要街道,也是壁画最多的地方。有些房子将门窗周围绘上繁复的花纹,好像雕花的窗框一样;有些房子绘满了宗教或者童话里面的人物和场景;还有一些房子因为历史悠久,木质结构已经不适合绘制壁画,人们就见缝插针地在招牌和围墙上作画。与第一次来时走马观花不同,这次我有足够的时间驻足欣赏,即便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不管是大型壁画还是细小花纹,每一处都描绘得格外精致,每一笔都是画师的专注与虔诚。

与壁画相对应的,是一些店铺橱窗中同样精美的木雕。其实上阿默高的木雕比壁画更为出名,历史也更加悠久,在12世纪的时候就已经享誉欧洲,是名副其实的“欧洲木雕之乡”。直到今天,这里的木雕工艺依然有着很高的声望。

走进一家店铺,近距离欣赏这些木雕工艺品,发现每一件都价格不菲。店铺老板是位50多岁的大叔,他告诉我店里的木雕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工艺品。他说他在镇上的木雕学校学习,之后当了3年学徒才正式拿到了工匠证书,然后再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精进自己的技艺。而他的老师同样是在镇上的木雕学校学习,老师的老师也是,很多镇上的孩子从小接触木雕从而喜欢上了这种艺术,也许这就是“欧洲木雕之乡”的传承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木雕工坊里,工匠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对作品进行打磨抛光。小镇的这项工艺可追溯到12世纪,最早是由僧侣们创作一些木质小作品,后来此地生产的木雕被贸易公司销售到世界各地。

在教堂附近,几只可爱的驴子正在被人围观,向导告诉我,这几只驴子也是重要“演员”,它们是剧中耶稣的坐骑。难怪那么多游客想去“沾沾福气”。

向导是本地人,走着走着就会碰到熟人然后打个招呼,向导说:“你看,走在街上留着长头发和大胡子的人,大概率就是当地人,因为这场每10年一次的演出需要2000多名演员,而演出只能本地人参加,所以最低标准是在这里生活10年以上(儿童演员除外),为了让自己在形象上更接近那个年代的人,男性在演出前一两年就开始留起了胡子和头发。”参加演出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哪怕角色只是一名路人,也会尽心尽力地参加每一次排练,并且在形象上丝毫不会含糊。向导开玩笑地说,也许对部分男士来说,这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修边幅。

以前,演出是在教堂附近的露天剧场进行的,后来因为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人就在镇子的北边修建了一个新的半露天剧场,新剧场可以容纳将近5000名观众。入口处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浅绿色房子。进入剧场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观众席的位置在室内,正前方一个巨大的拱门将观众席和舞台分开,舞台那一侧则是露天的。

演出开始之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2000人的演出阵容是多么庞大:随便一幕可能就需要上百名大人和孩子同时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有些场景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演员”,比如在教堂门口看到的驴子,还有绵羊、鸡、鸽子,等等。在如此纷乱复杂的演出中,不但每一幕都井井有条,而且可以看出每一名演员都在尽全力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在舞台边缘的“路人甲”也没有趁机“摸鱼”,可想而知居民们对这场演出是多么重视。演出一开始,我意外地发现与向导打招呼的其中一个人正是饰演耶稣的演员,名副其实的男一号,想想他当时欣喜的样子,也许对他来说这绝对是可以骄傲一辈子的事情。

演出时长接近5个小时,从下午两点半开始,晚上十点半结束,中间有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供人们享用晚餐。演出过程中,每一幕之后都会有唱诗班进行演唱,演出的高潮部分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三个巨大的十字架在舞台中被众人立起,三名演员被固定在十字架上,效果非常真实,明明知道他们手腕和脚上的钉子是假的,但还是不由得揪着心,也难怪向导说就算不熟悉德语也不了解宗教故事的观众,依然可以沉浸其中,感受这场盛大演出的魅力。

走出剧场时,已经是深夜,白天熙熙攘攘的小镇逐渐归于宁静,路灯晕染着墙上的壁画,增添了几分朦胧。相隔400年,再一次经历瘟疫洗礼的小镇依然用这场盛大的演出宣告着它的重生,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也许这也是种源源不断的力量吧。

扫码订阅

全年288元

24期包邮到家

每月邮寄2次

文字|张兆一

责任编辑|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