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作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至7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这个节气的命名体现了古人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季节节点的界定,"立"字意味着开始或确立,而"夏"则是大的意思,象征着春天的生长发育到了夏天进入了繁茂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夏节气的设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具体而言,在战国末年(大约公元前239年左右),已经有关于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记录。但其起源可能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古代,立夏不仅是季节转换的标志,也是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播种、耕作等。古人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以及自然界的变化来确定节气,体现了深厚的天文观测知识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立夏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吃立夏饭、斗蛋游戏、秤人(寓意称量健康和运气)、尝三新(品尝时令新鲜食物)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健康、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盼。在这一天,不同地区会有特定的食物来迎接夏天,如江南地区的乌米饭、立夏饼等,旨在增强体质,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自古就有俗语说,“立夏吃4宝,全年病不扰”,4宝是指什么?弄懂不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吃豌豆。立夏节气吃豌豆的习俗在中国多地都有流传,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据传,这一习俗与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孟获的故事有关。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要求孟获每年立夏时去探望蜀汉后主阿斗,以示忠诚。后来,即便是在蜀汉灭亡,阿斗被带到洛阳后,孟获仍然坚持这一承诺。晋武帝为了安抚孟获,每年立夏时准备豌豆糯米饭给阿斗食用,使得阿斗体重增加,以此向孟获显示阿斗被善待。从此,立夏吃豌豆饭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此外,立夏吃豌豆还有其他文化寓意。豌豆饭通常还会加入其他时令食材,如雷笋、蚕豆、苋菜等,色彩丰富,象征着“五谷丰登”,寄托了人们对于一年之中身体健康、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在一些地区,立夏吃豌豆饭也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炎夏日,因为豌豆等食材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预防中暑,保持夏日的健康。

2:立夏吃立夏蛋。古人认为鸡蛋形状圆润,象征着生活圆满和谐。在立夏这天吃鸡蛋,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的期望。立夏之后,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人们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称为“疰夏”。传统上认为,立夏吃蛋能够帮助预防这些夏季常见不适,保持身体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夏标志着农忙季节的开始,人们需要充足的体力来应对繁重的劳动。鸡蛋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性平、补气虚之物,能够帮助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在以往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期,鸡蛋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是补充能量、增强体能的好选择。

有传说称,女娲娘娘曾告知百姓,立夏之日,小孩子胸前挂上煮熟的鸡蛋可以避免“疰夏”。因此,挂蛋、吃蛋的习俗也含有保护家人尤其是孩子免受夏季疾病侵扰的寓意。

3:立夏饭。中国江南地区在立夏时节的传统食物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新季节的欢迎仪式感。立夏饭的制作和食材各有特色,但通常会选用当季的新鲜食材,寓意五谷丰登、身体健康。

在一些地方,立夏饭又称“五色饭”,用红豆、黄豆、绿豆、黑豆以及白米混合烹煮,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象征着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同时也寓意着全面的营养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立夏时节,正值早稻成熟前夕,部分地区会用新收获的稻米来做立夏饭,象征着一年辛勤劳动的开始和对丰收的期待。

立夏饭中往往会加入春笋、豌豆、蚕豆等时令蔬菜,这些新鲜的食材不仅味道鲜美,也代表了春天的活力和大自然的馈赠,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是丰衣足食的一年。

4:吃立夏面。中国部分地区在立夏节气时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对健康的美好祝愿。立夏面的食材多样,通常包括龙须面、肉类(如猪肉或牛肉)、豌豆、香葱,以及竹笋、蒜苗等时令蔬菜,这些食材的组合既体现了春季与夏季食材的过渡,也象征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及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某些地区,如厦门,立夏面的做法可能更加独特,使用当季的苋菜来煮面条,熬制出红色的汤头,民间认为这样的立夏面有补血效果,能使人面色红润,符合夏季阳气旺盛的时节特点。而在闽南地区,立夏时还可能会吃虾面,将新鲜的虾与面条同煮,虾变红象征吉祥,且因“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立夏的庆祝和对夏季的祝福。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